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思品八上第三单元第课第二框培养守法精神 同步练习

初中政治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4题,共70分)

1、

“未成年人经验少,自我保护少不了,自尊自爱要牢记,远离网吧不沉迷,个人行为要规范,夜不归宿不可以,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法律武器保平安。”这段话主要告诉未成年人( ) ①只要不夜不归宿,就能报平安

②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④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

2008 年 3 月 7 日人民网报道,在建设平安大港活动中,大港区法院启动“万名学生听百案”活动,通过组织“庭审观摩”“以案讲法”“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加强对大、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大港区法院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确( ) ①公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

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利益

③大、中学生可以通过执法来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④大、中学生应该学法、用法、护法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

中学生李某平时就很爱开玩笑,一次和父母乘飞机去北京,在飞机上,他写了一张“我被人绑架,身上有炸药”的字条交给空中服务人员。他的这种行为( ) ①属于违法行为 ②解释清楚这只是个玩笑就可以了

③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不道德但不违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

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唯一正确的方法是( )

A.找一些人向侵权者进行报复

B.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

C.张贴大字报进行控诉

D.用法律武器与非法侵害者进行坚决地斗争

5、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权利有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侵害,当我们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会 ( )

A.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B.如果受到的损失不大,就算了吧!

C.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D.一定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6、

武术学校的张甲在汽车站看到小偷偷钱包勇敢地冲上去将其擒拿,见其一脸的不服气,于是拳脚相加,致使小偷死亡。张甲为此受刑事处罚,他的经历告诫我们( )

A.不要多管闲事,以免引祸上身

B.打人不要太狠,要有分寸

C.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D.社会太无情,要学会明哲保身

7、

某农民为要回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了5 天。这一案例说明( )

A.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B.农民工的财产权不受法律保护

C.公民要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身权利

D.公民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8、

小刚对小王说:“我请客,咱们一起去网吧玩”。小王有四种选择,其中最能体现守法精神的是( )

A.跟小刚一起去

B.跟小刚一起去,但自己不玩

C.坚决不跟小刚去

D.自己不去,并告诉小刚也不要去

9、

大学生赵C因名字“中西合璧”,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时遇到麻烦,民警要他把名字全部改为原汁原味汉字,否则不予换发。赵C不服,一纸诉状将公安局告上法庭。经审理,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公安局必须允许赵C使用原名换领身份证。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法律总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益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依法办事

③公民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

④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

放学回家,听见家里有声音,仔细一看,门有撬过的痕迹,“不好,家里有贼”。这时你应该( )

A.想办法报警,或找邻居相助

B.大声喊叫吓跑小偷

C.冲上去与小偷搏斗

D.为了自身安全顺其自然

11、

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这告诉我们,青少年在遇到违法犯罪现象时,应当( )

A.奋不顾身,以死相搏

B.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赶快回避,免受伤害

D.暗中观看,任其发展

12、

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 )

A.是正确的,因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障未成年人的

B.是错误的,因为年龄小的人是不会犯罪的

C.是错误的,因为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是正确的,因为年龄小的人,即使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也不大

13、

某中学生高某穿着讲究,花钱大方,被同学看作“小大款”。不久,在学校门口附近,常有小青年抢劫她的钱,还威胁她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吓得高某经常逃学,耽误了功课并且留下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坏名声。从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 ) ①中学生应学会躲避坏人侵害的本领

②中学生应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中学生应敢于控告、检举坏人的不法行为,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保护

④中学生要自强不息,抵制不良思想和不良诱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下列方法和途径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拨打“110”电话求救 ②采取自卫行为,实施正当防卫

③忍气吞声,任其侵害④到公安、司法部门控告、起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二、判断题(共3题,共15分)

15、

法律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冰冷条文。( )

16、

凡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了法律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

17、

守法是公民的一种态度,一种承诺。( )

三、简答题(共2题,共10分)

18、

我们该怎样培养守法精神?

19、

违法行为分成几类?分别是怎么处罚?

北师大版思品八上第三单元第课第二框培养守法精神 同步练习

初中政治考试
一、选择题(共14题,共70分)

1、

“未成年人经验少,自我保护少不了,自尊自爱要牢记,远离网吧不沉迷,个人行为要规范,夜不归宿不可以,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法律武器保平安。”这段话主要告诉未成年人( ) ①只要不夜不归宿,就能报平安

②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④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这段顺口溜离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经验少,自我保护少不了”是告诉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是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法律武器保平安”是说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②③④正确。①选项错误的理解了顺口溜的含义,故错误。选C。

2、

2008 年 3 月 7 日人民网报道,在建设平安大港活动中,大港区法院启动“万名学生听百案”活动,通过组织“庭审观摩”“以案讲法”“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加强对大、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大港区法院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确( ) ①公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

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利益

③大、中学生可以通过执法来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④大、中学生应该学法、用法、护法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大港区法院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来让大、中学生学法、用法、护法,知道公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以及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利益的知识。所以①②④ 正确。③观点“大、中学生可以通过执法来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错误的。大中学生,不可能执法。故选A。

3、

中学生李某平时就很爱开玩笑,一次和父母乘飞机去北京,在飞机上,他写了一张“我被人绑架,身上有炸药”的字条交给空中服务人员。他的这种行为( ) ①属于违法行为 ②解释清楚这只是个玩笑就可以了

③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不道德但不违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中学生李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危害到了公共安全,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故①③ 正确。②④的观点错误,故选D。

4、

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唯一正确的方法是( )

A.找一些人向侵权者进行报复

B.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

C.张贴大字报进行控诉

D.用法律武器与非法侵害者进行坚决地斗争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教材内容,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且要按法律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ABC选项错误。故选D。

5、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权利有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侵害,当我们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会 ( )

A.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B.如果受到的损失不大,就算了吧!

