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传记选读》同步练习:第课《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 ⑤①②⑥④③   B. ③⑤①⑥④②

C. ⑤③①②⑥④   D. ③①②⑥④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 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 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重庆山城,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 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 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 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湮没/殷红 修葺/茸毛 桎梏/痼疾

B. 酣畅/鼾声 邂逅/松懈   自矜/吟诵

C. 收讫/迄今 濡染/蠕动 散户/懒散

D. 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甬道/怂恿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1925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多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冼星海是怎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的?

【2】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作简要赏析。

【3】有人说:是延河水哺育了冼星海,不去延安,冼星海就写不出《黄河大合唱》。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6、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

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

磨心无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走开。

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

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__________”。

7、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正在读高三的小黄对门将要搬来的是父亲的一个年轻同事李明。接连十来天,李明装修房子弄出的噪音都响到晚上12点后,装修材料,如油漆、涂料等也堆放在本就不宽的楼道里,不仅气味难闻,连走路都难。

小黄想要婉转告诉李明施工别太晚,装修材料也别堆在楼道里,见到李明,他会怎么说呢?请写出来。(70字左右)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记选读》同步练习:第课《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 ⑤①②⑥④③   B. ③⑤①⑥④②

C. ⑤③①②⑥④   D. ③①②⑥④⑤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就本题而言,首先要确定首句,然后根据语意逻辑衔接进行排序即可。通读题干所给的六句话,③总领全文,应在最首,可排除A、C两项;从⑤中“一提到”可知,⑤应紧接③,排除D项。故选B。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 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 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不合逻辑,“基本”与“爆满”自相矛盾,删去“基本”;B项,否定不当,“不是”应改为“是”。C项,句子杂糅。“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不通。正确的说法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如此意识和养成如此习惯”。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重庆山城,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 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 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 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该句写的不是心理状态。C、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D、“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四个选项的成语都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与适用对象。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词语、成语、俗语,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对于易于混淆的词语、成语、俗语要进行比较、积累。

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湮没/殷红 修葺/茸毛 桎梏/痼疾

B. 酣畅/鼾声 邂逅/松懈   自矜/吟诵

C. 收讫/迄今 濡染/蠕动 散户/懒散

D. 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甬道/怂恿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A项,yān/yān,qì/róng,gù/gù;B项,hān/hān,xiè/xiè,jīn/yín;C项,qì/qì,rú/rú,sǎn/sǎn;D项,lì/shuò,jì/yì,yǒng/yǒng。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1925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多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冼星海是怎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的?

【2】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作简要赏析。

【3】有人说:是延河水哺育了冼星海,不去延安,冼星海就写不出《黄河大合唱》。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考点】
【答案】

【1】①创作抗战救亡歌曲;②为贫苦孩子辅导,教唱救亡歌曲;③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④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培养抗日青年;⑤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2】(1)因为是多年以后追述往事,文章对细节没有过多的描写,更不添枝加叶。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2)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在法国作曲获奖,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出色地学习。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

(3)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

(4)描述细节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加文饰,流畅明快,与传主朴实的个性十分吻合。(能举出某些细节的例子进行鉴赏评价,且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一)要具体辩证分析。冼星海目睹苦难的祖国正遭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他的爱国思想十分强烈;他多年学习研究音乐艺术、包括到法国学习,音乐艺术造诣已经很高,这些是他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必要条件。而延安的环境和党的支持,延安抗战军民思想风貌、斗争意志的激励,丰富的西北民间音乐的陶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的支持合作,以及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吟》,是促使《黄河大合唱》诞生的重要条件。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延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能过于绝对化。

(示例二)赞成这种看法。冼星海正是到延安之后,全身心投入到民族解放、抗日战争之中,延安抗战军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他辛勤奔走,吸取了民间音乐丰富的营养。这使他的爱国思想和音乐创作能力,得到一个升华,使他能够调动他多年学习和体验生活的积累,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而且,党的支持,以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的支持合作,以至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吟》等,也是《黄河大合唱》能够产生的重要条件。

(示例三)反对这种看法。当然,延安等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丰富的民间音乐也为《黄河大合唱》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但是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源于与他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是多年学习研究音乐艺术、包括到法国学习的结晶,是多年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体验生活的结果。不去延安,冼星海也不可能写出《黄河大合唱》之类的诗史式作品。

【解析】

【1】题干是“冼星海是怎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的?”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二至三段,仔细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可以从文中筛选出“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冼星海是怎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的。

【2】题干是“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作简要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传记文学写作技巧及其作用能力。题干已经明确要求赏析“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答题时,还通读文章,抓住题干中“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一提示语,在文中找出关于冼星海往事的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些细节作用,进而分析其所体现传记文学的特色。传记是一种常见的纪实性文学形式,要求遵循真实性原则,通过再现历史背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作为叙事性文体,传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文体特点,要求在写作中尊重历史事实,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结构安排上、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偏爱与选择,在对传主生平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倾注作者的爱憎情感。本文作者在选取细节时特别注意传记文学这些特点,比如第一段,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作曲获得荣誉奖。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选取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要饭票”细节,真实反映出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出色地学习。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第三段,冼星海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学任教期间,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由于这一细节是多年以后追述往事,文章对细节没有过多的描写,只是说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还有文章第四段,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事整体概述中,穿插的具体细节,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是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3】题干是“有人说:是延河水哺育了冼星海,不去延安,冼星海就写不出《黄河大合唱》。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既然是探究题目,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属于观点论题目,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陈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注意陈述理由时不能脱离文本材料,要求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本题对于“不去延安,冼星海就写不出《黄河大合唱》”观点有三种,一种是赞同这种看法,一种反对这种看法,还有一种是要辩证分析,不能过于绝对化。答题时可以从这三种观点中任选一种,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陈述理由,陈述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6、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

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

磨心无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走开。

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

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你做事有干劲,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如果没有你磨盘,我这个磨心又有什么用呢?

【解析】 这一则寓言故事,参透寓意是答好该题的关键。其实,磨心所要说的也就是寓意。通读之后,我们应该体会到故事本身在表明一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性,相互联系性。而这种现象,联系现实生活,不难理解。续写时,还要考虑语言组织形式上的要求,字数要求,连贯性的要求等。

【解析】

7、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正在读高三的小黄对门将要搬来的是父亲的一个年轻同事李明。接连十来天,李明装修房子弄出的噪音都响到晚上12点后,装修材料,如油漆、涂料等也堆放在本就不宽的楼道里,不仅气味难闻,连走路都难。

小黄想要婉转告诉李明施工别太晚,装修材料也别堆在楼道里,见到李明,他会怎么说呢?请写出来。(70字左右)

【考点】
【答案】

(示例)李叔叔,这几天您太辛苦了,每天比我们上高三的睡得还晚,连我们都跟着累呢!您的那些油漆什么的应该挺值钱的,放在外面别让人给拿走了,万一谁不小心有个磕磕碰碰的也挺麻烦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类似题目,语言一定简洁明了,要把事件交待清楚,同时一定要注意措辞要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