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 《每日一题》一轮复习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25分)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故宫跑”的热情和虚火

封寿炎

①近两年,百米冲刺争看文物的“故宫跑”,从故宫蔓延到众多的文物展出场馆和文艺演出现场。“排长队、冲刺跑”折射出大众对文化生活的井喷式需求。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引向深入,这种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就会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声。

②“故宫跑”的频繁出现当然是一件好事。衣食住行充裕丰足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浮出水面。面对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扩大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尽管目前的藏品展览增加了一倍,但也仅仅展出了故宫全部藏品的1%左右。如何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③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对于“故宫跑”也要有全面冷静的判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是否真如新闻事件中呈现的那么迫切?这种热情有多少“虚火”的成分?其实,细加推敲不难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故宫跑”与其说是一个个文化事件,不如说是一个个大众传播事件。这些引发“故宫跑”的展览和文艺演出,能够迅速启动信息链式传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如在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出期间,冒着酷暑烈日排几个钟头长队的观众里面,很多人并不熟悉展品的情况,不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文化坐标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他们只是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从大英博物馆约800万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否则就“可惜了”。

④虽然故宫博物院等一些热门博物馆门庭若市,但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博物馆冷冷清清,很多珍贵藏品乏人问津。热门的书画作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些冷门的文物连基本的保护都是难题。

⑤对于文化的真正热情,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热捧少数热门展览和文艺演出上,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具有广泛的阅读习惯,作家、诗人群体就能成长起来。如果人们习惯于安排一部分生活支出用来购买画作装饰家居,那么一些不知名的画家就能获得生存空间,未来的画坛巨擘就有可能由此起步。到戏院看戏,去音乐厅听音乐,进电影院看电影,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如果这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项目,那么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就能日益活跃,得到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⑥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时尚谈资,说明在人们认同的价值体系里,文化代表着一种更高、更美好的价值。这种对于文化的热情、追求和向往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缺乏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在热传一些反常识、反文化的养生偏方和小道谣言。两相对照,更足以说明要对这种“文化热情”因势利导,将之引向深入、做细做实。当“故宫跑”转化为全社会对于文化生活的普遍热情和全面追求,文化艺术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2018年1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段,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 《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

——“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019年11月4日 《每日一题》一轮复习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

高中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25分)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故宫跑”的热情和虚火

封寿炎

①近两年,百米冲刺争看文物的“故宫跑”,从故宫蔓延到众多的文物展出场馆和文艺演出现场。“排长队、冲刺跑”折射出大众对文化生活的井喷式需求。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引向深入,这种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就会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声。

②“故宫跑”的频繁出现当然是一件好事。衣食住行充裕丰足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浮出水面。面对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扩大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尽管目前的藏品展览增加了一倍,但也仅仅展出了故宫全部藏品的1%左右。如何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③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对于“故宫跑”也要有全面冷静的判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是否真如新闻事件中呈现的那么迫切?这种热情有多少“虚火”的成分?其实,细加推敲不难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故宫跑”与其说是一个个文化事件,不如说是一个个大众传播事件。这些引发“故宫跑”的展览和文艺演出,能够迅速启动信息链式传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如在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出期间,冒着酷暑烈日排几个钟头长队的观众里面,很多人并不熟悉展品的情况,不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文化坐标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他们只是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从大英博物馆约800万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否则就“可惜了”。

④虽然故宫博物院等一些热门博物馆门庭若市,但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博物馆冷冷清清,很多珍贵藏品乏人问津。热门的书画作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些冷门的文物连基本的保护都是难题。