C.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D.一定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教材,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且要按法律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故AC做法错误。B说法缺乏维权意识,故选D。

6、

武术学校的张甲在汽车站看到小偷偷钱包勇敢地冲上去将其擒拿,见其一脸的不服气,于是拳脚相加,致使小偷死亡。张甲为此受刑事处罚,他的经历告诫我们( )

A.不要多管闲事,以免引祸上身

B.打人不要太狠,要有分寸

C.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D.社会太无情,要学会明哲保身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青少年要学法懂法,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要自觉守法,按法律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张甲捉拿小偷,本是见义勇为的行为,结果因为没有按法律要求做事,演变成了坏事。AD做法是消极的做法,B观点错误。 故选C。

7、

某农民为要回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了5 天。这一案例说明( )

A.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B.农民工的财产权不受法律保护

C.公民要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身权利

D.公民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D说法正确,但与本题无关。B说法“农民工的财产权不受法律保护”观点错误, C答案“公民要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身权利” 正确。故选C。

8、

小刚对小王说:“我请客,咱们一起去网吧玩”。小王有四种选择,其中最能体现守法精神的是( )

A.跟小刚一起去

B.跟小刚一起去,但自己不玩

C.坚决不跟小刚去

D.自己不去,并告诉小刚也不要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B观点错误,C观点片面。青少年有义务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D“自己不去,并告诉小刚也不要去”观点正确。根据教材知,所以正确答案选D。

9、

大学生赵C因名字“中西合璧”,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时遇到麻烦,民警要他把名字全部改为原汁原味汉字,否则不予换发。赵C不服,一纸诉状将公安局告上法庭。经审理,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公安局必须允许赵C使用原名换领身份证。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法律总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益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依法办事

③公民权利需要法律的保障

④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民警干涉赵C姓名的使用,故侵犯了姓名权。①为错误选项。法律维护的是国家的、集体的以及公民个人的权益。①排除,答案为B。

10、

放学回家,听见家里有声音,仔细一看,门有撬过的痕迹,“不好,家里有贼”。这时你应该( )

A.想办法报警,或找邻居相助

B.大声喊叫吓跑小偷

C.冲上去与小偷搏斗

D.为了自身安全顺其自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当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因为青少年年龄小,所以要见义智为,放学回家,听见家里有声音,最好的办法是想办法报警,或找邻居相助。BC做法都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D选项缺乏维权意识。故A选项正确。

11、

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这告诉我们,青少年在遇到违法犯罪现象时,应当( )

A.奋不顾身,以死相搏

B.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赶快回避,免受伤害

D.暗中观看,任其发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CD选项都是不敢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明哲保身的表现。A做法不可取,青少年要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奋不顾身,以死相搏是不能明智的做法。故选B。

12、

认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 )

A.是正确的,因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障未成年人的

B.是错误的,因为年龄小的人是不会犯罪的

C.是错误的,因为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是正确的,因为年龄小的人,即使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也不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BD观点错误,A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因此答案选C。

13、

某中学生高某穿着讲究,花钱大方,被同学看作“小大款”。不久,在学校门口附近,常有小青年抢劫她的钱,还威胁她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吓得高某经常逃学,耽误了功课并且留下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坏名声。从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 ) ①中学生应学会躲避坏人侵害的本领

②中学生应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③中学生应敢于控告、检举坏人的不法行为,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保护

④中学生要自强不息,抵制不良思想和不良诱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高某讲究穿着,花钱大方,显然是受到不良的诱惑,这启示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不良诱惑,因此,④项是正确的;高某遭受抢劫,没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吓得经常逃学,这是不能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表现,故②③两项是正确的。故选B。

14、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下列方法和途径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拨打“110”电话求救 ②采取自卫行为,实施正当防卫

③忍气吞声,任其侵害④到公安、司法部门控告、起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②项是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但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有能力将违法犯罪分子制服时,可以实施正当防卫,但是题干是要求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不能入选。③明显错误。故选D。

二、判断题(共3题,共15分)

15、

法律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冰冷条文。( )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我们生活中真切的保护。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就是以法律为保护的。故本题错误。

16、

凡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了法律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注意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凡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了法律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犯罪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所以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

17、

守法是公民的一种态度,一种承诺。( )

【考点】
【答案】

正确

【解析】

根据教材,这种承诺是对所有其他公民的承诺。我们承诺不损害他们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其他公民的守法也同样是对我们的承诺。故题文正确。

三、简答题(共2题,共10分)

18、

我们该怎样培养守法精神?

【考点】
【答案】

①.要学法懂法,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 ②.要自觉遵守法律,按法律的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解析】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我们生活中真切的保护。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就是以法律为保护的。所以我们要学法懂法,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自觉遵守法律,按法律的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19、

违法行为分成几类?分别是怎么处罚?

【考点】
【答案】

我国的违法行为分为两类: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1)、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警告、罚款、拘留等。 (2)、严重违法行为:就是犯罪,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或民主权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国家利益、贪污贿赂、渎职和军人违反职责等。 处罚:根据犯罪情节,采用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处罚措施,

同时,还可以并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没收财产。

【解析】

青少年要知法、学法、懂法,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要自觉守法,按法律要求办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