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广东高州二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检测题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这一说法正确的解释是 ( )

A. 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 人们的约定俗称

C. 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

D. 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2、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 老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屈原

3、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在春秋时期称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 吴国   B. 晋国   C. 齐国   D. 宋国

4、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铁器与牛耕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C.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   D. 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

6、

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奖励耕战   D. 建立县制

7、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8、

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当时出现什么现象(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二、综合题(共2题,共10分)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况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10、

材料和人类文明密切相关,历史学家常以材料的名称来划分人类文明的阶段,于是就有了这些我们熟悉的词汇: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有人认为,我们今天俨然已经进入了塑料时代。

(1)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塑料时代排序。

(2)列举两件我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皿代表作。

(3)我国何时出现铁器?伴随铁器出现而产生的农业耕作技术是什么?

(4)铁器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由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国开始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什么社会?

(5)阅读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秋广东高州二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检测题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这一说法正确的解释是 ( )

A. 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 人们的约定俗称

C. 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

D. 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因此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故选C。

2、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 老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屈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题文中的四句话,是反复强调“仁政”重要性,也体现了先秦时期宗法制下按血缘关系亲疏所形成的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文人,著有《离骚》,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在春秋时期称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 吴国   B. 晋国   C. 齐国   D. 宋国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识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战国时期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故选C。

4、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铁器与牛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再加上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社会改革.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所以答案选D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C.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   D. 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兴替的认识。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先春秋后战国。ABD是正确的。

6、

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奖励耕战   D. 建立县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其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奖励耕战,故选C。

7、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各门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即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特别是在教学中,总结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有重大的使用价值,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故选A。

8、

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当时出现什么现象( )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考点】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中的“公作”指贵族役使劳动者在封地田亩中集体耕作;“分地”指地主把土地分给个体农民耕种,收取地租。A项题干材料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故A选项正确;B项奴隶消极殆工,是奴隶社会的现象,而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出现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故B选项错误;C项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是土地所有制形式,与题文中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不符合,故C选项错误;D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出现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题,共10分)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概况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做人有何启示?

【考点】
【答案】

(1)商鞅,法家

(2)秦孝公;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立信。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商鞅的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说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所以这句话反映了法家学派的思想。

(2)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三反映了“立木为信”的典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立信,让人们知道商鞅是讲信用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诚信待人。

10、

材料和人类文明密切相关,历史学家常以材料的名称来划分人类文明的阶段,于是就有了这些我们熟悉的词汇: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有人认为,我们今天俨然已经进入了塑料时代。

(1)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塑料时代排序。

(2)列举两件我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皿代表作。

(3)我国何时出现铁器?伴随铁器出现而产生的农业耕作技术是什么?

(4)铁器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由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国开始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什么社会?

(5)阅读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考点】
【答案】

(1)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塑料时代。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3)春秋晚期;牛耕。

(4)封建社会。

(5)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人类时期和农耕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器,所以那个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道路上周时期,青铜器的技术日益高潮,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今天我们进入了塑料时代。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塑料时代。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制作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出现,并且懂得用铁铸造农业和手工业工具,铁器出现并且用于农业便产生了铁犁牛耕,极大地促进了荒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 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最关键的是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即促使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围绕科技进步的角度作答。如: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重视科技,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