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才有《诗经》一说,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这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是战国时楚国人屈平的作品,其中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由西汉刘向辑录。

D. 《赤壁赋》中,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人生磨难,被贬到黄州后,他面对着黄州的景色抒发感慨,以“望美人今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增加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B.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人应将目光从论文、课题、经费这些指标,转向全面理顺教学和教研的关系,解决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影响高校建设,切实重视人才培养。

C. 出于对科学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遵从与敬畏,人们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满怀信任与敬意。

D.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风雨飘摇中,女子离开了操劳了很久的家,离开了她交付了青春和爱情的男人。

B. 散步来到翔宇楼前,高大巍峨的翔宇楼仿佛伫立的巨人,让人不能自已地严肃沉静了下来。

C. 多少年来,中国能源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涸辙之鲋式的开采,浪费惊人,对环境和地理破坏严重。

D. 在学习的过程中,浅尝辄止的学习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不适合高中阶段深入且广博的知识内容。

4、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______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_____下来的日光。

A. 泻   受用   漏

B. 泄   享用   露

C. 泄   受用   漏

D. 泻   享用   露

5、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肆业   切蹉     商確   义愤填赝

B. 竟相   贻误   掂念   没精打彩

C. 箜篌   附掌   青衿   潭柘寺

D. 娥眉   牡马   贰行     搥床大怒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訾詈(lì)   根茎(jìnɡ)   一椽(chuán)   梵(fàn)婀玲

B. 猗郁(yī)   溘死(kè)   鸷(zhì)鸟   混混(hún)沌沌

C. 桑葚(shèn)   蕈菌(jūn)   樊(fán)笼   揠(yà)苗助长

D. 裨益(bì)   磐(pán)石   媛(yuàn)女   无济(jì)于事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乌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乌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案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1】文章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出了风狂雨大的景象,除了动物和人这两个方面之外,还从__________方面来体现风雨的主题,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最终为了集中体现同一个内容,这样的写法正突出体现了散文行文中所要求的__________的特点。(每空不超过5个字)

【2】如何理解“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精妙的结尾中所蕴含的内容。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风雨》里的景物连缀成文,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对偶除外)。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8、

翻译下面句子

(1)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时之须   同“需”,需要。

B. 披蒙茸   打开

C. 听其所止     听从

D. 予亦就睡     进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顾安所得酒乎   还顾望旧乡

B. 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 反而登舟   延伫乎吾将反

D. 适有孤鹤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顾而乐之   群贤毕至

B. 山高月小     火尚足以明也

C. 履巉岩     雨雪霏霏

D. 掠予舟而西也   顺流而东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   B.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 曾日月之几何   D.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盖二客不能从焉   盖自其变者而观之

B. 放乎中流   吾独穷困乎此时

C. 予乃摄衣而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状似松江之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句:复游于赤壁之下

A.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客有吹洞箫者

C. 为仲卿母所遣   D. 既替余以蕙镶兮

【7】下列句子中,句子中所用修辞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 踞虎豹,登虬龙   B.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8】对“归而谋诸妇”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来商量诸位妇人。   B. 回来和诸位夫人商量。

C. 回来后就这个事与夫人商量。   D. 回来后与夫人商量这个事。

【9】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是岁十月之望”中的“望”字,指的是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在《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也指的是这个时间,只是月份有区别,之后再一个月就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

B. 《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二字,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的体现,《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二字也是同样的作用。

C. 古时候女子出嫁用“归”字来表达,如《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得到婆家同意,由娘家派人来接,才能称之为“归宁”,如果“自归”,说明女子是被婆家休弃了,《孔雀东南飞》中刘母也正是因此而表示惊异。

D. 古时候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名称,如“黄昏”指的是戌时,也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人定”指的是亥时,也就是现在的21点到23点。

【10】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生动描绘了清新幽静的江上景色。

B. 此为后赋,写的是初冬之景,境界寥落幽峭;而课本中的前赋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尽显宁静清爽。

C.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情,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

(1).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3).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4).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6).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

