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第课 《最后的长春藤叶》测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几年,非法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B.迫于压力,伊接受了监核会单独问讯伊科学家、检查中使用U2侦察机的要求,禁止伊政府发展、进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C.北大有关人士称,此举是为了使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

D.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反思和讨论。

2、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国家和地区以邻为壑,处于自私的目的,将有害废物和垃圾实行跨国大转移。

B.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警察如果对一些小案件表现的掉以轻心,势必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C.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的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3、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十二,”他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C.“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河,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_______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②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_______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③女人的手指______了一下,想是让苇眉子划破了手。

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5、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班配 一筹莫展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倾泻 怙恶不俊 不落窠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 铤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博冰

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6、

下列词语中的字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苔藓  掺酒 出殡 气喘吁吁

B.瞥见  呢称 狭窄 蹑手蹑脚

C.窗槛  着想 一憧 凄风苦雨

D.模特  编缉 唠叨 扶弱济困

二、作文(共1题,共5分)

7、

写作训练

了解文艺评论的写法,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一篇文艺评论。

华东师大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第课 《最后的长春藤叶》测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几年,非法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B.迫于压力,伊接受了监核会单独问讯伊科学家、检查中使用U2侦察机的要求,禁止伊政府发展、进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C.北大有关人士称,此举是为了使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

D.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反思和讨论。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A项,“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成分残缺,应该是“每逢……之际,就是……之时”,故在“大量进城”后加上“之际”;

B项,“禁止伊政府发展、进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错误,前面的主语是“伊”,逻辑上不能“伊”来禁止“伊政府”,故在“禁止”前加上“监核会”或“美方”;

C项,“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错误,“避免”与“弊端”动宾搭配不当因为“弊端”是已然事实,只能说“消除”。

故选D。

2、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国家和地区以邻为壑,处于自私的目的,将有害废物和垃圾实行跨国大转移。

B.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警察如果对一些小案件表现的掉以轻心,势必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C.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的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A项,以邻为壑: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依据“将有害废物和垃圾实行跨国大转移”可知,有些国家和地区把困难灾祸转移给他国,故成语使用正确;

B项,掉以轻心:对事情轻率的漫不经心的表现态度,不认真当回事。用法上往往是“对……掉以轻心”,故成语与“表现的”语意上啰嗦;

C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依据“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与人为善”可知,句意指不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于人,故成语使用正确;

D项,空头支票: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或不想实践的诺言。依据“不能说的好听而没有行动”可知,句意强调基层干部不能光许诺,而行动不落到实处。故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B。

3、

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十二,”他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C.“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河,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合在语言表达中起表情达意的辅助作用,要求考生平时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能依据句意、语气、语言结构、书写位置等正确使用或改正标点符号。

D项,“三、四里”错误。“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河”表示浅河在小河对岸的大概位置,当数词表示概数时,数词中间的顿号应该去掉。

故选D。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_______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②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_______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③女人的手指______了一下,想是让苇眉子划破了手。

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运用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启事”公开发表的说明某事的文字,多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句中“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是我思考过去“多么邪恶”,显然是叶子让我有所领悟,故用“启示”更好,排除BD;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毅然”坚决毫不犹疑地;句中“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强调叶子坚强不屈的生命力,故用“傲然”更好,故排除CD;

“震动”指颤动、使颤动或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物体的机械摆动。句中形容“女人的手指”颤动,用“震动”更好。故排除BC;

故选A。

5、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班配 一筹莫展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倾泻 怙恶不俊 不落窠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 铤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博冰

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字的字形写法,注意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字形。

A项,“班配”应为“般配”;

B项,“怙恶不俊”应为“怙恶不悛”;“已所不欲”应为“己所不欲”;

C项,“如履博冰”应为“如履薄冰”。

故选D。

6、

下列词语中的字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苔藓  掺酒 出殡 气喘吁吁

B.瞥见  呢称 狭窄 蹑手蹑脚

C.窗槛  着想 一憧 凄风苦雨

D.模特  编缉 唠叨 扶弱济困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B项,“呢称”应为“昵称”;

C项,“一憧”应为“一幢”;

D项,“编缉”应为“编辑”。

故选A。

二、作文(共1题,共5分)

7、

写作训练

了解文艺评论的写法,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一篇文艺评论。

【考点】
【答案】

例文:

生命之光

谈起美国欧·亨利,想必都不陌生。这位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创作出了不少让人深省的文章,像《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双料骗子》,《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原本以为欧·亨利的文章大都是讥讽风格夹杂犀利言语,但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我发现我对欧·亨利的评价太表面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位青年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之后的故事,之前,我认为琼珊应该还算是一个阳光灿烂,积极向上,青春活力的女孩吧!因为她还想去写生。尽管她在面对疾病时,沮丧地说:“当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下的时候,也就是我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当时的医疗设备不够先进,小小的肺炎就足以夺去人的生命了。

生命能够伟大,也许是当身心遭受摧残时,拥有顽强的毅力吧!

