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有关《家》、《巴黎圣母院》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重点刻画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一一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她们的身份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 陈姨太以老太爷停柩在家,如有人在家分娩,医疗条件不好为借口,逼觉新把快要临盆的瑞珏送到远离城市的偏僻乡下去分娩,瑞珏在城外因无人照料,难产而死。

C. 《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误入“奇迹宫”,因此,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他向爱斯梅拉达求婚,得到同意。

D.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 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B. 奥运游泳冠军孙杨因无证驾驶汽车被公安机关处罚后表示,他会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也希望大家能以此为警戒。

C. 这项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打开了原本被国外药业长期占领的市场,使口服降糖药成本降低了一倍,为千万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D. 日前,著名学者周国平做客宁波书城,在“把心安顿好一一人生幸福的哲学”的讲座中,他认为,只有保护好生命的单纯,让精神幸福,人才会幸福。

4、

下列所给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例如“适可而止”的“适”表示“恰好”的意思,“_____”的“适”表示“去,往”的意思。再如“化险为夷”的“夷”表示“平坦;平安”的意思,“_____”的“夷”表示“平常”的意思。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爽”表示“舒服;畅快”的意思,“____”的“爽”表示“差错”的意思。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词多义的现象。

A. 无所适从 鄙夷不屑 爽然若失

B. 削足适履 鄙夷不屑 屡试不爽

C. 无所适从 匪夷所思 屡试不爽

D. 削足适履 匪夷所思 爽然若失

5、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倩影  精悍  嬉笑怒骂  神彩飞扬

B. 婉然  瞌睡  闲情逸志  横槊赋诗

C. 嘶叫  羁鸟  青青子衿  其黄而殒

D. 斑驳  渺茫  涸辙之鲋  闻名遐迩

6、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垝(guǐ)垣   汤(shāng)汤 颤(chàn)动   契(qì)阔谈讌

B. 袅娜(nuó)   荫(yìn)庇 渐(jiàn)车帷裳  蓊(wěng)蓊郁郁

C. 婆娑(suō)   脉(mò)脉   溘(kè)死   夹(jiā)被

D. 愆(qiān)期 呦(āo)呦鹿鸣  酾(shī)酒 蕈(xùn)菌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一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赛先生、德先生①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只有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

【注】①赛先生、德先生:指对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

【1】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学”。

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

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

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

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

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秋以为期。(《氓》)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7)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8)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9)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9、

根据上下文,补足句子,要求结构对称。(3分)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但对,还被辞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事态看的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六、(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⑴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有关《家》、《巴黎圣母院》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重点刻画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一一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她们的身份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 陈姨太以老太爷停柩在家,如有人在家分娩,医疗条件不好为借口,逼觉新把快要临盆的瑞珏送到远离城市的偏僻乡下去分娩,瑞珏在城外因无人照料,难产而死。

C. 《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误入“奇迹宫”,因此,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他向爱斯梅拉达求婚,得到同意。

D.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 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解答该题平时要细读名著,A项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梅是贵族小姐,瑞珏是长孙媳,鸣凤是贫贱丫鬟。B项“如有人在家分娩,医疗条件不好为借口”表述错误,应是“以血光指灾为借口”。C项正当甘果瓦即将被乞 丐们处以绞刑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为了解救他,答应与他结为夫妻,并非甘果瓦向爱斯梅 拉达求婚。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应该是“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B. 奥运游泳冠军孙杨因无证驾驶汽车被公安机关处罚后表示,他会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也希望大家能以此为警戒。

C. 这项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打开了原本被国外药业长期占领的市场,使口服降糖药成本降低了一倍,为千万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D. 日前,著名学者周国平做客宁波书城,在“把心安顿好一一人生幸福的哲学”的讲座中,他认为,只有保护好生命的单纯,让精神幸福,人才会幸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中心语“的问题”; B项 “杜绝”和“不再”不合逻辑,应去掉“不再”;C项“一倍”不能用来形容“下降” 应该为“一半”。

4、

下列所给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例如“适可而止”的“适”表示“恰好”的意思,“_____”的“适”表示“去,往”的意思。再如“化险为夷”的“夷”表示“平坦;平安”的意思,“_____”的“夷”表示“平常”的意思。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爽”表示“舒服;畅快”的意思,“____”的“爽”表示“差错”的意思。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词多义的现象。

A. 无所适从 鄙夷不屑 爽然若失

B. 削足适履 鄙夷不屑 屡试不爽

C. 无所适从 匪夷所思 屡试不爽

D. 削足适履 匪夷所思 爽然若失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削足 适履: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 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匪夷所思,匪:不 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爽然若失,爽然: 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屡试不爽,屡次 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故选C。

5、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倩影  精悍  嬉笑怒骂  神彩飞扬

B. 婉然  瞌睡  闲情逸志  横槊赋诗

C. 嘶叫  羁鸟  青青子衿  其黄而殒

D. 斑驳  渺茫  涸辙之鲋  闻名遐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A项应是神采飞扬;B项应是宛然、闲情逸致;C项应是其黄而陨。

6、

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垝(guǐ)垣   汤(shāng)汤 颤(chàn)动   契(qì)阔谈讌

B. 袅娜(nuó)   荫(yìn)庇 渐(jiàn)车帷裳  蓊(wěng)蓊郁郁

C. 婆娑(suō)   脉(mò)脉   溘(kè)死   夹(jiā)被

D. 愆(qiān)期 呦(āo)呦鹿鸣  酾(shī)酒 蕈(xùn)菌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别,B项“渐”应读jiān ;C项“夹”应读jiá;

D项“呦”应读yōu。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一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赛先生、德先生①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只有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

