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重点中学八校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阶段测试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0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5题,共75分)

1、

他将自己比作太阳,他统治残暴,把人当坐骑,他是夏朝的最后一个王,他是( )

A.启

B.桀

C.汤

D.盘庚

2、

据《论语》描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这表明春秋时期( )

①周王室日益衰落 ②周天子名义上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诸侯操控政治局面 ④分封制逐步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

他为了全部落联盟的利益,三过家门而不入。他( )

A.创造了文字

B.打败了炎帝

C.继承了尧的位置

D.制服了洪水

4、

西周时,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器的类型和数量有详细的规定,这反映了( )

A.严格的等级界限

B.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C.西周逐渐走向衰落

D.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5、

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对青铜鼎原料的配方记载如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意思是它的配方比例“其中六份是铜,一份是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青铜是铜的另一种称呼

B.青铜的主要成份是铜

C.战国时期已有青铜制作工艺记载

D.青铜是一种合金

6、

西周“建立了71个诸侯国,姓姬的就占了53个。”这说明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

①宗族 ② 功臣 ③亲族 ④臣服的旧帮首领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7、

下列有关商纣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B.他把都城迁到殷

C.他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D.他使商朝走向灭亡

8、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都生活在(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半坡

10、

远古时代,“天下为公,选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的首长”,这一现象出现于( )

A.北京人时期

B.河姆渡人时期

C.尧舜禹时期

D.半坡居民时期

11、

关于夏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②夏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山西南部

③夏朝的建立标志国家的产生 ④夏朝建立于约公元2070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 )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80万年

13、

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其中与现代人存在明显差别的是( )

A.上肢

B.大脑

C.下肢

D.个子

14、

某同学制作了一张介绍北京人的简报,其中有一个板块是介绍北京人生活的。下列他的介绍中错误的是( )

A.北京人的食物中包括动物肉类

B.北京人的食物中包括植物果食

C.北京人有可能吃上种植的粮食

D.北京人有可能吃上烤熟的食物

15、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掘出一个史前遗址,它是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这处遗址的原始居民生活在( )

A.约7000年前

B.约6000年前

C.约5000年前

D.约4000年前

二、简答题(共1题,共5分)

16、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试结合所学从生活的时间、地域、农作物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三、综合题(共4题,共20分)

17、

被后代儒家视作理想一国的“上三代”,即先后建立政权并相互继承的夏、商、西周三个王朝,他们的前身夏族、商族和周族几乎都是同时形成并发展的。肥沃、温和、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理想舞台,谁能战胜对手与灾害,谁就可能成为“天下共主”。其实,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很大,而作为“共主”,也只是驾驭了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他们心中的“中方”。他们创造了一个足以让人民臣服的理由:受命于天,并宣称他们的领袖是具有半神色彩的“天之子”。——摘自《中国历史十一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夏、商、周三个王朝活动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他们怎样成为“天下共主”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三代政治统治的共同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商灭夏、周代商的更迭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8、

有了火就可以熟食,熟食给人提供了易于消化的食物,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可以照明、取暖。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灰烬,都是成堆的放着,可以看出,北京人不仅知道使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使火不向四周蔓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指出北京人用火的意义。

(2)北京人遗址发现成堆堆放的多处灰烬说明了什么?

19、

仔细读图并判断。

1

图一、图二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三、图四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

以下表述是从上图片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①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______

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开始制陶。______

③河姆渡居民住木结构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______

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还没有美的意识。______

⑤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______

20、

据图回答问题:

1

(1)上图反映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什么制度?

(2)请写出这一制度下地位最高的人物对应的身份?

(3)请写出这一制度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重点中学八校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阶段测试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5题,共75分)

1、

他将自己比作太阳,他统治残暴,把人当坐骑,他是夏朝的最后一个王,他是( )

A.启

B.桀

C.汤

D.盘庚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还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世长存,故B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君;汤、盘庚都是商朝的国君;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B。

2、

据《论语》描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这表明春秋时期( )

①周王室日益衰落 ②周天子名义上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诸侯操控政治局面 ④分封制逐步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因此②项 “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②的ACD三项。B选项正确。

所以答案是B。

3、

他为了全部落联盟的利益,三过家门而不入。他( )

