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粤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下列句子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 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一饭一蔬,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B. 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

C. 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你色盲啊?连红绿灯都不分!”

D. 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洪荒初雪

徐 刚

站起来的我们的初祖,至少在一开始是很不习惯的,并且对爬行始终抱有怀旧情结,当他们在森林中与猛兽格斗不敌而退时,便只有爬到树上,居高临下以为躲避。说不定他们还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站起来干什么?

人类最早的家在树上,祖宗称之为“巢”。

我们的古籍上记载道:“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最早发明并筑巢的叫有巢氏,不妨说有巢氏开创的“构木为巢”的历史,是我们家园的起点。

人类出现之初并不以万物之灵自居,也不见得比动物聪明到哪里去。有古老的传说认为,有巢氏是看见了树上的鸟巢之后得到启发,才筑巢而居的。

在这之前,我们的先人白天赤条条地在林间野地觅食,晚上则同样赤条条地栖身于树木的枝枝丫丫间。

巢可避风,巢能挡雨,因而巢又被称作风巢、雨巢。很久以后直到今天,还有把情侣的新居称为爱巢的。人类繁衍后代的事业,自有巢之后,一般而言都是在房子里进行的。

有了钻木取火,不再茹毛饮血之后,房子里又出现了火光和烤肉的香味,房顶上开始冒出青烟,那是人间烟火。

约略言之。这就是我们的家。

人只能在环境中生活。

自然环境是天然的,比如华夏先人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发祥之地,水草丰茂,林木森森,虎啸猿鸣不断,野生果实累累。但,自然环境中的人的居住地却需要稍加营造。人从森林里出来,亲近绿色几成天性;人怕潮湿,便要选择向阳坡地;作为简单而必要的防范,又有了枯枝朽木组成的篱笆。

当插进泥土中的枯枝中的某一根,来年春天不经意地发出新芽时,我们的人文初祖惊讶了,这使他们的目光从更多地留心天上的风雨雷电,部分地转移到了土地上。

土地一样神奇,而且离人类最近。

后来,才有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也有了播种的最早的冲动和构想。那是一次采集归来之后,那些果实有坚壳,用石块敲开之后便冒出一阵清香,放进嘴里,味道好极了,为什么不埋进泥土中呢?当然要埋在枯木长出新芽的那个地儿,每天都去看一次。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近埋下种子的土地,敬畏和神秘地守望着。

相比起来,采集便如同漫游了。

采集的黄金时节是夏秋两季,夏天是采摘,秋天是捡拾,各种野果及森林中的籽实漫山遍野。先是边采边吃,吃饱了再带回家,那时没有口袋,更不会有集装箱,便堆放在大片的树叶上,托举着走回家,相当辛苦。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小孩,狩猎回来的男人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粮食,更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在门口等着,看见托举绿叶归来的妇人便“咿呀”欢呼。

那时的语言要比现在简单得多,好处是省了很多废话,无非是“吃饭、睡觉、出门、回来了”几句,而且还要借着手势。

冬季是寒冷而漫长的。

人们不得不节俭地使用干果及兽肉,半饥半饱,还要节俭地烧柴,小心地侍弄篝火,拥挤在灰烬旁睡觉。比寒冷更可怕的,其实是冬季的信息,封杀一切,了无生机,常常是大雪封门,让人惶恐于看不见道路,看不见土地。好大好大的雪带给先人的绝不是赏雪吟诗的雅致,而是好不容易从夜的黑色的恐怖中挣扎过来以后的,对白色的悲凉之感。

从白色的雪地上卷起的刺骨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房子,割着人的内心,恐怖与饥寒交迫让人的精神崩溃。我们的先人把两手伸过头顶,喊出一声:“完了!”

可是,春雷响起了。

风变得暖和,与其说人的肌肤先感觉到了,还不如说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雪融之后,道路和土地重新显露出来了,人们高兴地呼喊着:“好了!好了!”

真正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初雪啊!

语言不仅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也是在惊恐绝望和喜乐中随意呼叫出来的。

家家的门打开了。

“好了!”“好了!”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把柴火集拢,把干肉堆在一起,把火烧得旺旺的,肉烤得香香的。大自然的风告诉我们的先人: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

(摘自《守望家园》)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我们的初祖站起来的情形,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并且认为他们最初对站起来不适应。

B. “爱巢”是由“风巢”“雨巢”演化而来的,着一“爱”字,使该词充满温馨;但因一“巢”字还是给人不适感。

C. “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原始人的心情由以往的绝望变得内心舒畅。

D. 在作者看来,家的构成要素是房子、火光和食物的香味以及房顶上人间的烟火。

【2】“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本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祖先进化发展的历史,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③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①检校:查核,此指游览。②社肉:祭神用的肉。③床头:指酿酒的槽架。