(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9).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10).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重行行

汉 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写出《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了相同手法的句子。

【2】请概括这首诗表达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哲理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秋实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才有《诗经》一说,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这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是战国时楚国人屈平的作品,其中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由西汉刘向辑录。

D. 《赤壁赋》中,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人生磨难,被贬到黄州后,他面对着黄州的景色抒发感慨,以“望美人今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学生要多加积累。《楚辞》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增加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B.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人应将目光从论文、课题、经费这些指标,转向全面理顺教学和教研的关系,解决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影响高校建设,切实重视人才培养。

C. 出于对科学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遵从与敬畏,人们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满怀信任与敬意。

D. 骑自行车健身时,因为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使锻炼者能够消耗较多的热量,所以减肥、塑身效果都比较明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A项搭配不当,“增加”和“保值和增值”搭配不当,可将“增加”改为“实现”;B项句式黏连,把“解决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影响高校建设”一句中的“影响高校建设”去掉;D项成分赘余致主语残缺,把“在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中”一句中的“在……中”去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风雨飘摇中,女子离开了操劳了很久的家,离开了她交付了青春和爱情的男人。

B. 散步来到翔宇楼前,高大巍峨的翔宇楼仿佛伫立的巨人,让人不能自已地严肃沉静了下来。

C. 多少年来,中国能源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涸辙之鲋式的开采,浪费惊人,对环境和地理破坏严重。

D. 在学习的过程中,浅尝辄止的学习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不适合高中阶段深入且广博的知识内容。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项对象使用错误,“风雨飘摇”是用来形容形势很不稳定的,不能指天气。B项不符合语境,“不能自已”指因感情激动而控制不了自己,此处应该用“不由自主”。C项不合语境或者说是对象使用错误,“涸辙之鲋”比喻处在闲境中急待救援的人,不能用来形容开采方式,此处应该用“竭泽而渔”。

4、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______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_____下来的日光。

A. 泻   受用   漏

B. 泄   享用   露

C. 泄   受用   漏

D. 泻   享用   露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词语的正确使用。对词语的辨析应从词义(词义范围大小、词义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等),词语的用法(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功能、适用对象等),词语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几个方面考虑。“泄”指液体或气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溢出或排出,如“泄洪”。由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下面几种用法, 一表示“尽量发出情绪、欲望”等,例如“泄愤”;二是表示“透露出某种信息”,例如“泄底”、“泄密”等;三是表示“失去劲头、信心”等,例如“泄劲儿”。 “泻”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大量的液体从高处向低处急速流动”,例如“流泻”、“倾泻”;二是指“拉肚子”,由此可见,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都读xiè,意思也相近,但是用法是有区别的,不能换用。句中是将月光比喻成流水,因此是指“大量的液体从高处向低处急速流动”,因此,用“泻”字是正确的。“漏”指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可以有方向性,句中一是指明了是从槐树叶底的缝隙;二是表明了是从上往下漏。根据这两组词语的辨析,可以选出答案A。

5、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肆业   切蹉     商確   义愤填赝

B. 竟相   贻误   掂念   没精打彩

C. 箜篌   附掌   青衿   潭柘寺

D. 娥眉   牡马   贰行     搥床大怒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形的把握,考查内容以考查别字为主,考查对象主要是“三常字”(常见字、常用字、常混字),考查字形主要出自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A项的“肆”与“肄”、“蹉”与“磋”、“確”与“榷”、“赝”与“膺”字形相似都较为相似,记忆时既要记准字形,也要记准读音。B项“竞相”中的“竞”有竞争之意,所以应为“竞”,而不是“竟”;“惦念”的“惦”是用心记挂,因此是竖心旁,而不是提手旁;“没精打采”的“采”指的是精神或生气,“彩”没有此意。D.“蛾眉”指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因此是虫字旁的“蛾”;“槌床大怒”的“槌”古同“捶”,敲打之意,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要特别记住。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訾詈(lì)   根茎(jìnɡ)   一椽(chuán)   梵(fàn)婀玲

