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习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往访三国都是地区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国家,与我国传统友好深厚,合作基础良好。因此,_____。拉美各界正“热切地”期待习主席的访问。

A. 此行不仅将巩固中国同三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还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B. 此行将有助于建立中国同三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C. 此行既将巩固中国同三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还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深走实,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D. 此行除了有助于建立中国同三国的友好关系,还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2、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 10年来,金砖五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加强合作,不仅给世界提供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问题的良方,而且也给五国人民带来福祉。

C. 专家预测,亚洲将要持续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带来的生产率增长缓慢。

D. 表达交流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_____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某地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强调,打造一支_____的作家队伍是当地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_____,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 年轻有为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B.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

C.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年轻有为

D. 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霎时 绿草如荫 婆娑   原形必露

B. 肄业 没精打彩 指摘   陨身不恤

C. 砥砺 流觞曲水 踯躅   浅尝辄止

D. 葱茏 放浪形骸 缭铐   不记前嫌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⑴十月的玉米,熟了。

⑵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⑶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⑷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成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⑸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⑹一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⑺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⑻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⑼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⑽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⑾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⑿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⒀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了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濛濛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⒁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⒂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⒃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⒄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灵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B. 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 “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

D. 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E. 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3】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4】本文⒂段属于插叙部分,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内诸侯军   内:进入

B.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犒劳

C. 先入关者王之   王:使……为王

D. 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活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与,不知

C. 珍宝尽有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到霸上接受秦王投降后,没有听从将领的意见将秦王杀死,而是让秦王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

B. 沛公还军霸上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并承诺不与侵害,没有收受秦人送来的牛羊酒食,深得民心。

C. 沛公听从他人意见,派军队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打算称王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

D. 沛公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他,亲自到鸿门向他道歉,脱身返回后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8、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名称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2】下列加点的“于”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B.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地,所以人们根本无法到达。

C. 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 作者因事说理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是需要有坚定志向的道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9、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5)《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素 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

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1、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

(1)人与父母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同伴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与教师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12、

(题文)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30字左右。

《三国演义》是人生启示录,从中可以吸取很多人生智慧。为此,学校开展了“阅读《三国演义》,走近经典”的读书活动。

活动一:故事会。三国故事脍炙人口,请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三国故事。

活动二:英雄评选。三国英雄流芳百世,请为你心中的三国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活动三:辩论赛。以“三国英雄之我见”为题,任选一位英雄进行评论。

八、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田田荷叶,触动了多少文人的心灵;巍巍“航母”,触动了多少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多少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九、其他(共1题,共5分)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天津市部分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习主席此次拉美之行,往访三国都是地区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国家,与我国传统友好深厚,合作基础良好。因此,_____。拉美各界正“热切地”期待习主席的访问。

A. 此行不仅将巩固中国同三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还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B. 此行将有助于建立中国同三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C. 此行既将巩固中国同三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还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深走实,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D. 此行除了有助于建立中国同三国的友好关系,还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走实走深,引领亚太区域合作新进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类的衔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段落意思的理解,注意观察所给选项与文段质检的关系,根据理解A.考查句子的逻辑关系,“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2、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课内平时的学习中多识记文化常识,比如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化常识,同时还要注意多对古代作品的文意进行识记和理解。C“慷慨羽声”指声调激愤的羽声。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 10年来,金砖五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加强合作,不仅给世界提供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问题的良方,而且也给五国人民带来福祉。

C. 专家预测,亚洲将要持续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带来的生产率增长缓慢。

D. 表达交流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近”与“左右”重复。B项语序不当,“不仅”与“而且也”后面的内容应该互换;C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_____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某地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强调,打造一支_____的作家队伍是当地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_____,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 年轻有为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B.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

C. 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年轻有为

D. 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年轻有为,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作为了,形容一个人很年轻但是很优秀。用在第一处不合适。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霎时 绿草如荫 婆娑   原形必露

B. 肄业 没精打彩 指摘   陨身不恤

C. 砥砺 流觞曲水 踯躅   浅尝辄止

D. 葱茏 放浪形骸 缭铐   不记前嫌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汉语的字形,考生要注意形近字的区别,考生要注意同音异形字要根据理解字义辨识字形。A.荫—茵,必—毕;B. 彩—采,陨—殒;D.缭-镣,记—计。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⑴十月的玉米,熟了。