肺炎对琼珊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失望,最终让她不得不放弃生命。那窗外傲然屹立在干枯树枝上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成了她的精神支点、生命希望。读到这里,我此时似乎也感受到了死神在慢慢的靠近。同样也有一位名叫贝尔曼的老画家,不幸害了肺炎,他一生没有出色的作品。作者这样安排我本以为老画家可能抱憾终生。可谁知欧·亨利笔下的文章,有哪几个不是意料之外的呢?琼珊的病情每况日下,但她每天都去看那棵树,叶子一天天地落下,后来剩下了一片叶子,她每天都能看到。起初我以为这片叶子真够义气,知道琼珊说过的话,但是文章最后,通过别人的言语透漏出,那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那位老画家贝尔曼的惊世之作,是贝尔曼用生命完成的。多么让人感叹,让人钦佩!

贝尔曼生命的完结,于人类社会来说,虽然看起来只像是一只萤火虫,但光芒却照亮了整个黑暗。琼珊也因为最后的常春藤叶,生命得以延续,换来了又一个生命。也许贝尔曼可以悄悄地死去,不必理会和自己一样得了肺炎的人,但他,成就了一个人。

也许别人会认为这是同行间的支持吧,但我认为,这何尝不是友谊间的光芒呢?友谊不只是在朋友中,不只在亲属中,不只是在熟人中……

同时我也赞叹精神的力量,可以用一种信念,抗拒所有痛苦,困难。

这篇文章有两个名字,一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我认为后者更能突出作者的本意吧!

我喜欢欧·亨利的作品,它能呈现出美和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写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自己意见的文章。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艺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的评论属于文学评论。写文学评论要注意:⑴评论的科学性,实事求是,不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⑵见解的独创性。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⑶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适当讲求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名篇,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青年画家琼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和朋友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但琼珊对战胜病魔缺乏信心,固执地认为,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脱落时,她就会死去。于是,这片常春藤叶,就成了琼珊的生命之叶,希望之舟,精神支点。出乎读者的想象,虽历经深秋的大风大雨,这片常春藤叶,却始终骄傲地挺立枝头。于是,琼珊在它的激励下度过了难关,而帮助琼珊创造这一生命奇迹的老画家贝尔曼却感染了肺炎死去。

为本文写文学评论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某一人物形象的几个方面特征,结构上曲折、巧合、线索等,语言个性化或生活化,技巧上对比、讽刺、或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考生要选择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立意。

立意:

生命因支点而美丽——也谈《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人公;

小人物、大梦想——琼珊的寻梦、梦碎、圆梦;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多元探究;

……

素材:

1.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以琼珊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寻梦、梦碎、圆梦的故事。这既是对小说内涵的新解读,又契合了当下"中国梦"的主题,并将价值观与文本、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重温经典的同时,升华了对梦想的认识

2.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墙面;琼西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门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3. 《最后的常春藤叶》另一显著的特色在于对“情节空白”的运用,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本应是作品关键所在,作者却没有实写。只有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这样,在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似乎缺少了对整篇小说因果链条的一个完整印象:作者没有讲述故事的“中间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样,从接受美学角度讲,情节的创造、补充则需要文本的阅读者的继续完成。对于风雨之夜的情形,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去再造。这样,小说的表面情节逐渐淡化而退为内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后衔接转而为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对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释不在于外部的单纯情节,而在于内部的情感情节,读者心灵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而理想化了。

结构:

文学评论的常见结构:开头部分要复述情节梗概,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并引出论点;中间部分要边引述原文,边用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评论,并适当联系现实,引申发挥典型的意义;结尾处重申论点,发出感慨。如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重艺术”,考生就可以从“从人物塑造上来说”“从环境意境角度看”“从小说结构的来看”“从细节安排的巧妙看”这四个角度来组织全文,考生要注意文章内容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