⑤对于文化的真正热情,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热捧少数热门展览和文艺演出上,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具有广泛的阅读习惯,作家、诗人群体就能成长起来。如果人们习惯于安排一部分生活支出用来购买画作装饰家居,那么一些不知名的画家就能获得生存空间,未来的画坛巨擘就有可能由此起步。到戏院看戏,去音乐厅听音乐,进电影院看电影,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如果这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项目,那么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就能日益活跃,得到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⑥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时尚谈资,说明在人们认同的价值体系里,文化代表着一种更高、更美好的价值。这种对于文化的热情、追求和向往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缺乏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在热传一些反常识、反文化的养生偏方和小道谣言。两相对照,更足以说明要对这种“文化热情”因势利导,将之引向深入、做细做实。当“故宫跑”转化为全社会对于文化生活的普遍热情和全面追求,文化艺术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选自2018年1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考点】
【答案】

首先提出观点,指出真正的文化热情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后举例说明全方位追求文化生活的做法和意义。最后得出结论,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段(章)结构、把握文段(章)思路的能力。归纳文段的论述层次,首先要通读文段,看文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抓住中心句,然后归纳“同类项”。第⑤段基本是按照提出观点—具体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行文的。考生按照这种思路,归纳句子内容,并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串联答案即可。通读第⑤段,本段一共四句话,可以划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提出观点,指出真正的文化热情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二层,二至三句,举例说明全方位追求文化生活的做法和意义。第三层,第四句,得出结论,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关联词将各层层意串联起来回答问题即可。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

③小小说虽然不大可能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但可以有一点哲理,不过不能在里面进行完整的哲学的思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可以)。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浅。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篇小小说发表了,创作过程并未结束。作者还可以继续想下去,读者也愿意和作者一起继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得到思考的快感。追求,就意味着还没有达到。追求是作者的事,也是读者的事。小小说不需要过多的热情,大喊大叫,指手画脚,是会叫读者厌烦的。小小说的作者对于他所发现的生活片段,最好超然一些,保持一个客观者的态度,尽可能地不动声色。小小说总是有个态度的,但是要尽量收敛。可以对一个人表示欣赏,但不能夸成一朵花;可以对一件事加以讽刺,但不辛辣。小小说作者需要的是聪明、安静、亲切。

④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⑤小幅的画尤其要讲究“笔墨情趣”,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小小说最好不要有评书气、相声气,不要用一种半文不白的轻佻的语言。小小说当有幽默感,但又不是游戏文章。小小说不宜用奇僻险怪的句子,如宋人所说的“恶硬语”。小小说的语言要朴素、平易,但有韵致。

第⑤段中“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一个粗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方法:⒈整体阅读感知文章,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提取文意要点。⒉辨明文章体裁,熟识文章结构的常见类型,理清文章顺序,找准文章线索,把握思路脉络。联系原文中第五段内容,“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古人论诗时说,七言绝句就像二十八个贤人容不下 一个粗人。写小小说也应如此。”从“七言绝句就像”可见这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小小说也需要精当的语言。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 《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所以在理解有关选项说法的表述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A项,题干中“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从第一段原文中“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B项,题中的“《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而原文第二段后几句说的是“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太虚幻境”只是通过一种想象形式构建的。故选项错误。

D项,题中的“用先分后总的方式”是错误的,其实后面的想象的形式,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就证明了三个段落是递进关系。

故选C。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考点】
【答案】

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概括文段大意时要注意抓住段中的关键词句。然后合并同类项,整体划分层次。文章第一段重点是后半部分,关键词是阅读、精神刷新。第二段再次强调阅读的意义。三、四段分别从个人和世界的角度阐释读书的意义。最后一段的关键词是持之以恒、精神刷新。最后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三部分内容连缀起来答题即可。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

——“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考点】
【答案】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本文第一段“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揭示”成人不自在。第二段是阐述孙悟空在花果山是“自在”的但又不“自在”,会老死,为追求绝对“自在”,走出花果山,“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打破了“社会”规范;第三段说的是由此受到的惩罚,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第四段写孙悟空自己戴上了“紧箍儿”,接受社会规范,目的是真正地长大成人;第五段写他西天取经中的付出和收获,终成“斗战胜佛”;最后一段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结合文章题目可以看出,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观点;二三两段是一部分,论述的是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四五两段是一部分,踏上社会就得接受规范,要想“自在”就得不断“修心”;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