⑵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⑶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⑷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成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⑸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⑹一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⑺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⑻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⑼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⑽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⑾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⑿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⒀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了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濛濛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⒁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⒂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⒃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⒄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灵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B. 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 “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

D. 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E. 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3】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4】本文⒂段属于插叙部分,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考点】
【答案】

【1】AC

【2】(1)比喻。用盐花比喻母亲的白发,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苍老。

(2)排比。增强了语势,加强了表达效果,表现了母亲的辛苦劳作及她对玉米地的深爱之情。

【3】①渲染了气氛,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优美的意境;②为下文母亲的出场做了铺垫,烘托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4】①突出了母亲对玉米情有独钟的情感。②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深化了主题。③使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D项“烘托”不是表达方式;E项是母亲的特

写镜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手法和手法所达到的效果角度作答本题,根据理解(1)比喻。用盐花比喻母亲的白发,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苍老。(2)排比。增强了语势,加强了表达效果,表现了母亲的辛苦劳作及她对玉米地的深爱之情。

第一步:①看表现手法,②找关键词语,③看结构效果。

第二步:结合语境(上下文)暗示信息。

第三步:组织答案,全面作答。

【答题模式】表达形式(手法、结构)+表达内容(情感)+表达效果

即:抓技巧+析内容+明效果。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人物形象、环境特点、情感基调等角度作答本题,根据原文“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渲染了气氛,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优美的意境;为下文母亲的出场做了铺垫,烘托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了欢快祥和的感情基调。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记事散文中插叙的作用,考生要注意从情节、主题、人物情感等角度作答本题,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本文中的插叙从情感上:突出了母亲对玉米情有独钟的情感;从文章的主题上: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深化了对劳动成果美好的主题。从记事的结构上:使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 使文章脉络清晰。

(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5) 突出主题。

(6) 为下文作铺垫。

(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

(9) 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0) 使结构紧凑。

(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本题插入的内容主要是和人物情感、主题、结构有关。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内诸侯军   内:进入

B.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犒劳

C. 先入关者王之   王:使……为王

D. 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活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与,不知

C. 珍宝尽有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到霸上接受秦王投降后,没有听从将领的意见将秦王杀死,而是让秦王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

B. 沛公还军霸上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并承诺不与侵害,没有收受秦人送来的牛羊酒食,深得民心。

C. 沛公听从他人意见,派军队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打算称王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

D. 沛公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他,亲自到鸿门向他道歉,脱身返回后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考点】
【答案】

【1】A

【2】D

【3】C

【4】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A内:同“纳”,接纳。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D项意思都是“因为”。A.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况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将。B.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和。失其所与,不知:同盟者。C. 珍宝尽有之:代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固”“且”“又”“不祥”。

【4】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A“让他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错。

【参考译文】

大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刘邦)的军队就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白车驾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本来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况且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他,这么做不吉祥。”于是把秦王交给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8、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名称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2】下列加点的“于”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B.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地,所以人们根本无法到达。

C. 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 作者因事说理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是需要有坚定志向的道理。

【考点】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C.“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于,对于。其余为介词,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太绝对。文中是“罕 至”。

【参考译文】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9、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5)《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考点】
【答案】

  (1)依依墟里烟  (2)俯察品类之盛  (3)羡长江之无穷  (4)忧伤以终老  (5)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墟”“羡”。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素 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

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考点】
【答案】

(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形象。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2)示例:“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形象特点和情感主旨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描写梅花的诗句分析形象,例如抓住“岁寒时节自春风” 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形象。本诗从诗歌的体裁上看是一首咏物诗,所以情感上是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1、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1

(1)人与父母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同伴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与教师的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  (3)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三个问题对应所给图表的三条曲线,考生解答时注意观察图表,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一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人与父母的交往2岁时百分比在80%以上,到了20岁则降到时了20%以下,而且曲线中没有起伏变化,由此可知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第二问人与同伴的交往,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 岁时,其百分比在10%以下,到了20岁却接近了80%,而且曲线没有起伏变化,由此可知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第三问人与教师的交往,由图表可知,4岁之前其百分比为0,4岁到8岁之间百分比迅速上升,8岁之后一直到20岁,百分比基本保持不变,由此可知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七、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12、

(题文)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30字左右。

《三国演义》是人生启示录,从中可以吸取很多人生智慧。为此,学校开展了“阅读《三国演义》,走近经典”的读书活动。

活动一:故事会。三国故事脍炙人口,请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三国故事。

活动二:英雄评选。三国英雄流芳百世,请为你心中的三国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活动三:辩论赛。以“三国英雄之我见”为题,任选一位英雄进行评论。

【考点】
【答案】

(1)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2)最勇敢奖:赵云

  颁奖词:他是当之无愧的虎将,一杆银枪勇救幼主,飒爽英姿羡煞多少人!

