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水波漾漾,鱼帆点点,白鹭行行,不时有快艇往来,亦有渔舟穿梭。但见此岛染黄、彼岛黛青,_________群山葱茏,美不胜收。

A. 波光云影抢入眼帘,渔樵云鸟栖隐出没

B. 渔樵云鸟抢入眼帘,波光云影栖隐出没

C. 波光云影栖隐出没,渔樵云鸟抢入眼帘

D. 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波光云影抢入眼帘,

2、

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④③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实行“限购令”后,有些房产中介权钱交易,违规操作,天津市检察院最近就处罚了一批利用非法手段办理房产过户的职务犯罪案件。

B. 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C. 许多人的办公桌椅高度存在问题,久坐会产生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先把办公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调整座椅的高度。

D.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都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有园上、离家近、上得起,但目前两者在经营理念上却存在着较大差距。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________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④除夕之夜,辞旧迎新,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天哗”是守岁场面的写照,“________”中也寄寓着古代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A. 不落窠臼  推托 精妙绝伦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B. 独树一帜  推托 美轮美奂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C. 独树一帜  推脱 精妙绝伦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D. 不落窠臼  推脱 美轮美奂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赋与校车通行优先权,对校车最高时速和严禁超载做了明确规定。

B. 在这月色溶溶的深夜里,望着那宽阔的街道,街道两侧的农舍、草垛和睡去的杨柳,内心会感到分外平静。摆脱了一切辛劳、忧虑和不幸,隐藏在朦胧夜色的庇护下,村子显得那么温柔、凄清、美丽。

C. 在提问过程中,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质疑辩论对手蔡英文,让紧绷的辩论现场,添加了软性情绪,而马英九如此伶牙利齿的表现,也属罕见。

D. 此次农展会,个大鲜绿的黄田辣椒、粗长肥厚的栗木莲藕、清甜化渣的芳林马蹄等散发着浓浓“土”味的特包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亲睐。

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载(zài)体   供(ɡònɡ)认 和稀泥(huò)   揆情度理(duó)

B. 旋(xuán)涡 木讷(nè) 档案袋(dànɡ) 氰化物(qīnɡ)

C. 神祇(qí) 勾(ɡòu)当   发横财(hènɡ) 擂(léi)鼓助威

D. 谂知(shěn) 豢养(huàn) 吃空饷(kōnɡ) 龇牙咧嘴(cī)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出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3)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4)“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5)“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6)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7)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8)“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9)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0)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11)“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2)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3)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4)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15)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 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 第(9)段中的“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C. 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2】请赏析第(1)段中的划线句。

【3】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4】“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小题。

《何谓文化》,深沉中的思考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现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菅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哪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哪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1】结合文本内容,下列有关“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个性的人格形成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这是作者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的理解。

B. 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是文化相对缺失的一个较大的社会学命题。

C. 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D. 没有明确文化概念、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于文化的定义没有正确、正面、正能量—类的词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负面文化。

B. 人生与文化相互作用,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C. 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是十分危险的文化。

D. 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就不会屈就那些负面文化,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3】结合文本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是会把会哭孩子的机会送给一些不会哭的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

B. 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都需要文化凝聚力!

D.一切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就是对民粹文化的一种演绎,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

C. 只要有了善良和爱心,就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人的表字

B. 遨与李振故善 善:友善,交好

C. 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D. 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B. 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鼓无一焉     或师焉,或不焉

D. 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3】下列各句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D.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

(1)如何理解开篇的“老来曾识渊明”?

(2)结合全词的内容说说词人借“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要求:表达准确、连贯,恰当引用词句,不超过70字。

一部《南唐二主词》,让我认识了李煜。他是不称职的君王,却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13、

请为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

东二环与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10号楼2单元内,传出“着火了,快下楼”的呼喊声。从21楼冒出的浓烟迅速蔓延开来,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外套,就仓促跑下楼。直到消防车赶到,大火才被扑灭。据悉,引起火灾的是停放在21楼的一辆电动车。事后,记者从消防部门获悉,因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嶂;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水波漾漾,鱼帆点点,白鹭行行,不时有快艇往来,亦有渔舟穿梭。但见此岛染黄、彼岛黛青,_________群山葱茏,美不胜收。

A. 波光云影抢入眼帘,渔樵云鸟栖隐出没

B. 渔樵云鸟抢入眼帘,波光云影栖隐出没

C. 波光云影栖隐出没,渔樵云鸟抢入眼帘

D. 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波光云影抢入眼帘,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渔樵云鸟”和“栖隐”的搭配,以及描写照应空格前面的描写顺序。

2、

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 ④②①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④③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考核诗句反应的节令,④元宵(正月十五)②寒食(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是公历4月5日前后)③七夕(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等)①中秋(八月十五),因此选C。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实行“限购令”后,有些房产中介权钱交易,违规操作,天津市检察院最近就处罚了一批利用非法手段办理房产过户的职务犯罪案件。

