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第四单元第课劝学(节选)课时训练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

2、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对照检查。

B.用心一也 一:统一、一致。

C.声非加疾也 疾:快,急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4、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驽马/弓弩 舟楫/作揖爪牙/爪子

B.蓝本/篮球 枯槁/缟素 参省/省悟

C.镂空/楼盘骐骥/琪玉中绳/中肯

D.锲刻/契约跬步/菜畦假借/假道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 ,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篇》)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的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体现。

B.其渐之滫 渐:浸。

C.庶人不服不服:不服气。

D.教使之然也 然:这样。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3)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②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6、

“囧”是什么?原是一个极生僻的汉字,差不多90%的中国人不认识,本作“冏”(粤语与“炯”同音),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只要会上网的90后多半都认识,似乎已经成了90后网友的一种特殊标志,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它里面的小“八”字被视为眉眼,小“口”字被视为嘴巴。它的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头则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则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请你针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结合汉字文化知识作几点评论。

7、

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 。

四、其他(共1题,共5分)

8、

阅读《劝学》选段,完成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 兴:兴起。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2)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五亩之宅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顺风而呼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第四单元第课劝学(节选)课时训练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解答词类活用题,要分清题干和各项中词类活用的特点。 A项中的“舟”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穷”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D项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做宾客”; C项中的“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筑舍定居”的意思;题干中“非能水也”中的 “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2、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通“曝”。

3、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对照检查。

B.用心一也 一:统一、一致。

C.声非加疾也 疾:快,急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考点】
【答案】

A

【解析】

B项中的“一”应解释为“专一”;C项中的“疾”应解释为“强,大”;D项中的“绝”应解释为“横渡”。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课文中的一些实词意义加以熟记,然后再辨析。

4、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驽马/弓弩 舟楫/作揖爪牙/爪子

B.蓝本/篮球 枯槁/缟素 参省/省悟

C.镂空/楼盘骐骥/琪玉中绳/中肯

D.锲刻/契约跬步/菜畦假借/假道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读音分别为:A项,nú/nǔ,jí/yī,zhǎo/zhuǎ;B项,lán/lán,gǎo/gǎo,xǐng/xǐng;C项,lòu/lóu,qí/qí,zhòng/zhòng;D项,qiè/qì,kuǐ/qí,jiǎ/jiǎ。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 ,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篇》)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的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体现。

B.其渐之滫 渐:浸。

C.庶人不服不服:不服气。

D.教使之然也 然:这样。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3)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②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考点】
【答案】

(1)C

(2)C

(3)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4)

①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很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也会跟黑泥一样黑。②若将它浸在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解析】

(1)C项,不服,不佩戴。(2)C项,布,名词用作动词,分散;美,使动用法,“使……美好”。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倾注全部的心血,表现在一言一行上,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从耳听,从嘴出。嘴和耳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很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黑泥里,也会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若将它浸在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游行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如此。

三、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6、

“囧”是什么?原是一个极生僻的汉字,差不多90%的中国人不认识,本作“冏”(粤语与“炯”同音),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只要会上网的90后多半都认识,似乎已经成了90后网友的一种特殊标志,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它里面的小“八”字被视为眉眼,小“口”字被视为嘴巴。它的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头则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则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请你针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结合汉字文化知识作几点评论。

【考点】
【答案】

①这种现象如同早些时候QQ聊天时把“88”作“拜拜”,也就是英语的“再见”的音译,都是一种文化改造。②汉字是一种表意符号,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给这种改造带来了便利。③这种改造受到了汉字传统改革与历史演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改造汉字成为网络语言,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汉语地位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⑤网络文化不断革新,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讲求浅近、直观、游戏、搞怪、从众等效果。

【解析】

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囧”字的改造这两点作答。

7、

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 。

【考点】
【答案】

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解析】

仿写句子,不但要注意内容上的呼应,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对应,所填句子要出现相应的成语。

四、其他(共1题,共5分)

8、

阅读《劝学》选段,完成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 兴:兴起。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2)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五亩之宅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顺风而呼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考点】
【答案】

(1)A

(2)D

(3)D

(4)C

【解析】

(1)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文段中的一些实词意义加以辨析。A项中的“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把它称为“半步”,而把跨出两步称为“步”。(2)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焉”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词。(3)解答此题,要正确区分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加以比较辨析。①中的“之”是助词,使定语“利”后置;②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③中的“而”是表并列的连词;④中的“而”是表顺承的连词。(4)解答此题既要对整体内容正确把握,又要对每一句仔细加以辨析。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而不是说关键在于“不舍”与“舍”,因而C项叙述不符合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