具体事例:长坂坡一战,他为救幼主与两位夫人,单枪匹马杀入重围,三进三出,斩敌破阵,先后斩杀曹将五十四员,直杀得曹军鬼哭狼嚎、闻风丧胆。七十高龄仍能力斩五将,连曹操也称赞:“真虎将也!”

(3)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东汉末年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三国。在三国乱世中有许多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等,而最令我敬佩的人是关羽,他是一位特别重义气的英雄好汉。

赤壁之战后,曹操向华容道败退,不幸遭遇伏兵,挡住曹军的去路。关羽曾与曹操有过一段交情,当年刘备兵败,关羽被俘,曹操非常器重他。关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他以“斩颜良,杀文丑”的功劳视为给曹操的礼物,曹操放走了关羽。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诠释了“义”字的深刻内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三国演义》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题目中所设置的场景作答本题,例如本题中活动一中的故事会,考生就要注意根据你所识记的小说中的故事场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注意故事中人、事、评的结合。

八、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田田荷叶,触动了多少文人的心灵;巍巍“航母”,触动了多少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多少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多少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音乐触动了我的心灵

有一句话说得很美: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音乐是催人奋发向上的。当你听到那充满雄壮、充满庄严、充满激昂、激发炎黄子孙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时,你是否感受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高举铁拳和刀枪,与敌人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战斗意志?你是否感受到在和平建设年代,那高亢嘹亮的声音仍然提醒中华儿女要时刻有着迫切感和危机感,召唤着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的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向着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前进呢?生命之光正在向你招手,音乐,一种无形的启示也正在发芽,它将催人奋发向上,它将使人变的坚强,它将把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酣畅的淋漓尽致。

音乐是愉快的。当你听到旋律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的林俊杰的《不死之身》,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引人入胜的意境?当你听到歌词滑稽搞笑,幽默风趣的潘玮柏的《我的麦克风》,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绝无仅有的情调?当你听到韵律充满健康活力,带有青春气息的飞轮海的《只对你有感觉》,你是否感受到音乐那占据人心灵的安康?音乐博大而丰富,复杂而富于变幻,悠久而神秘……实在难以尽述。

音乐是伤感的。你听到过周杰伦浸满离别哀思的《夜曲》吗?你聆听过吴克群充满悲伤情愁的《为你写诗》吗?你倾听过陈楚生布满含情脉脉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吗?假如你盈耳过,你就会发觉音乐正是如此伤感,如此忧伤,如此惆怅才会使人感到短暂而惬意的心境。

音乐更是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当一代宗师贝多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人生。当他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名作《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奏鸣曲》……时,他战胜了病魔,这就是音乐给他心灵命运的启示。当张杰面临着重重被污蔑的挫折时,他没有选择气馁与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的面对生活。当他写出了一首首如潮水般涌动的歌曲《最美的太阳》、《仰望星空》、《消失》时,他已经战胜了人生的挫折,这是他追逐音乐梦想的回报,这也是音乐给予他的心灵上的洗涤。

感受音乐,有时象感受阳光,感受它的明丽和温暖;感受音乐,有时象感受大海,感受它的深奥和玄妙;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人生,感受它触动心灵的情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由所给材料引出的半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所给材料认真理解,田田荷叶象征的是生活中的美景;巍巍“航母”是每一名国人的骄傲;眷眷亲情是感恩回报的象征;殷殷师恩体现出的是明理的感恩之心。同学们要注意材料中的提示语,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所以围绕上面所给的几个指向,抓住触动心灵的人或事进行写作,同时要注意本文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考生要注意记叙人和事要真实,不要出现编故事乱发挥的现象,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注意抓住“触动心灵”,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记述的事情有哪个点感动和触动了你。

九、其他(共1题,共5分)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考点】
【答案】

(1)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2)秦王子婴乘着白色的车马,用丝带系着脖子(表示臣服)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1)“所以”缘故;“学者”治学的人。(2) “素车白马”乘着白色的车马;“系颈以组”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