B. 猗郁(yī)   溘死(kè)   鸷(zhì)鸟   混混(hún)沌沌

C. 桑葚(shèn)   蕈菌(jūn)   樊(fán)笼   揠(yà)苗助长

D. 裨益(bì)   磐(pán)石   媛(yuàn)女   无济(jì)于事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A项“根茎”的“茎”就是音调不对,它应读作平声,“jīnɡ”。B项的“混”为多音字,该字既可以念“hún”,也可以念“hùn”,一般来讲,当它做动词时,念“hùn”,如“混同”“鱼目混珠”,当它做形容词时念“hún”,如“混浊”。C项的“菌”也是多音字,有“jūn”“jùn”两个读音,当它指低等植物的一大类时,念“jūn”,如“细菌”;当它指高等菌类时念“jùn”,如“蕈菌”、“菌子”。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乌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乌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案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1】文章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出了风狂雨大的景象,除了动物和人这两个方面之外,还从__________方面来体现风雨的主题,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最终为了集中体现同一个内容,这样的写法正突出体现了散文行文中所要求的__________的特点。(每空不超过5个字)

【2】如何理解“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精妙的结尾中所蕴含的内容。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风雨》里的景物连缀成文,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对偶除外)。

【考点】
【答案】

【1】侧面描写(侧面衬托)自然景物(只写植物不行)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2】①写出了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②写出了孩子对雨的喜爱,他们的纯真可爱。

【3】垂柳、杨叶、芦花

浮萍  小院 浓茶

碧天 巷道 漏光

青丝白发

低头不语梦里花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散文艺术手法、描写角度、散文特点的把握。文章写大风大雨,并未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自然景物、动物、人的反应来烘托的,因此,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第二空不能单填“植物”,因为除了植物外,文中还写了巷道里的废纸、瓦片、小屋的木架等;散文从多角度描写风大雨大,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其中,因此,它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或者说是“形散神不散”。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尾蕴含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句结尾写的是孩子们惊喜地放纸船的事情,侧面烘托了当时雨大,水面积水很深;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在这样的大风大雨前无所顾虑,对大雨的喜爱,凸显了孩子的纯真可爱。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仿写,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句式结构;二是修辞;三是语境情感。考生来仿写《天净沙·秋思》时,要注意《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前三句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考生要依据这样的结构来进行仿写,从文本当中选出九种景物,九种景物排列在一起之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列锦。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8、

翻译下面句子

(1)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考点】
【答案】

(1)勤劳地奉养婆婆,好好地服侍她。(2)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结果没能够极尽那游玩的乐趣。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考生要注意该句中两个词语的翻译,一是“公姥”,它是偏义复词,专指婆婆,一是“相”,它指动作偏向一方。

(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考生要注意该句中三个词语的翻译,一是“其”,它是代词,指自己;二是“夫”,也是代词,翻译为“那”;三是虚词“之”,它是结构助词,翻译为“的”,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整体的完整和通顺。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时之须   同“需”,需要。

B. 披蒙茸   打开

C. 听其所止     听从

D. 予亦就睡     进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顾安所得酒乎   还顾望旧乡

B. 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 反而登舟   延伫乎吾将反

D. 适有孤鹤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顾而乐之   群贤毕至

B. 山高月小     火尚足以明也

C. 履巉岩     雨雪霏霏

D. 掠予舟而西也   顺流而东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凌万顷之茫然   B.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 曾日月之几何   D.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盖二客不能从焉   盖自其变者而观之

B. 放乎中流   吾独穷困乎此时

C. 予乃摄衣而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状似松江之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句:复游于赤壁之下

A.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客有吹洞箫者

C. 为仲卿母所遣   D. 既替余以蕙镶兮

【7】下列句子中,句子中所用修辞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 踞虎豹,登虬龙   B.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8】对“归而谋诸妇”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来商量诸位妇人。   B. 回来和诸位夫人商量。

C. 回来后就这个事与夫人商量。   D. 回来后与夫人商量这个事。

【9】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 “是岁十月之望”中的“望”字,指的是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在《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也指的是这个时间,只是月份有区别,之后再一个月就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

