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每日一题》一轮复习 周末培优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2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句。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故《礼记·射义》又云:“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记载,其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B.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D.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崇尚简单

国  风

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为什么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为什么金融家要诈骗?一切都是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如果说,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而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而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关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它又正是人的觉醒的具体体现。

此时,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玩物,现在文学家意识到文学应表达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所以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为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文体进行了区划,并对文思做了精彩的描述,鲜明地体现了文的自觉。

自曹丕、陆机而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做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对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而且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这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虽然这时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相结合,形成了魏晋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曹丕是这种魏晋新风的标志人物。

B. 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因为他认为帝王将相、富贵功名易逝,文章却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C. 魏晋陆机的《文赋》以及南朝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之中都体现了文的自觉的思想。

D. 因为山水诗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所以只能说它在创作题材上体现了文的自觉。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①谈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认为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得适意耳”。

②在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朝廷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经过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动乱,皇帝对武将的权力心有余悸,这就为“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制度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比上,不像魏晋文人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比下,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动辄文字狱、血光之灾。宋代文人在实现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同时,还能满足个人的现实欲望,满足身体与灵魂的多层次需求,享受丰富醇美的人生乐趣,从而使得肉体和精神都得到空前的释放。

③除了优待文士、以儒立国的政治环境之外,哲学思潮的流变也为文人的价值和生活品质奠定了基础。与魏晋不同,儒、道、佛三教渐趋合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士人精神振奋,热情参政;道家任自然、轻就去和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超然对待荣辱得失,不入“纵欲”与“禁欲”之极端,自如游走在情与理之间,使得他们保持着健全的人格。

④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立身朝廷,积极介入朝政革新和风气开化,他“蓄道德而能文章”,人格风范令人钦敬;他也流露出性情中多姿多彩的一面,绝非一个伪道学。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后因与当政者不合,频遭贬谪。他仕途多舛,却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正因此,他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才体现他通脱旷达的情怀。

⑤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都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隐逸之心,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在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再现自然美的精华。

⑥宋人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是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即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和经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使得文人显示出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

⑦就社会政治而言,宋代理学盛行,又高度集权专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约束,精神也受到压抑。不过尽管理学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但宋代的文人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与个人、政治与人生、情与理等诸多矛盾,因此他们大多能冲破体制的藩篱,在内心生长出真性情的幼苗。虽然常有“人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叹,但内心仍不乏道义的担当、兼济天下的理想。

⑧我们当前正在极力打造“品质生活”,这是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试看今日官场中人,即便是文化圈内人,也少了文化气息,多少人背负沉重的肉身,沦为物质的奴隶,得意轻狂、失意颓丧,少有君子坦荡磊落之气,这真是一个时代的缺憾,是精神与心灵的哀伤。“品质生活”所强调的,除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外,更强调提升文化层次,充盈文化精神,培养情趣。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给青春更多飞扬的机会

盛玉雷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语)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联起无数个经典瞬间。1977年,570多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标注“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84年,一个中国小伙子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中国的新面孔”高举改革大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特意提出,“我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在此之后,一大批青年从机关下海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92一代”。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中国奇迹,正是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过程。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活力迸发,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这也为过去5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组建时,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共享单车敲开了共享经济的大门,创业团队却多为80后、90后……

然而,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80年代的青年曾面对“潘晓之问”,而今天的青年也有着别样的成长烦恼。“葛优瘫”“丧文化”“佛系”等说法,也许只是部分群体的戏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青年的困惑:面对现实压力,奋斗是否还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面对上升压力,拼搏是否还能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低欲望社会”如果提前到来,到底去哪里寻找诗和远方?“有三岁之翁,有百年之童。”青春活力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对未来的正向预期,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冲动。正因此,为了激荡青春梦想,整个社会都应该与青年共同成长,既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同时解开他们的心理困惑。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语)一方面,机会来自制度给予的机遇。无论是财富的分配,还是发展的环境,抑或是命运的改变,都需要从外部为青年拓宽更多上升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才能在新时代最大限度激发起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机会来自内部的自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创新挺进“无人区”、发展开拓“新蓝海”,这些领域没有既得利益,也没有论资排辈,恰恰适合青年开疆拓土、挥斥方遒,只要站上风口,机会就能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为什么不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奋斗的土地上,让自己成为机会眷顾的那个有准备的人呢?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曾如此寄望于青春活力。青春是一种改变与创造的力量,是一种带来可能性的力量,是一种把空白时间变成饱满历史的力量。万众瞩目的新时代,不仅需要而且必将激起这样的磅礴伟力。

