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5届高三11月基础测试语文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 甲 《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 乙 《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第②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A. 而且……所以 B. 然而……因此

C. 尽管……然而 D. 不但……而且

【3】作者在第④段中写到班固及其《汉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 《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C. 《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D. 因为史传文学的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6】《史记》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以《鸿门宴》为例,从一个角度切入简析人物的表现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亦遂增胜   (2)墙往往而是   (3)而母立于兹   (4)大母过余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其制稍异于前

B. 余稍为修葺   庭中通南北为一

C.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余扃牖而居

D.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5】_________(作者)擅长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感人文章。

【6】明代王锡爵评价这篇散文“无言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请结合文章内容,就语言风格进行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3、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1)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2)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6)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7)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庙》)

(8)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辛弃疾的字______,号_______。“代人赋”是这首词的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 “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 “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小题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5、

作文。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太多了,什么网络小报广播电视杂志书籍——连风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视听已经被严重堵塞,五官负担大大超载。这一切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既没有时间也反应不及,各种参照实在太多。

因此,现在我们需要忧虑的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35)
总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作文(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