B. 《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二字,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的体现,《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二字也是同样的作用。

C. 古时候女子出嫁用“归”字来表达,如《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得到婆家同意,由娘家派人来接,才能称之为“归宁”,如果“自归”,说明女子是被婆家休弃了,《孔雀东南飞》中刘母也正是因此而表示惊异。

D. 古时候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名称,如“黄昏”指的是戌时,也就是现在的19点到21点;“人定”指的是亥时,也就是现在的21点到23点。

【10】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生动描绘了清新幽静的江上景色。

B. 此为后赋,写的是初冬之景,境界寥落幽峭;而课本中的前赋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尽显宁静清爽。

C.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D.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情,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考点】
【答案】

【1】C

【2】C

【3】A

【4】B

【5】D

【6】D

【7】B

【8】D

【9】A

【10】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A项的“须”为通假字,通“需”;B项“披”为“打开、分开、拨开”之意,联系成语“披荆斩棘”中的“披”字可以推断出来;C项的“听”为“任凭”之意,联系“听之任之”一词可以推断;D项“就”可以随文断义,理解为“进入”。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的把握。其中C项中的“反”都是通假字,通“返”,意为“返回”。A项第一个“顾”为转折连词,翻译为“但是,只不过”;第二个为实词,意为“回头”。B项的“危”均为实词,第一个意为“高高的”;第二个为“端正的”。D项第一个“适”是表时间的副词,意为“刚才”;第二个是动词,意为“享受”。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的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的现象。它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活用。判断一个词语活用成了另一类词,除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连,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A项形容词“乐”字后面接了代词“之”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以……为乐”;形容词“贤”在动词“至”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翻译为“贤能的人”。B项“月小”两个名词连用,“小”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显得小”;“尚足以不能”作“火”的谓语,只有“明”活用为动词,译为“照明”。C项名词“履”字后面跟了名词,它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踏上”;“雨雪”连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为动词,译为“下”。D项“西”“东”均为方位名词做动词,译为“向西飞”“向东流”。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把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它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考生一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课本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还要在做题过程中结合语境具体分析。A项“茫然”指的是旷远的样子,今指无所知的意思。C项“几何”指多少,今也只数学的分支学科。D项“斯文”指这篇文章,今指有涵养、文质彬彬,有礼貌、有教养,又优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A项,第一个“盖”,为“大概”,表推测;第二个译为“如果”,表假设。B项第一个“乎”译为“到”;第二个译为介词“在”。C项第一个“乃”表顺接的副词,译为“于是”;第二个表示判断的副词,译为“是”。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其中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考生首先要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其次要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是状语后置句,“替余以蕙镶”的正常语序应为“以蕙镶替余”意思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A项是宾语前置,“不吾知”,应是“不知吾”。B项定语后置,它的正常语序应是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C项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A项中的“虎豹、虬龙”指的是像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的“舳舻”是船头和船尾的合称,在这里代指船只,使用了借代的手法。C项“其叶沃若”把年轻貌美的姑娘比喻为新鲜润泽的桑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运用的也是比喻的修辞。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并将它翻译出来。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翻译“归而谋诸妇”一句,要去掉“而”字,注意“诸”是兼词,意同“之于”,同时该句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句中顺序调整过来,译为“回来向妻子商量谋划这件事”。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学生要多加积累。识记文学常识应该是最容易得分的题型,但每年高考,这道题的均分并不高。其原因是大家普遍觉得,它费时费力,却不易见效果。不是前读后忘,就是张冠李戴。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一个系统而有规律的识记方法。考生应把高中课本中涉及到古代文学常识加以归纳,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也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如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农历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每个月的农历十五称“望”,十六则叫“既望”。指A项中的“既望”是农历十六,该词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出现。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A项曲解文意,文中有泛舟、爬山,描绘的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不是清新幽静的江上景色。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

(1).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3).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4).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6).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