B. 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C. 许多人的办公桌椅高度存在问题,久坐会产生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先把办公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调整座椅的高度。

D.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都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有园上、离家近、上得起,但目前两者在经营理念上却存在着较大差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搭配不当。“处罚”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案件”;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将围绕……为主题”应改为“将以……为主题”;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是“高度”,后几句的主语是“人”。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________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④除夕之夜,辞旧迎新,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天哗”是守岁场面的写照,“________”中也寄寓着古代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A. 不落窠臼  推托 精妙绝伦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B. 独树一帜  推托 美轮美奂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C. 独树一帜  推脱 精妙绝伦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D. 不落窠臼  推脱 美轮美奂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题中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形容人。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形容事物。推托,借故拖延。推脱,推卸不肯承担,如推脱责任。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多形容手工艺品。“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盼望新年丰收,古代重视农业,这是最大企盼;“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仅是辞旧迎新。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赋与校车通行优先权,对校车最高时速和严禁超载做了明确规定。

B. 在这月色溶溶的深夜里,望着那宽阔的街道,街道两侧的农舍、草垛和睡去的杨柳,内心会感到分外平静。摆脱了一切辛劳、忧虑和不幸,隐藏在朦胧夜色的庇护下,村子显得那么温柔、凄清、美丽。

C. 在提问过程中,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质疑辩论对手蔡英文,让紧绷的辩论现场,添加了软性情绪,而马英九如此伶牙利齿的表现,也属罕见。

D. 此次农展会,个大鲜绿的黄田辣椒、粗长肥厚的栗木莲藕、清甜化渣的芳林马蹄等散发着浓浓“土”味的特包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亲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中A项,“赋与”应该为“赋予”。C项,伶牙利齿——伶牙俐齿。D项,亲——青。

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载(zài)体   供(ɡònɡ)认 和稀泥(huò)   揆情度理(duó)

B. 旋(xuán)涡 木讷(nè) 档案袋(dànɡ) 氰化物(qīnɡ)

C. 神祇(qí) 勾(ɡòu)当   发横财(hènɡ) 擂(léi)鼓助威

D. 谂知(shěn) 豢养(huàn) 吃空饷(kōnɡ) 龇牙咧嘴(cī)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氰化物qínɡ;C项,勾(ɡōu)当;D项,“吃空饷”应读为kònɡ  龇牙咧嘴zī。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出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3)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4)“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5)“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6)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7)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8)“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9)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0)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11)“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2)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3)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4)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15)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 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 第(9)段中的“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C. 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2】请赏析第(1)段中的划线句。

【3】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4】“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考点】
【答案】

【1】CD

【2】开头中“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

【3】①我不喜欢地图的“现代感”而喜欢古老的问询方式; ②所问对象和他的回答具有一定的未知性,给人以好奇和遐想;③我对外婆的崇敬和她对我的教诲。

【4】①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都是可能问询的对象,但要问得真切,必当有所选择;

②每一次问询都意味着与一颗心灵接近,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常常感动我们的内心;(或:在问路的过程中,感受那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善良和温情。)

③幼时外婆的教诲,其实是让我学会与他人沟通,获取可得的帮助;

④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次跨越和发现,都需要以谦卑的姿态获取;

⑤“问路”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问”本身也是真诚的试金石。

⑥当我们在繁华世界,为光影迷惑而感到精神孤立与无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对津口的问询与寻找。

⑦人如果具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十分珍贵的,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能的,干任何事无非是有“问”才干成功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C项“圣贤”“先知”理解有误,原文“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D项,问路是妈妈从外婆那学来又告诉我的。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整个段落要写“人潮汹涌”,“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从结构的角度“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为下文做铺垫。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概括。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对象是作者的问路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作答,如根据“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作答。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小题。

《何谓文化》,深沉中的思考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现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菅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哪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哪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1】结合文本内容,下列有关“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个性的人格形成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这是作者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的理解。

B. 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是文化相对缺失的一个较大的社会学命题。

C. 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D. 没有明确文化概念、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由于文化的定义没有正确、正面、正能量—类的词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负面文化。

B. 人生与文化相互作用,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C. 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是十分危险的文化。

D. 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就不会屈就那些负面文化,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3】结合文本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是会把会哭孩子的机会送给一些不会哭的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

B. 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都需要文化凝聚力!

D.一切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就是对民粹文化的一种演绎,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

C. 只要有了善良和爱心,就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考点】
【答案】

【1】D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没有明确的文化概念”与“没有坚持对文化的思索思路”之间是因果关系,这里变为并列,混淆关系;“往往”去掉扩大了范围。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文化的定义没有正确、正面、正能量—类的词汇”和“出现了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负面文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强拉因果。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和文中观点概括。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曲解文意,原文“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C项,混淆范围,将“可能”变成“肯定”;D项,混淆关系,原文“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人的表字

