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学期初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8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978年后,农村地区不断繁荣,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生活越来越丰富、开放、宽松,与外国的贸易和科学往来飞速发展。”这利益于(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

D.改革开放

2、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

下表反映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和平篇章。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

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

建国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①“红卫兵” ②“走资派” ③“上山下乡”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C.苏联的经济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7、

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
行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上述材料出自某部法律文献,该法律文献的颁布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进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 ”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大革命

二、填空题(共1题,共5分)

10、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______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随着对外开放的起步,广东的______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三、判断题(共3题,共15分)

11、

1956年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严重失误,国民经济严重倒退,并未取得建设成就。( )

12、

“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

13、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迈进。( )

四、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1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新体制指什么?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又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通商口岸和材料二中的特区和城市,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港口和城市,开放的方式有何不同?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家乡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请你为我们的家乡黔西南州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6、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

材料二 党的十三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代表们一致认为,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谁?如何理解“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什么?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学期初二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978年后,农村地区不断繁荣,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生活越来越丰富、开放、宽松,与外国的贸易和科学往来飞速发展。”这利益于(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

D.改革开放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史实,观点是人们对史实的看法,由此可知,A B C项是对具体史实的阐述,只有D项是属于观点的表述。所以选D。

3、

下表反映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19户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20户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的信息以及表格数字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在农村进行,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所以答案案选择D。

本题主要考查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在农村进行。本题难度适中。

4、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和平篇章。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凤阳县小岗村”“ 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答案选择D

5、

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下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

建国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①“红卫兵” ②“走资派” ③“上山下乡”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大批的城镇学生参加了“红卫兵”,①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把刘少奇等看成是“走资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②符合题意;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③符合题意;“两个凡是”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坚持的思想,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6、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C.苏联的经济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A符合题意,故选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是1950年,不符合题意;苏联的经济援助与题意无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属于政治,也不符合题意。

7、

对下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
行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型可以用排除法来做,根据题干信息 “一五计划”以及表格的数字的变化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①③④都能表现出来;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在表格中不能显示,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择B。

8、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上述材料出自某部法律文献,该法律文献的颁布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进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开始实行。BCD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 ”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大革命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中国的领土从德国手里转给日本,中国人民愤怒了,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打着“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标语,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建成,距离五四爱国运动是30年,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二、填空题(共1题,共5分)

10、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______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随着对外开放的起步,广东的______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考点】
【答案】

凤阳;深圳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一夜崛起之城”。

三、判断题(共3题,共15分)

11、

1956年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严重失误,国民经济严重倒退,并未取得建设成就。( )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严重失误。在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大庆油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结束了靠进口洋油的历史,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全部自给。一些新兴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2、

“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 )

【考点】
【答案】

正确

【解析】

“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这是正确的,描述的是探索时期人民为了国家建设不断努力,忘我工作的典型事例。

13、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迈进。( )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迈进。这 是不正确的,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开始向着工业化迈进。

四、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1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新体制指什么?

【考点】
【答案】

(1)

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

工业,交通运输业

(3)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体制没有社会主义不给分)

【解析】

(1)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实现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指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1953年5月14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2)该计划结束时工业,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材料三中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注国企改革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体制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我国又开放了广州、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通商口岸和材料二中的特区和城市,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港口和城市,开放的方式有何不同?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家乡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请你为我们的家乡黔西南州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考点】
【答案】

(1)

鸦片战争以后(或1840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或1980年以后)

(2)

材料一被迫开放;材料二主动开放。

(3)

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旅游。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通商口岸和材料二中的特区和城市,分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开放的。改革开放以后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港口和城市,开放的方式的不同是:材料一是战争失败后,被迫开放的;材料二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主动开放的。(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家乡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为我们的家乡黔西南州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是:制定合适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旅游。

16、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

材料二 党的十三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代表们一致认为,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在十三大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开拓前进》《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5日)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谁?如何理解“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什么?

【考点】
【答案】

(1)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

奠基人:邓小平。新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会议:中共十四大。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解析】

(1)分析材料一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共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分析材料二的“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十三大报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的表现是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3)依据所学知识,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快了改革步伐。我国现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