A.创造了文字

B.打败了炎帝

C.继承了尧的位置

D.制服了洪水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 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因此为了全部落联盟的利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禹。故D项符合题意;

A项相传仓颉创造了文字;

B项打败了炎帝的是黄帝;

C项继承了尧的位置的是舜。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D。

4、

西周时,天子、诸侯、卿大夫礼器的类型和数量有详细的规定,这反映了( )

A.严格的等级界限

B.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C.西周逐渐走向衰落

D.生产技术水平低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故A符合题意;

B项王位世袭制出现的标志是启继承禹的王位;

C项西周逐渐走向衰落的标志是国人暴动;

D项生产技术水平低下说法错误;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A。

5、

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对青铜鼎原料的配方记载如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意思是它的配方比例“其中六份是铜,一份是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青铜是铜的另一种称呼

B.青铜的主要成份是铜

C.战国时期已有青铜制作工艺记载

D.青铜是一种合金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金而锡、种鼎之齐”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的工匠以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器具,由此可知,制造青铜器的材料主要是铜、锡、铅等的合金。因此A项青铜是铜的另一种称呼不符合题干材料“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所以答案是A。

6、

西周“建立了71个诸侯国,姓姬的就占了53个。”这说明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

①宗族 ② 功臣 ③亲族 ④臣服的旧帮首领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名叫姬发,因此西周初期分封制分封的诸侯中“71个诸侯国,姓姬的就占了53个”,说明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姓姬的”即宗族、亲族。

所以答案是A。

7、

下列有关商纣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B.他把都城迁到殷

C.他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D.他使商朝走向灭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是用酷刑,残害人民,使商朝走向灭亡。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B项把都城迁到殷说成是和商纣王有关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是B。

8、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都生活在(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所以答案是B。

9、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半坡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A项云南元谋、B项北京周口店这两处遗址发现的人类属于远古人类,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打猎、采集,还不会种植农作物;C项浙江余姚遗址发现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D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半坡人会种植粟,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D。

10、

远古时代,“天下为公,选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的首长”,这一现象出现于( )

A.北京人时期

B.河姆渡人时期

C.尧舜禹时期

D.半坡居民时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 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禅让制体现了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可贵精神。因此“天下为公,选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的首长”的现象出现于尧舜禹时 期。

所以答案是C。

11、

关于夏朝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②夏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山西南部

③夏朝的建立标志国家的产生 ④夏朝建立于约公元2070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因此④项中 “公元2070年”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④的ABC三项。

所以答案是D。

12、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约( )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80万年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的两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及粗糙的石器,据考证,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所以答案是C。

13、

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其中与现代人存在明显差别的是( )

A.上肢

B.大脑

C.下肢

D.个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处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由此可知,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其中与现代人存在明显差别的是大脑。

所以答案是B。

14、

某同学制作了一张介绍北京人的简报,其中有一个板块是介绍北京人生活的。下列他的介绍中错误的是( )

A.北京人的食物中包括动物肉类

B.北京人的食物中包括植物果食

C.北京人有可能吃上种植的粮食

D.北京人有可能吃上烤熟的食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主要靠打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留火种,因此ABD三项的介绍符合史实,C项北京人有可能吃上种植的粮食,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C。

15、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掘出一个史前遗址,它是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这处遗址的原始居民生活在( )

A.约7000年前

B.约6000年前

C.约5000年前

D.约4000年前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农耕文明”可知,题干表述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

所以答案是B。

二、简答题(共1题,共5分)

16、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试结合所学从生活的时间、地域、农作物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考点】
【答案】

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早于半坡人;河姆渡人居于长江流域,半坡人居于黄河流域;

河姆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住在木结构干栏式的房子里,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属于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会种植水稻,会建造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是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属于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会种植粟,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不同之处是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早于半坡人;河姆渡人居于长江流域,半坡人居于黄河流域;河姆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住在木结构干栏式的房子里,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

所以答案是:河姆渡人生活的时间早于半坡人;河姆渡人居于长江流域,半坡人居于黄河流域;河姆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住在木结构干栏式的房子里,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

三、综合题(共4题,共20分)