(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9).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10).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齐彭殇为妄作  舞幽壑之潜蛟  取之无禁  有志与力  匪我愆期  隰则有泮  长路漫浩浩  青青子衿  挈阔谈宴  鸡鸣桑树颠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文的识记,这种给出上句,填出下句,或给出下句填出上句的默写形式,比情景式默写的难度相对较小,要求较低。但无论哪种默写形式,都要求考生平时背诵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才能做到印象深刻,同时,要特别注句中一些易混字的书写,如“彭殇”、“幽壑”、“潜蛟”、“无禁”、“愆期”、“隰”、“泮”、“衿”、“契阔”、“颠”。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重行行

汉 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写出《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了相同手法的句子。

【2】请概括这首诗表达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不超过15个字)

【考点】
【答案】

【1】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女子对远行的游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诗人写“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是将自己比喻成胡马和越鸟,胡马来自北方,故依恋北风;越鸟来自于南方,故巢宿于南枝。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该题有两问,考生不可遗漏,第二问要求考生写出《《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的相同手法的句子,这里考查考生对课文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在《归园田居》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中把自己比喻为羁鸟和池鱼,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要对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综合分析来理解诗歌。从“思君令人老”一句,考生可知,诗人是站在闺中女子的角度写自己对远游在外丈夫的思念,诗中的思念之情,可以从诗中的叙述和情感关键词中分析得出,诗中女子与丈夫别离,天各一方,道路险阻,不知何日才可相见,别离已有多日,女子因此而消瘦憔悴,游子不归,思念让女子日益衰老,女子无奈只能劝远方的丈夫保重身体!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哲理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秋实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变得成熟?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考点】
【答案】

学会感恩

也许有人觉得人生枯乏无味,但如果用一颗真正的感恩的心去体会人生,你会觉得其实你很快乐,也许在茫茫人海中,在虚无缥缈的大千世界里,并不知道应该去感谢谁,但你必须知道要快乐地活着,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了那些有恩于你的人们。

人间纷繁芜杂,留些感恩的心情给自己,回报你的将是多彩的人生。无需感叹世态炎凉,也不必埋怨命运不幸。如果世界上只剩下阳光,那么世界会变成沙漠,在越艰难的情况下越要挺直脊梁,因为生命是脆弱的,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使生命坚强。

当你迷惘时,请你站在窗口放眼远望,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多姿,人们是如此可爱;当你气馁时,请思考上帝为什么让你看到这个可爱的世界,为什么给你生命的希望。

面对人生,请你选择从容与坚定;面对人生,请你学会感恩与奉献;面对人生,请你永远地自信微笑面对!

所以,让我们懂得感恩,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我们的老师不正也有这样的精神吗?老师把我们从无知的孩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凝聚着他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老师,是您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老师,我们永远感激您。

还记得那首《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亲情中,父母对儿女的爱尤为伟大。我想对他们说:搏击蓝天,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激浪千里,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火炬不灭,是您用生命的火焰在我们的青春里燃烧。

忘不了,春风化雨的笑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细密牵挂的叮咛,鼓起我们前进的勇气。就这样背负着您沉甸甸的希望上路,我们的肩头更重,步伐更稳,人生的下一站就在不远的前方。 感谢朋友,赞许无法表达我的感谢,鲜花也不曾代表我的思念。感谢朋友,感谢你在风风雨雨中坚实的臂膀,让无所适从的我有了厚重的依靠;感谢你在迷茫徘徊中伸出的双手,让举棋不定的我有了明确的方向,总之感谢你,我的朋友。

凡事感恩,学会感恩。

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恩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恩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渡过难关;感恩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恩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当你真正读懂人生的那一刻,你会明白:只要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你就拥有了一个感恩的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哲理诗类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文材料,哲理小诗以其高雅的品格和深刻的寓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秋实”、“风”、“雨”、“光”、“热”,他们的关系是“风雨光电”成就了“秋实”,“秋实”感激“风雨光电”。关键词语就是“感谢”,联系生活我们也有要感恩的人,也要懂得感激,由此产生最佳立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