(选自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019年11月9日《每日一题》一轮复习 周末培优

高中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2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射箭,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打仗、狩猎都少不了这一活动,因而古人将“射”列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就有“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句。操弓射箭在今人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项专门技能,但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从古籍记载可知,“射”在古代曾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确定,主要是因为“射”不光是技艺,还是人的德行的体现。在儒家看来,“射”与“仁”“礼”是相关联的。故《礼记·射义》又云:“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认为射法是人的德行所由生,又是人的德行所由见。

高超的射术,原本是勇气与技巧相结合的技艺。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正是在这样崇尚武力的时代,我们的古人有意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的工具,引导社会走向和平,射礼就此诞生。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射箭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射礼作为周礼之一,也是古代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讲究谦和、礼让,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重视人的自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引导方式,也是华夏先民特有的寓教于射的娱乐方式。

古代的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以较量射中并射穿为目的的比赛,称为“主皮之射”。孔子对这种光讲究力量的比赛很不以为然,认为它违背了“古之道”。《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比赛时射手能否射中、射穿靶子,主要取决于射手的体能,不值得看重;更应当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箭与礼乐的结合点,在保留比射的同时,赋予射箭新的灵魂。

射礼按规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大射,是天子、诸侯举办盛大祭祀活动之前所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诸侯待客宴会时的射礼;乡射,是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用以竞技、选贤等活动。

以乡射礼为例,它的比赛规则,完整地记录在《仪礼·乡射礼》中。这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既有长度固定的射程,也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的修养,尊重比赛规则并尊敬对手。在比赛后,负方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记载,其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只有比箭了。开始射箭比赛时,参加竞赛的人先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赛,比赛完后再走下堂来喝酒。”看来,射箭也是古代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射礼是一项非常正规而又礼貌的竞技活动,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儒家看重射手的德行和修养,因此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

B.射礼用于选拔、竞技、宴宾、致礼等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引导方式,它引导人们看重比赛过程中展现的良好修养。

C.乡射礼要求礼让为先,射手即使输了也要保持良好修养,向胜方行拱手礼并喝下罚酒,以此体现出君子之争的风度。

D.射箭原是古代打仗、狩猎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射礼产生后,它又成为士大夫经常开展的一项高雅娱乐活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人们评价射手时不看比赛结果”错误。原文是“乡射礼的比赛往往非常激烈,但是最后评价一名射手,不仅要看他能否射中靶心,还要看他形体动作是否合于音乐节奏;此外,还要求礼让为先……”

故选A项。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崇尚简单

国  风

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为什么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为什么金融家要诈骗?一切都是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考点】
【答案】

首先,由刘大櫆的话引出(关于“简单”的)话题。其次,(从“至善至美皆简单,简单是美德,生活简单的人目标明确、志向坚定”三方面)论证为何要崇尚简单。再次,指出让生活简单一点是摆脱金钱崇拜带来的生存困境的有效途径。最后,总结全文,得出“崇尚简单”的结论。

【解析】

试题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再逐层筛选出关键信息,准确概括各层含意,整理成答案。概括时,要注意各层次的先后关系,要注意语言简洁。

本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引用了刘大櫆《论文偶记》中的“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引出了关于“简单”的话题。第二部分为第二段到第四段,也就是从“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到“俭则必简,简则必俭”,其中第二段的关键句为“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第三段的关键句为“简单是一种美德”,第四段的关键句为“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可见作者是从至善至美皆简单,简单是美德,生活简单的人目标明确、志向坚定三方面论证为何要崇尚简单。第三部分为第五段到第七段,其中第五段的中心句为“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第六段提出“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第七段的关键句为“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综合这三段思考,可知作者在这一层指出让生活简单一点是摆脱金钱崇拜带来的生存困境的有效途径。最后一部分为第八段,指出简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总结全文。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如果说,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而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而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关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它又正是人的觉醒的具体体现。

此时,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玩物,现在文学家意识到文学应表达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所以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为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文体进行了区划,并对文思做了精彩的描述,鲜明地体现了文的自觉。

自曹丕、陆机而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做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对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而且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这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虽然这时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相结合,形成了魏晋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曹丕是这种魏晋新风的标志人物。

B. 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因为他认为帝王将相、富贵功名易逝,文章却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C. 魏晋陆机的《文赋》以及南朝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之中都体现了文的自觉的思想。

D. 因为山水诗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所以只能说它在创作题材上体现了文的自觉。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强加因果。“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缺点,和有没有体现文的自觉没有关系。故选D。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①谈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认为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得适意耳”。

②在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朝廷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经过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动乱,皇帝对武将的权力心有余悸,这就为“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制度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比上,不像魏晋文人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比下,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动辄文字狱、血光之灾。宋代文人在实现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同时,还能满足个人的现实欲望,满足身体与灵魂的多层次需求,享受丰富醇美的人生乐趣,从而使得肉体和精神都得到空前的释放。