17、

被后代儒家视作理想一国的“上三代”,即先后建立政权并相互继承的夏、商、西周三个王朝,他们的前身夏族、商族和周族几乎都是同时形成并发展的。肥沃、温和、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理想舞台,谁能战胜对手与灾害,谁就可能成为“天下共主”。其实,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很大,而作为“共主”,也只是驾驭了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他们心中的“中方”。他们创造了一个足以让人民臣服的理由:受命于天,并宣称他们的领袖是具有半神色彩的“天之子”。——摘自《中国历史十一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夏、商、周三个王朝活动的地域主要在哪里?他们怎样成为“天下共主”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三代政治统治的共同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商灭夏、周代商的更迭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考点】
【答案】

(1)地域:黄河流域;通过战胜对手与灾害。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⑴根据材料“肥沃、温和、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理想舞台……而作为“共主”,也只是驾驭了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可知,夏、商、周三个王朝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黄河流域 ;根据材料“谁能战胜对手与灾害,谁就可能成为‘天下共主’”可知,成为“天下共主”是通过战胜对手与灾害。

⑵根据材料“他们创造了一个足以让人民臣服的理由:受命于天,并宣称他们的领袖是具有半神色彩的‘天之子’”可知,夏商周三代政治统治的共同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⑶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从商灭夏、周代商的更迭中,得到的启示是: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答案是:(1)地域:黄河流域;通过战胜对手与灾害。(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3)统治者要施行德政,才能长治久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8、

有了火就可以熟食,熟食给人提供了易于消化的食物,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可以照明、取暖。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灰烬,都是成堆的放着,可以看出,北京人不仅知道使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使火不向四周蔓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指出北京人用火的意义。

(2)北京人遗址发现成堆堆放的多处灰烬说明了什么?

【考点】
【答案】

(1)有利于北京人体制的发展,可以驱赶猛兽,照明,取暖,可以吃上熟食。

(2)北京人不仅知道用火,还会管理火。

【解析】

⑴根据材料“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可以照明、取暖”可知,北京人用火的意义是有利于北京人体制的发展,可以驱赶猛兽,照明,取暖,可以吃上熟食。

⑵根据材料“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灰烬,都是成堆的放着,可以看出,北京人不仅知道使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使火不向四周蔓延。”可知,北京人遗址发现成堆堆放的多处灰烬说明了北京人不仅知道用火,还会管理火。

所以答案是:(1)有利于北京人体制的发展,可以驱赶猛兽,照明,取暖,可以吃上熟食。(2)北京人不仅知道用火,还会管理火。

19、

仔细读图并判断。

1

图一、图二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三、图四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

以下表述是从上图片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①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______

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开始制陶。______

③河姆渡居民住木结构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______

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还没有美的意识。______

⑤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______

【考点】
【答案】

B;A;C;B;A

【解析】

⑴根据材料“图一‘炭化稻谷’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四‘粟和装粟的陶罐’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可以得知,结论“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违背了上述材料的表达意思。因此,①题后面的括号填写B;

⑵根据材料“图二‘猪纹陶器’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三‘彩陶鱼纹盆’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可以得出结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开始制陶”,因此,②题后面的括号填写A;

⑶根据材料“图一‘炭化稻谷’、图二‘猪纹陶器’、图三‘彩陶鱼纹盆’、图四‘粟和装粟的陶罐’”可知,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居民住木结构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因此,③题后面的括号填写C;

⑷根据材料“图二‘猪纹陶器’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三‘彩陶鱼纹盆’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可以得知,结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还没有美的意识” 违背了上述材料的表达意思。因此,④题后面的括号填写B;

⑸根据材料“图一‘炭化稻谷’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图四‘粟和装粟的陶罐’”可以得出结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因此,⑤题后面的括号填写A;

所以答案是:B;A;C;B;A

20、

据图回答问题:

1

(1)上图反映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什么制度?

(2)请写出这一制度下地位最高的人物对应的身份?

(3)请写出这一制度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考点】
【答案】

(1)西周,分封制。

(2)天子

(3)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

义务:向周王进贡,服从周王调兵等。

【解析】

⑴根据材料“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的平民和奴隶身上。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

⑵根据(1)的分析可知,分封制下地位最高的人物对应的身份是天子。

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的权力是: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诸侯的义务是:朝觐天子;交纳贡赋;听从天子命令,随军作战。

所以答案是:(1)西周,分封制。(2)天子(3)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实行再分封等;义务:向周王进贡,服从周王调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