【1】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作者写住处山园有高大的松竹,村民有酒有肉,邻里关系和睦。

B. 下阕的“偷”字将一个穷困、胆怯的儿童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

C. 这首词的语言流畅自然,朴素清新,不用奇字丽句,没有任何雕饰。

D.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上阕押的是仄声韵,下阕押的是平声韵。

【2】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必修粤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下列句子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 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一饭一蔬,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B. 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

C. 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你色盲啊?连红绿灯都不分!”

D. 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语言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这就需要考生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B项,“你简直像只老鼠”的“老鼠”这一比喻不当,含有贬低讽刺的意味。C项,“你色盲啊”中的“色盲”有侮辱人的意思。D项,“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中“令爱”不当,从“为咱长了脸”可知,应是说自己的女儿,而“令爱”只能称呼对方的女儿。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洪荒初雪

徐 刚

站起来的我们的初祖,至少在一开始是很不习惯的,并且对爬行始终抱有怀旧情结,当他们在森林中与猛兽格斗不敌而退时,便只有爬到树上,居高临下以为躲避。说不定他们还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站起来干什么?

人类最早的家在树上,祖宗称之为“巢”。

我们的古籍上记载道:“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最早发明并筑巢的叫有巢氏,不妨说有巢氏开创的“构木为巢”的历史,是我们家园的起点。

人类出现之初并不以万物之灵自居,也不见得比动物聪明到哪里去。有古老的传说认为,有巢氏是看见了树上的鸟巢之后得到启发,才筑巢而居的。

在这之前,我们的先人白天赤条条地在林间野地觅食,晚上则同样赤条条地栖身于树木的枝枝丫丫间。

巢可避风,巢能挡雨,因而巢又被称作风巢、雨巢。很久以后直到今天,还有把情侣的新居称为爱巢的。人类繁衍后代的事业,自有巢之后,一般而言都是在房子里进行的。

有了钻木取火,不再茹毛饮血之后,房子里又出现了火光和烤肉的香味,房顶上开始冒出青烟,那是人间烟火。

约略言之。这就是我们的家。

人只能在环境中生活。

自然环境是天然的,比如华夏先人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发祥之地,水草丰茂,林木森森,虎啸猿鸣不断,野生果实累累。但,自然环境中的人的居住地却需要稍加营造。人从森林里出来,亲近绿色几成天性;人怕潮湿,便要选择向阳坡地;作为简单而必要的防范,又有了枯枝朽木组成的篱笆。

当插进泥土中的枯枝中的某一根,来年春天不经意地发出新芽时,我们的人文初祖惊讶了,这使他们的目光从更多地留心天上的风雨雷电,部分地转移到了土地上。

土地一样神奇,而且离人类最近。

后来,才有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也有了播种的最早的冲动和构想。那是一次采集归来之后,那些果实有坚壳,用石块敲开之后便冒出一阵清香,放进嘴里,味道好极了,为什么不埋进泥土中呢?当然要埋在枯木长出新芽的那个地儿,每天都去看一次。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近埋下种子的土地,敬畏和神秘地守望着。

相比起来,采集便如同漫游了。

采集的黄金时节是夏秋两季,夏天是采摘,秋天是捡拾,各种野果及森林中的籽实漫山遍野。先是边采边吃,吃饱了再带回家,那时没有口袋,更不会有集装箱,便堆放在大片的树叶上,托举着走回家,相当辛苦。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小孩,狩猎回来的男人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粮食,更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在门口等着,看见托举绿叶归来的妇人便“咿呀”欢呼。

那时的语言要比现在简单得多,好处是省了很多废话,无非是“吃饭、睡觉、出门、回来了”几句,而且还要借着手势。

冬季是寒冷而漫长的。

人们不得不节俭地使用干果及兽肉,半饥半饱,还要节俭地烧柴,小心地侍弄篝火,拥挤在灰烬旁睡觉。比寒冷更可怕的,其实是冬季的信息,封杀一切,了无生机,常常是大雪封门,让人惶恐于看不见道路,看不见土地。好大好大的雪带给先人的绝不是赏雪吟诗的雅致,而是好不容易从夜的黑色的恐怖中挣扎过来以后的,对白色的悲凉之感。

从白色的雪地上卷起的刺骨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房子,割着人的内心,恐怖与饥寒交迫让人的精神崩溃。我们的先人把两手伸过头顶,喊出一声:“完了!”

可是,春雷响起了。

风变得暖和,与其说人的肌肤先感觉到了,还不如说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雪融之后,道路和土地重新显露出来了,人们高兴地呼喊着:“好了!好了!”

