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

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2、

儒家思想蕴含着许多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由此,推断他提出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

(4)上述材料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哪些借鉴?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12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非选择题(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