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2016-2017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2014年10期《美文》,有改动)

【1】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第③段加点的“好的豆子”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作品?

【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 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 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 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4】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 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 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 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6】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①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②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及刘隗②用事,导渐见疏远,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③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

④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选自《晋书·王导传》卷六五,有删节)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西晋皇室后裔,于290年袭封琅琊王,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之际,接受王导建议南迁建康称帝,为东晋的开国皇帝。②刘隗:东晋大臣,为官刚正,为晋元帝之重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 (2)窃觇之

(3)及刘隗用事 (4)帝幸其府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导每劝令之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百姓归心焉  殽有二陵焉

C. 帝亦雅相器重  仰头相向鸣 D. 帝乃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特殊句式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

C. 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D. 其为时所慕如此

【4】把第①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5】概括第①段王导使吴地“百姓归心”的办法。

【6】概括王导的性格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3、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3)夕阳下,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4)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7)青树翠蔓,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这首诗做于846年李商隐闲居之时,当时因陷于党争,李商隐境况很不如意。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

【2】下面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首联写客散园寂,人去楼空,落花也似因孤独“乱飞”。

B. 颔联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着笔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C. 颈联“眼穿”句写诗人望眼欲穿而花枝仍然渐渐稀疏。

D. 尾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的一片“芳心”。

【3】尾联“芳心”语意双关,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30)
总体分析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