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 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C. 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D.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作品没有得到人们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文风和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符合造成的。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②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③听到我们班获得冠军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载歌载舞起来。

④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⑤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⑥失去的东西再好也是昨日黄花,你留不住也追不回。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 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 《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

D. 《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 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 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 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 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 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

C. 《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 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三、作文(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比尔·盖茨在写给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几项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事情,其中有这样几条:

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要从中吸取教训;

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酷呆了;

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做出类似区分;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 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C. 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D.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作品没有得到人们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文风和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符合造成的。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语序不当,“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语序不当,应为“我们需要生活,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C项,搭配不当,“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与“表演机会”不搭配,可在“也是”前加“饰演曹操”。D项,句式杂糅,“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文风和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符合造成的”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故选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②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③听到我们班获得冠军的消息后,同学们都高兴得载歌载舞起来。

④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⑤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⑥失去的东西再好也是昨日黄花,你留不住也追不回。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各有千秋:千秋:流传久远。原意是都有流传下去的价值。后引申为各有所长,各有优点。符合语境。②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符合语境。③载歌载舞:意思是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多作谓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欢乐的大型场面。句中用来作补语不对,且也不合语境。④不胫而走:指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只能指消息,使用对象错了。⑤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形态丑陋。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后也泛指自愧不如别人。符合语境。⑥昨日黄花:使用有误,成语只有“明日黄花”。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 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 《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

D. 《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 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 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 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 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 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

C. 《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 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考点】
【答案】

【1】   D  

【2】   D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用“只有”的表述有误。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论语》有雅俗共赏的一面”的表述不对。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部分进行认真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家族容灭一体”不是孔子的发明。

三、作文(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比尔·盖茨在写给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几项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事情,其中有这样几条:

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要从中吸取教训;

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酷呆了;

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做出类似区分;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仰望夜空,繁星点点,皎月如洗,黯淡了漫天的星光,心中禁不住的有些悲凉,为这漫天的星光,尽管它们没有月光耀眼,可是它们还是每夜,每夜都会守在自己的轨迹上努力的发着自己的光。

生活中,总有一群这样的人,每天都会出现在重要的新闻里,报纸的头条,仿佛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如我们的奥运冠军拼搏在奥运赛场上,如我们的航天英雄,他们飞越太空亲吻月球,如我们的文坛巨匠,抒写中国诺贝尔奖的传奇,他们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他们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他们门光芒四射,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耀眼的珍珠。

我承认,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光芒,让我们为之怦然心动,就像夜空那一轮明月,然而明月之所以耀眼,正是那无数星星的衬托,而珍珠的光芒也正是因为沙子的衬托。

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

生活中,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就像夜空里的繁星,当人们仰望天体,目所被吸的首先是是那轮明月,而常常被无视的却是那些被月光掩盖的星星,他们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默默地垂下头颅,站在别人身后,做着红花的绿叶,做着冠军的陪练,铸就着航天员的梦想。

他们的存在如同颗颗沙粒毫不起眼。甚至没有任何人对他们投向惊鸿一瞥,在有限的生命中,他们甚至没有发出过只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别人的脑海中,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他们”。然而,就是这样平凡的人,在自己平凡努力岗位上,却也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耀眼世间。

还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的职业平凡到人们往往会忽略,而正是应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有了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他们就是我们城市的环卫工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豪言壮语,他们有的就像沙粒一样的平凡,然而正是应为他们的平凡,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环境,他们却是最值得敬仰的人!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我们老师,三尺讲台,一生的倾注。老师就像一只粉笔为他人化身成灰,却写活了立体的人生。老师如火种,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火;老师如石级,承受着我们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老师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如果把老师比作蚌,那么我们便是蚌里的砂粒;老师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沙子是平凡的,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它的身边总是有着无数的同伴陪伴着它,一起组成金黄色的美丽沙滩,或是一起成就高大的建筑与宽广的道路。一粒沙子不能成为聚光灯的焦点,但它却可以渗透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支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世界邮递员楷模王顺友,他朴实的象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乡离土地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他可能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爱岗救人,感动中国。 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公司司机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其三根肋骨被撞断,肝脏被击碎。吴斌忍住剧烈疼痛,用40秒完成了一系列精准的停车动作:脚踩刹车、拉上手刹、打开双闪、艰难站起、通知乘客、打开车门……他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坚守岗位、舍己为人,完美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你那一刻,在他身上折射出的光芒,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人生总是如此,珍珠的价值众人皆知,但再美的珍珠亦有发黄被废弃之日;沙子是微不足道的,但再微小的沙粒也可以始终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如若是一粒沙子,我们也要以珍珠的努力做好一粒沙,因为在微不足道的一粒沙,也有着自己独有的光彩。

尽管我们平凡如沙,我们亦可伟大。

【解析】

试题分析: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这则材料的写作要求很宽泛:可以就某一条内容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条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从整体考虑看:比尔盖茨作为一个成功者,对生活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11条生活准则,是他为年轻人概括的生活的真实面貌,真实得有点残酷。实际上就是提醒年轻人对生活应该持有清醒的认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年轻人对身边的人,如父母、老师、老板,应该抱有宽容的心态。11条内容有点过于“庞杂”,如果放在一起考虑来确定文章的立意,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提炼,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学生在分析材料时,应该就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联想思考,而且这11条准则有几条内容本身就有立意重叠之处,比如:(2)和(5)可以写“尊严”;(3)(8)(10)可以写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学生可以选择小角度,联想名人轶事,社会现象,联想自己的生活说道理。

思路提示:

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1.“生活是不公平的”

2. 反向立意——“不适则变”:不能对生活中的所有不公平都只求适应。

3.“谈尊严”:成功是人格的资本。

4.“别希望不劳而获”:成功来自积极的努力与付出。

5.“不要忽视小事”:平凡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