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 我已不止一次听探险家们说,野外探险一定要带足够的干粮、干菜和一些便于携带的食品及常用药品,此外,探险队员中还一定要有经验丰富的人。
C.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
D. 我们学校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农村学校,使农村学校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后勤服务,让这些孩子在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 放弃了诗歌的韵律这个基本要素,导致了我国近百年来的自由体新诗缺少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 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 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有可能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 鲁迅认为诗歌要有形式,要讲格式,但不必讲究用韵律的观点,在当时有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积极作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 虽然已经历经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这表明新诗这种文学形式缺乏强劲的发展潜力。
C. 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 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 共叔段建设城墙不按法度,“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将袭郑”,欲夺取王权,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C. 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也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表现,这都属于正面描写。
D. 对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表明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又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行孝的美德。
【2】下列对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她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她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B.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C.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郑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D.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译:品德不好的人的母亲,都曾经吃过品德不好的人的饭食,从来没有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赏给她们。
【3】下列文言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B.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C.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樊哙用比喻的方式劝说沛公“何辞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情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送行者及其穿着。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认为轻易失去一个盟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广阔宇宙、绚烂秋景,诗人有感而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别康桥》中,在多情诗人眼里,河畔金柳是“_______________”;就连那软泥上的青荇,也对自己满含不舍的深情,“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 亭①
林景熙②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③。
(注释)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②林景熙,字德旸 ,号霁山。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汀:水边平地,小洲。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纷。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诗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日暮”“月初白”“流萤”“孤灯”等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了作者孤寂之情。
【2】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6、
下面是某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敬谢不敏。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①_____改为_____; ②_____改为____; ③_____改为_____; ④_____改为____; ⑤_____改为_____;
7、
根据要求写作。
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国家在变,家庭在变,环境在变,要求在变,人物在变,形态在变,认知在变,习惯在变,追求在变……
有的变化向好,有的变化却不好,但我们必须面对变化,思考变化,适应变化,努力在变化中不断成长。
请结合生活实际,以“变化”为题作文,体裁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8、
请找出下面各句中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并改正。
A. 狗来了,①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②干干净净,③而且还有一种本领:④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⑤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⑥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⑦
B. 通感,①指感觉的转化、②迁移,③如古诗“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语香。④”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⑤“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汎汎凉”,⑥将听觉的声音转为视觉的形象。⑦
C. 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①主要不是靠声调的高低,②而是靠内容的有起有伏,③有张有弛,④有强有弱,⑤有反复,⑥有比较,⑦有照应,⑧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⑨恰当地选择,⑩安排材料。⑪
A.错误(填序号):_____改为_____;B.错误(填序号): ____改为 ____;C.错误(填序号):___改为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
- 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光热无穷,...
- 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____...
- “抛来”和“抛给”在实质上有何主要区别?
- 下列句子中的“与”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下列各选项中“却”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
- 读课文《拿来主义》,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活人替代了古...
- “何”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
- 古代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春江花朝秋月夜,...
- 《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的意思是______,“...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曼妙的文身在美...
- 下列加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满清未造顾自民...
- 依次填入下列个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序”有两种,一是书序...
- 填入下面空格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落一叶诗在人间...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重游缅湖(节选)E.B....
-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
- 诗歌鉴赏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
- 曹操感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____...
- 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段话。新任全国政协委员...
- 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前四句...
- 下列加线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诞...
-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
- 下列与例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归去...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考古学家对两千...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有关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阐述,欠妥当的一项是()A.《...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课《记念刘和珍...
- 云南省玉溪峨山彝族自治一中高一月月考语文...
- 苏教版高一必修模块综合测评语文试卷
- 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第课《张衡传》同步练...
- 江西南昌三中高一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贵州贵阳六中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辽宁庄河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 同步君人教版必修第一单元第课林黛玉进贾府
-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
-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练习...
-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课《雨霖铃》同...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衔接班)月月...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语...
-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课《不自由,毋...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单元第课《飞向太空的航...
-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开学考语文试卷(解...
-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单元第课《鸿门宴》同步...
-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第单元综合测评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课《别离》同步...
- 祝福第二课时课堂检测
-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
-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课《兰亭集序》...
-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课《季氏将伐颛...
-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
-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课《足下文化与...
- 苏教版高一必修单元综合测评语文试卷
- 人教版必修第单元第课《包身工》同步练习
- 河北定州中学高一承智班上月考一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