【注】①赛先生、德先生:指对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

【1】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学”。

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

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

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

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

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考点】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找到与“国学”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与原文内容关系“国学”的表述进行辨识,再做判断取舍。A.偷换概念,应为“‘国学’这一称谓始于清末”。B.曲解概念,应为“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D.扩大概念,应为“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所以选C。

【2】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中对“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描述,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做出判断。B“‘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表述不正确,不符合文意,属于无中生有。所以选B。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出判断。B“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与原文内容不符,属于曲解文意。所以选B。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_,秋以为期。(《氓》)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7)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8)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9)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考点】
【答案】

  俯察品类之盛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风萧萧兮易水寒  怅寥廓  谁主沉浮  长路漫浩浩  忧伤以终老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粟”“臾”“愆”“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9、

根据上下文,补足句子,要求结构对称。(3分)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但对,还被辞了官。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事态看的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考点】
【答案】

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 ; 在隐退山林之时,并不怨恨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立足上下文,根据文意进行分析,画线处的前句“正因如此”是答题的关键,为过渡句,前面是因,画线处为果。“如此”指代前句“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到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亦即王诗的前半句诗意所在。画线处所补写的内容可以参照诗句“所以无欣怨”的表意展开,再联系文段开头王安石的人生经历,概括作答即可。答题时还应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对称。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考点】
【答案】

从这里开始

从这里开始,我们将褪去儿时的稚嫩;从这里开始,我们将离别往日的故友;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为各自的梦想拼搏,因为我们推开了高中的大门。

一首张学友的《祝福》,将毕业联欢会送到了尾声,同学们都沸腾起来,同窗三年,转眼就要离别,不免有些不舍。“这里是终点,但也是起点,从这里开始,大家要离别、要独立、要去更高的学府去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去拼搏;会去充实自己的人生;也终会重逢„„”说完后,老师的话仍在我耳旁萦绕。从这里开始,我们将步入高中,去寻梦、去思考、去奋发。但从这里开始,更有许多坎坷等着我们。

从这里开始,离别之念。初入学府,便是军训,昔日父母和老友在面前消声灭迹,眼前只有陌生的面孔,耳旁尽是陌生的声音。心里本就十分失落与空荡,再加上军训的苦累。唉!此时外面虽然是骄阳似火的酷暑,但我的内心却是寒冷肃杀的严冬。心中思念朋友更加思念父母,悔当初不知珍惜时光,总是虚度年华。不禁掀起了阵阵伤感。但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去寻梦;要走自己的路;要学会放下。我相信伤离别,但我们终有重逢之日。

从这里开始,独立之困。走进高中,意味着我们走向了成熟,不能再过度的依赖父母,要开始独立自主生活。这些我们也都知道。但往日刁蛮的我们,不会同他人共处;往日过于依赖的我们,不会照顾自我;往日无主见的我们,遇事不会处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都造成了独立之困。但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常常思考;要学会处人做事;要明白事理。我相信独立难,但我们终有解惑之能。  

从这里开始,求学之苦。步入高中, 压力山大,往日那简单易懂的知识,已不见了踪影。高中的功课,不仅更复杂也更加难懂,老师授课的进度快的离谱,稍走神便望成莫及。并且作业量也成倍增加,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放松时间,甚至有时时间还不够用。缠绕在我们身上,束缚着我们的便是求学之苦。但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去奋发;要以梦为马;要怀揣梦想拼搏。我相信求学苦,但我们终有苦尽甘来之时。

从这里开始,离别之念将会化作动力,独立之困将会化作经验,求学之苦将会化作基石,共同充实人生、圆梦为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抓题中 “这里”一词,没有具体的要求,可大可小,且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知识, 可以是能力,也可以是情感。对于优秀学生,则可以另辟蹊径,抒写人生经验,道德修 养和文明风尚。他们可以通过对“开始”含义的拓展,进一步扩大选材的空间,写出更优秀的文章来。“开始” 一词看似平凡,但平凡中显出精彩。“从这里”一词,不仅要求点出事件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当然,这些也可以是本质意义上地点空间),构思时还要注意环境渲染,突出其或宁静,或热烈,或简小,或阔大,或至清至纯,或万千气象……总之,“这里”须与“开始”紧密相连,存在彼此的因果关系。换言之,没有了 “这里”,就失却了进步的空间,不能与文题熨贴.。“开始”,则意味着在这里取得的或大或小的进步,只是一个良好开始,是发端,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所以, 要取得更大进步,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更需要发奋图强,千锤百炼。所以在写法上,结尾应当深化题旨,这样才能与题目契合。

六、(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⑴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BD

【2】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3】⑴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游船在水中的荡漾和风景的宜人。

⑵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⑶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

【4】示例:同意这一观点。

微雨西溪图中,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游赏路上,天色是“阴阴漠漠的”,呼吸的是“野草花的气息”;高坐车上,所见的是“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的雨中山水图;乘船游览,又以一幅少女摇舟图叙写出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既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的浪漫情怀,又让人感受到悠然的诗意。

晴日西溪图中,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夕阳芦荡图,营造了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如答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B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不正确。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D项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为写景,晴日游西溪写人记事。

【2】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选出答题区间(即第二段到第七段),根据“我”的“游”的行踪,筛选出描写的景物,然后根据作者的感受进行概括作答。例如,“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可抓住古墓的“恐怖、不安”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概括。

【3】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同意,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如同意这一观点,就从文中找到作者微雨游西溪和晴日游西溪的语段,然后扣住“微雨”“雨中山水图”和“少女摇舟图”“闲情”“夕阳芦荡图”,结合着“阴阴漠漠的”“野草花的气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等描述性的词语,分析其悠闲的诗意的意境氛围。如不同意这一观点,就结合原文,从相反的方向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