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第四单元第课孔孟两章课时训练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摇晃,站不稳;颠:跌倒。

B.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卿大夫的封地;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不服

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3、

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C.固而近于费 江山险固 , 沃野千里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曹刿请见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颛臾(zhuān yú)洿池(wū)弃甲曳兵(yè)

B.柙椟(xiá dú) 论语(lùn) 相夫子(xiànɡ)

C.豚彘(tún)狗彘(zhì)庠序之教(yánɡ)

D.数罟(cù gǔ)孝悌(dì)衣帛食肉(yì)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

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 1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1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下列实词解释有错的项是( )

A.暴未有以对也对:回答。

B.今王田猎于此 田:“田”通“畋”,打猎。

C.举疾首蹙 1 而相告曰疾:疼痛。

D.直好世俗之乐直:直接。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王之好乐甚

B.则齐国其庶几乎

王变乎色

C.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既来之,则安之

D.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了孟子。第二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

B.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齐王变了脸色,因此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

C.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

D.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4)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C.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D.“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相对比,通过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6、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取。

D.鸡豚狗彘之畜彘:猪。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道之始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B.王好战,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C.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龟玉毁于椟

(3)对这部分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形式上看,构成排比、对偶。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第二段文字,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C.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D.第三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4)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孔子是“入世”的倡导者,庄子是“出世”的践行者,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陈述理由,字数在70字左右。

四、(共1题,共5分)

8、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第四单元第课孔孟两章课时训练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①开头或以④开头,①说作品,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④更合理。排除B项和C项。比较A项和D项,应该是从结尾入手好,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②。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摇晃,站不稳;颠:跌倒。

B.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卿大夫的封地;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不服

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涉及对字词的理解,还涉及一定的文化常识。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3、

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C.固而近于费 江山险固 , 沃野千里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曹刿请见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此类训练题目,一要熟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掌握它的多个意义;二要学会分析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A项,前一个当“责备”讲,后一个当“错”讲;B项,前一个是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后一个是动词,“辅佐”之意;C项,都当“坚固”讲;D项,前一个当“拜见”讲,后一个当“召见”讲。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颛臾(zhuān yú)洿池(wū)弃甲曳兵(yè)

B.柙椟(xiá dú) 论语(lùn) 相夫子(xiànɡ)

C.豚彘(tún)狗彘(zhì)庠序之教(yánɡ)

D.数罟(cù gǔ)孝悌(dì)衣帛食肉(yì)

【考点】
【答案】

A

【解析】

B项,“论”应读“lún”;C项,“庠”应读“xiánɡ”;D项,“悌”应读“tì”。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

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 1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1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下列实词解释有错的项是( )

A.暴未有以对也对:回答。

B.今王田猎于此 田:“田”通“畋”,打猎。

C.举疾首蹙 1 而相告曰疾:疼痛。

D.直好世俗之乐直:直接。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王之好乐甚

B.则齐国其庶几乎

王变乎色

C.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既来之,则安之

D.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了孟子。第二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

B.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齐王变了脸色,因此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

C.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

D.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4)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C.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D.“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相对比,通过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考点】
【答案】

(1)D

(2)C

(3)A

(4)A

【解析】

(1)D项,“直”的意思是“只”。(2)A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前一个“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吧”,表推测语气;后一个“乎”相当于“于”,介词,引进动词涉及的对象,无义。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用于表因果的复句中,可译为“那么”。D项,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并列。(3)A项,“第二天”错。原文“他日”指某一天,过了几天以后。(4)A项,是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附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回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代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失散。’假如大王在打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打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失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打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了。”

6、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取。

D.鸡豚狗彘之畜彘:猪。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道之始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B.王好战,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C.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龟玉毁于椟

(3)对这部分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形式上看,构成排比、对偶。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第二段文字,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C.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D.第三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4)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考点】
【答案】

(1)C

(2)D

(3)D

(4)

①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会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②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③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织品,吃肉,普通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啊。

【解析】

(1)C项,“夺”的意思是“耽误,错过”。(2)A项,前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之”是代词,代百姓。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个意思是“把”。C项,前一个“也”是句中语气词,后一个“也”表判断语气。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3)D项,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不是一种反面假设,而是事实。(4)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孔子是“入世”的倡导者,庄子是“出世”的践行者,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陈述理由,字数在70字左右。

【考点】
【答案】

我更喜欢孔子。因为孔子主张积极用世,庄子主张消极避世;孔子主张“仁政”,庄子却提倡“无功”。我认为孔子的思想更契合当今“与时俱进”的时代主流。

【解析】

要运用“比较”手法,选准比较点,通过比较来突出重点(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知识迁移准确,不出现常识性错误;语言简练,字数符合要求。

四、(共1题,共5分)

8、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考点】
【答案】

③;④;①;②

【解析】

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要符合人物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