真正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初雪啊!

语言不仅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也是在惊恐绝望和喜乐中随意呼叫出来的。

家家的门打开了。

“好了!”“好了!”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把柴火集拢,把干肉堆在一起,把火烧得旺旺的,肉烤得香香的。大自然的风告诉我们的先人: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

(摘自《守望家园》)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我们的初祖站起来的情形,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并且认为他们最初对站起来不适应。

B. “爱巢”是由“风巢”“雨巢”演化而来的,着一“爱”字,使该词充满温馨;但因一“巢”字还是给人不适感。

C. “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原始人的心情由以往的绝望变得内心舒畅。

D. 在作者看来,家的构成要素是房子、火光和食物的香味以及房顶上人间的烟火。

【2】“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本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祖先进化发展的历史,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B

【2】我站起来干什么?人类能够立于地球之上,这是自然的选择;人类需要经受考验,对未来充满希望,收束全文。此句话放在文章的末尾,有深化文章主题,引发读者深思的作用。

【3】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历磨难和坎坷;只有能够经受这些磨难和坎坷,最终才会有所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冬天下雪时,他们恐惧甚至是绝望,但他们坚持,最终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希望。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也要有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精神,因为春天终会到来,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手法的考查,有语言的分析,有主旨的概括等。B项,“‘爱巢’是由‘风巢’‘雨巢’演化而来的……但因一‘巢’字还是给人不适感”错误,从文中来看,“爱巢”由“风巢”“雨巢”演化而来这一说法的理由不足,文中只是说“巢可避风,巢能挡雨,因而巢又被称作风巢、雨巢。很久以后直到今天,还有把情侣的新居称为爱巢的”;且“巢”字并没有给人不适感。故选B。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散文中句子的作用。解答本题,一个是注意照应内容,所谓“照应”是指前后句子内容和精神实质存在内在联系,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因此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引文的内容,“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这句话主要讲“立在地上”,然后到上文圈出有关“站在地上”的句子,如前文第一自然段就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就是“我站起来干什么”,最后一句话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分析这句话的作用,这就要求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处于文章的结尾,故有收束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作为结尾段一般从主旨的角度分析,如本文中,“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在收束全文的基础上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本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祖先进化发展的历史,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要求考生就此“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考生需要依据文本概括出作者笔下我们的祖先进化发展历史的特点,然后圈出在这一经历中人类的表现,最后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阅读文本从文中不难发现,我们祖先发展的历史,其实是曲折而坎坷的,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命就是要坚守,所以回答本题可以先表明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和现实进行分析阐述,注意其条理性。

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时,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第二小题是考查结尾段中句子的作用,故考生可以从收束全文和深化主旨的角度分析作答。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③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 ①检校:查核,此指游览。②社肉:祭神用的肉。③床头:指酿酒的槽架。

【1】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作者写住处山园有高大的松竹,村民有酒有肉,邻里关系和睦。

B. 下阕的“偷”字将一个穷困、胆怯的儿童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

C. 这首词的语言流畅自然,朴素清新,不用奇字丽句,没有任何雕饰。

D.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上阕押的是仄声韵,下阕押的是平声韵。

【2】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考点】
【答案】

【1】B

【2】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字是上阕的“足”字和下阕的“闲”字。这两个字包含着诗人的两重心情:一重是年事已高的诗人在抒发胸臆。在松竹茂盛,梨枣秋熟的山园中,过着分肉酿酒的农家生活,看儿童嬉戏,享邻里和睦的闲适和满足的心情。另一重是壮心不已的诗人正话反说。“足”即“不足”,表达无端被闲置,无所事事中愤懑无奈的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下阕的‘偷’字将一个穷困、胆怯的儿童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错误,选项对诗歌语言以及形象的分析有误。从词中来看,“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这是写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子枣子。其中一个“偷”字,极有情趣之美,“偷”是“悄悄”的意思,勾勒出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表现了儿童顽皮的神态(偷偷摸摸的样子),而且暗示了词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故选B。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由”,这是针对诗歌语言以及情感设题。考生需要先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字,然后就这两个字结合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来分析。上阕中,“万事从今足”中的“足”可以体现作者的心情,这句话是说“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足”意思是“知足”,周围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词人说“从今万事足”,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下阕中,“老夫静处闲看”中的“闲”也可以体现作者的心情,反映出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作者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这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这是从一个角度分析“足”和“闲”,但如果联系词人的身世生平以及所处的朝代可知,这一“足”其实是不足,因为词人壮志未酬却无端被闲置,这一“闲”其实被迫之“闲”,这两个词语可以说是正话反说,流露出的是无奈,是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