③除了优待文士、以儒立国的政治环境之外,哲学思潮的流变也为文人的价值和生活品质奠定了基础。与魏晋不同,儒、道、佛三教渐趋合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士人精神振奋,热情参政;道家任自然、轻就去和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超然对待荣辱得失,不入“纵欲”与“禁欲”之极端,自如游走在情与理之间,使得他们保持着健全的人格。

④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立身朝廷,积极介入朝政革新和风气开化,他“蓄道德而能文章”,人格风范令人钦敬;他也流露出性情中多姿多彩的一面,绝非一个伪道学。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后因与当政者不合,频遭贬谪。他仕途多舛,却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正因此,他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才体现他通脱旷达的情怀。

⑤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都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隐逸之心,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在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再现自然美的精华。

⑥宋人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是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即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和经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使得文人显示出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

⑦就社会政治而言,宋代理学盛行,又高度集权专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约束,精神也受到压抑。不过尽管理学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但宋代的文人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与个人、政治与人生、情与理等诸多矛盾,因此他们大多能冲破体制的藩篱,在内心生长出真性情的幼苗。虽然常有“人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叹,但内心仍不乏道义的担当、兼济天下的理想。

⑧我们当前正在极力打造“品质生活”,这是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试看今日官场中人,即便是文化圈内人,也少了文化气息,多少人背负沉重的肉身,沦为物质的奴隶,得意轻狂、失意颓丧,少有君子坦荡磊落之气,这真是一个时代的缺憾,是精神与心灵的哀伤。“品质生活”所强调的,除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外,更强调提升文化层次,充盈文化精神,培养情趣。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考点】
【答案】

①首先提出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是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的观点;②然后从政治环境、哲学思潮等方面分析宋代文人具有这种精神生活的原因;③接着分析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表现;④最后得出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往往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组成。然后通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本文第①段为第一层,提出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的观点;第②③段为第二层,讲述宋代文人具有这种精神生活的原因;第④⑤⑥⑦段为第三层,讲述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表现;第⑧段为最后一层,讲述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将各层大意串联起来即可。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给青春更多飞扬的机会

盛玉雷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语)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联起无数个经典瞬间。1977年,570多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标注“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84年,一个中国小伙子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中国的新面孔”高举改革大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特意提出,“我要握一握年轻人的手”,在此之后,一大批青年从机关下海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92一代”。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中国奇迹,正是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过程。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活力迸发,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这也为过去5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组建时,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大放异彩;共享单车敲开了共享经济的大门,创业团队却多为80后、90后……

然而,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80年代的青年曾面对“潘晓之问”,而今天的青年也有着别样的成长烦恼。“葛优瘫”“丧文化”“佛系”等说法,也许只是部分群体的戏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青年的困惑:面对现实压力,奋斗是否还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面对上升压力,拼搏是否还能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低欲望社会”如果提前到来,到底去哪里寻找诗和远方?“有三岁之翁,有百年之童。”青春活力无关年龄,而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对未来的正向预期,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冲动。正因此,为了激荡青春梦想,整个社会都应该与青年共同成长,既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正向预期,同时解开他们的心理困惑。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语)一方面,机会来自制度给予的机遇。无论是财富的分配,还是发展的环境,抑或是命运的改变,都需要从外部为青年拓宽更多上升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才能在新时代最大限度激发起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机会来自内部的自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创新挺进“无人区”、发展开拓“新蓝海”,这些领域没有既得利益,也没有论资排辈,恰恰适合青年开疆拓土、挥斥方遒,只要站上风口,机会就能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为什么不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奋斗的土地上,让自己成为机会眷顾的那个有准备的人呢?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曾如此寄望于青春活力。青春是一种改变与创造的力量,是一种带来可能性的力量,是一种把空白时间变成饱满历史的力量。万众瞩目的新时代,不仅需要而且必将激起这样的磅礴伟力。

(选自201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考点】
【答案】

首先,联系改革开放40年及近5年的事实,指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青年人的活力;其次,指出今天的青年所遇到的成长烦恼和困惑,并从外部制度和内部自我生长两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鼓励、呼吁青年激发青春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合并同类项”,进行层次划分,在分层的基础上概括层意。第一段列举事实说明改革开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联起的无数个经典瞬间;第二段第一句是中心句,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引出下文所列举的近5年的事实。这两段可归为一层。第三段指出当代青年的困惑,提醒全社会关注、解决青年成长中的烦恼;第四段从外部制度与青年自身两个角度谈激发青春活力的途径,这两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归为一层。第五段呼吁青年激发青春活力,为最后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