B. 遨与李振故善 善:友善,交好

C. 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D. 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B. 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鼓无一焉     或师焉,或不焉

D. 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3】下列各句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D.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考点】
【答案】

【1】C

【2】D

【3】B

【4】A

【5】(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C项,徒:同一类的人。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代词,他;动词,到,往。B项,于是,就;竟,却。C项,都是语气词。D项,于是;趁机。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省:探望;由是:从此以后;益:更加;高:尊重;信然:果真如此;不之求:宾语前置句,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延:请;大:尊崇。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 ,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考点】
【答案】

  (1)吞声踯躅不敢言  (2)岩扉松径长寂寥  (3)长使英雄泪满襟  (4)安能折腰事权贵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踯躅”“扉”“寥”的写法。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

(1)如何理解开篇的“老来曾识渊明”?

(2)结合全词的内容说说词人借“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考点】
【答案】

(1)辛弃疾年轻时就过着驱驰疆场,积极抗金、收复失地的生活,这当然与极力脱离尘嚣、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的生活是不一样的。然而,如今的辛弃疾因受到压抑与排斥,闲来无事才想起了陶渊明。才理解了陶渊明为什么归隐。

(2)借“凛然生气”赞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思想,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辛弃疾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词人与陶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分析“老来曾识渊明”的原因,注意集合作者的经历和诗中的“应别有,归来意”和注释中的“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作答。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的表达的情感,注意结合诗中的“折腰五斗,不应堪此”和“吾侪心事,古今长在”等分析赞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思想和精神以及说明词人与陶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的含义。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要求:表达准确、连贯,恰当引用词句,不超过70字。

一部《南唐二主词》,让我认识了李煜。他是不称职的君王,却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考点】
【答案】

例:他的词艳丽如画,如“桃花谢了春红”;他的词情浓似酒,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词自然如水,如“一棹春风一叶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扩展的题目,注意扩展的内容是“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扩展是可以围绕“为什么是高手”展开,可从画面、情感的表达以及风格的角度扩展,答题时要引用此句,体现列出的李煜的词的特征。

13、

请为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

东二环与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10号楼2单元内,传出“着火了,快下楼”的呼喊声。从21楼冒出的浓烟迅速蔓延开来,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外套,就仓促跑下楼。直到消防车赶到,大火才被扑灭。据悉,引起火灾的是停放在21楼的一辆电动车。事后,记者从消防部门获悉,因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

【考点】
【答案】

楼道里乱停,电动车“火”了(电动车也有“坏脾气”)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拟标题,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此题注意主体事件是“电动车”起火,原因是乱停乱放,同时注意“修辞”的要求。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嶂;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考点】
【答案】

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

山和水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的就是山与水的至高境界。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厚重。山和水有着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映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山水画便强调了山与水的交融。泼墨挥毫,渲染出一座座敦厚的大山,山崖间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下流淌的正是那灵动的清泉。没有了水的灵动,大山会显得呆板;缺少了山的沉稳,流水会变得很随意。山和水是一体,构成的便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水的灵动和山的厚重不仅是构成水墨山水画的重要部分,也是塑造人生至高境界的重点所在。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灵动的水充满了机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厚实的大山包含了坚定、沉着和细致。而这聪慧和沉稳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总渴望所办的事能够取得成功,那么这些愿望的实现就少不了山与水的融合了。

灵动的水告诉人们,要充满激情与智慧,要让智慧的波光闪动。沉稳的大山也告诉人们,人生需要厚重,做事需要沉着、细致与认真。当人们把水的灵动与大山的沉稳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生和办事的准则,那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又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古人懂得山水融合的魅力,当诗人们有感而发,尽情抒写时,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份治学的严谨。而今天,当“神舟五号”搭载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飞向蓝天时,杨利伟的所做也证明了这些。在“神舟五号”升空前,技术人员出于安全的考虑,要求杨利伟不要在驾驶仓(舱)中有“太大的动作”。杨利伟不愧是优秀的航天员,当他在纸上写完祝福语后将手中的笔轻轻抛向空中,感受了一番“失重”时笔在空中飘浮的趣味。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在地面控制中心引起一片掌声,一阵会心的笑声……之后,他又认真投入到工作中。

这便是山与水融合的出色表现,杨利伟的认真和稳重体现了大山般的沉稳,而他机智的举动为首次飞天增添了乐趣,闪烁的是水灵动的波光!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一幅人生的山水画。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在题目前面的材料中给出“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后面引到是“人生的写照”,在立意时注意抓住“山水画”的特征,有惊涛骇浪,有层峦叠嶂,有枯枝败叶,到人生的角度就是有“顺利”也有“衰败”,由此可以从人生的“得失”的角度分析,最后落实到“无论得失”都是风景,都可以欣赏。行文时注意关照“人生”,写出不同的“境遇”,最后回到“欣赏”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