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单元综合测评 第单元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 ④③②⑤①   B. ⑤②④③①

C. ④②⑤③①   D. ⑤①②③④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且_______________他人作伪证。构成交通肇事罪、妨害作证罪,应当受到处罚。

(2)受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不断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不少韩国人在出行时,因为害怕被传染而不敢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3)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目前一些充斥荧屏的影视剧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____________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

A. ①支使 ②蔓延 ③大致

B. ①指使 ②蔓延 ③大概

C. ①指使 ②曼延 ③大致

D. ①支使 ②曼延 ③大概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苞谷棒子。

B.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 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2】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元标,字尔瞻,吉水人。九岁通《五经》。泰和胡直,嘉靖中进士,官至福建接察使,师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元标弱冠从直游,即有志为学。举万历五年进士。观政刑部。

张居正夺情,元标抗疏切谏。且曰:“陛下以居正有利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其设施乖张者,如州县入学,限以十五六人,有司希指,更损其数。是进贤未广也。诸道决囚,亦有定额,所司惧罚,数必取盈。是断刑太滥也。大臣持禄苟容,小臣畏罪缄默,有今日陈言而明日获谴者。是言路未通也。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是民隐未周也。其他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材,又不可枚数矣。伏读敕谕‘朕学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既去,前功尽隳’,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且幸而居正丁艰,犹可挽留。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臣观居正疏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五常之道,然后谓之人。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绐曰:“此乞假疏也。”及入,居正大怒,亦廷杖八十,谪戍都匀卫。卫在万山中,夷獠与居,元标处之怡然。益究心理学,学以大进。巡按御中承居正指,将害元标。行次镇远,一夕,御史暴死。

元标谪居六年,居正殁,召拜吏科给事中。首陈培圣德、亲臣工、肃宪纪、崇儒行、饬抚臣五事。寻劾罢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

(选自《明史·邹元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B.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C.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D.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虽圣志者/未可谓在延无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奔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B. 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

C.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居正夺情,邹元标抗疏切谏。邹元标认为张居正虽然有才,但学术根基却非正途;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

B. 邹元标上疏规劝,认为张居正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

C. 邹元标认为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张居正去世,放弃教学,陛下的学业就不能完成,志向也终究不能确定。

D. 张居正死后,征召邹元标授官吏科给事中,邹元标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是民隐未周也。

(2)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5、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单元综合测评 第单元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 ④③②⑤①   B. ⑤②④③①

C. ④②⑤③①   D. ⑤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文意,首先应介绍“进得去”“出得来”。故⑤②④③,最后总结并提出观点,即①。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且_______________他人作伪证。构成交通肇事罪、妨害作证罪,应当受到处罚。

(2)受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不断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不少韩国人在出行时,因为害怕被传染而不敢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3)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目前一些充斥荧屏的影视剧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____________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

A. ①支使 ②蔓延 ③大致

B. ①指使 ②蔓延 ③大概

C. ①指使 ②曼延 ③大致

D. ①支使 ②曼延 ③大概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1)句,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偏重指出主意的人在背后不露面。支使:命令人做事。此句是说被告出主意让别人为自己作伪证,选用“指使”。(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散。曼延:连绵不断。根据前面“疫情”一词,选用“蔓延”。(3)二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猜测;“大致”指大体上,基本上。此句是是猜测些编剧可能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选用“大概”。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苞谷棒子。

B.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 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2】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答案】

【1】A

【2】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或:借月光的描写来烘托孩子的坚定、勇敢。) ②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 ③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

【3】(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①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③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④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的父母”。①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的眼睛。从情节上看,在孩子与野猪的搏斗过程中,父母虽担心孩子,但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助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行为。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的父母在背后用眼睛支持鼓励孩子为暗线贯穿全文,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英勇无畏,都是因为有背后牵系的那“身后的眼睛”。③从人物上看,小说虽以较多的笔墨写孩子,但孩子之所以敢于独自打跑野猪,就在于身后总有父母支持与鼓励,写孩子就是为了衬托出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④从主旨上看,孩子的父母在背后支持鼓励孩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战胜困难的勇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考查,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项,考核艺术手法,C项,考核人物形象,D项,考核文章的结尾。其中A项,“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法错误,应该是暗示小说的内容,暗示孩子是来看护苞谷的。故选A。

【2】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艺术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情感。本题,重点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答题时,先通读文章,圈出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的内容,然后分析文章如何通过这些侧面描写来刻画“孩子”什么样的形象。本文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孩子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文中通过窝棚四周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通过描写野猪,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谈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的看法。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主人公,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素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主旨、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此题如认为主人公是“孩子”,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从情节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当然也可以认为孩子的父母是小说的主人公,认为父母是小说的主人公也从文章的标题、结构线索、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自己认为父母是小说的主人公的理由。注意阐述理由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中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于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了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元标,字尔瞻,吉水人。九岁通《五经》。泰和胡直,嘉靖中进士,官至福建接察使,师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元标弱冠从直游,即有志为学。举万历五年进士。观政刑部。

张居正夺情,元标抗疏切谏。且曰:“陛下以居正有利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其设施乖张者,如州县入学,限以十五六人,有司希指,更损其数。是进贤未广也。诸道决囚,亦有定额,所司惧罚,数必取盈。是断刑太滥也。大臣持禄苟容,小臣畏罪缄默,有今日陈言而明日获谴者。是言路未通也。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是民隐未周也。其他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材,又不可枚数矣。伏读敕谕‘朕学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既去,前功尽隳’,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且幸而居正丁艰,犹可挽留。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臣观居正疏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五常之道,然后谓之人。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绐曰:“此乞假疏也。”及入,居正大怒,亦廷杖八十,谪戍都匀卫。卫在万山中,夷獠与居,元标处之怡然。益究心理学,学以大进。巡按御中承居正指,将害元标。行次镇远,一夕,御史暴死。

元标谪居六年,居正殁,召拜吏科给事中。首陈培圣德、亲臣工、肃宪纪、崇儒行、饬抚臣五事。寻劾罢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

(选自《明史·邹元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B.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C.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D. 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虽圣志者/未可谓在延无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奔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B. 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

C. 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居正夺情,邹元标抗疏切谏。邹元标认为张居正虽然有才,但学术根基却非正途;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

B. 邹元标上疏规劝,认为张居正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

C. 邹元标认为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张居正去世,放弃教学,陛下的学业就不能完成,志向也终究不能确定。

D. 张居正死后,征召邹元标授官吏科给事中,邹元标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是民隐未周也。

(2)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

【考点】
【答案】

【1】A

【2】B

【3】C

【4】(1)黄河泛滥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荒草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这是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得到救济。

(2)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名词和动词组句如“陛下”和“言及此”,可排除BC两项,根据对称句子动宾结构“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可排除D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错误,应该是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有关官员指出问题,张居正也不在意”错。“迎合他的旨意”的意思。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第一句关键词:“驾蒿为巢”:“以荒草地为家”;“有司”:“有关部门”;“隐”:“疾苦”;“周”:“救济,周济”;第二句关键词:“号”:“号称”;“非常”:“非同寻常;“以为”:“认为”;“丧心”:“丧失天良”;“禽彘”:“禽兽猪狗”。

参考译文:

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九岁通晓“五经”。泰和人胡直,是嘉靖时的进士,官做到福建按察使,师从于欧阳德、罗洪先,得到王守仁学说的真传。邹元标年轻时跟胡直交游,就有志于学探讨。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在刑部学习政事。

张居正专权,邹元标上疏痛切规劝。并且说:“陛下以为张居正对国家有利吗?张居正论才干虽然有所作为,学术根基却非正途;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比如州县学的人数,限定为十五六人。有关官署迎合他的旨意,更加减少数量。这是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各道判决囚犯,也有一定的数量,有关部门害怕受处分,数量上一定追求有所富余。这是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大臣拿了俸禄苟且偷生,小臣害怕获罪保持沉默,有的人今天陈述意见,明天却遭了谴责。这是上下言路没有通畅。黄河泛溢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草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这是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得到救济。其他诸如任用残酷的官员,埋没杰出的人才,真是不胜举。臣恭恭敬敬地读皇帝的诏示,上面说道:“朕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志向还没有确定,先生就离开了我,将使前功尽弃了。”陛下还这样说,真是国家无尽的福份啊。虽然如此,辅助完成皇上的学业,协助树立皇帝的志向的人,不能说朝廷就没有啊。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不幸就此离去,陛下的学业莫非就此不得完成,志向莫非终究不能确定么?臣看到张居正的上疏说:“世上先有同寻常的人,然后才能做非同寻常的事。”这是把奔丧看作事而不屑于去做的人。谁不知道人只有恪守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伦理才能成其为人。现在这个人,父母活着时不去照顾,父母死了不去奔丧,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

奏疏写好,放入怀中然后上朝。正好赶上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邹元标等打完棍子后,把奏疏拿出来交给中官,哄骗他说:“这是请假的奏疏。”等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十分恼怒,也将邹元标打了八十棍子,贬职流放都匀卫,都匀卫位于万山丛中,与少数民族杂居,邹元标处之泰然。更加专心研究理学,学问得到很大的进步。巡抚御史受张居正的指使,将要陷害邹元标。路过镇远在那里住宿一个夜晚,御史突然死了。

邹元标流放了六年,张居正死,征召授官吏科给事中,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不久弹劾罢免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5、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考点】
【答案】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答案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

语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首先要分析两句话的差别,从差别入手,结合语境分析语言的潜台词,进而根据上下文分析其妙处。作为台词对比,还应考虑到口头语言表达的语气极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