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单元质量检测卷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不耻相师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桎梏(gù) 倒影(dào) 商埠(bù) 少安毋躁(shāo)

B. 皴裂(jūn)   箴言(zhēn)   鞭挞(tà) 安步当车(dàng)

C. 嬗变(shàn) 拘泥(nì)   炽热(zhì)   暴虎冯河(píng)

D. 档案(dàng) 提防(dī)   肯綮(qìng)   惩前毖后(chéng)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⑤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 ③②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 ②⑦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 ①⑤⑦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 ③④⑥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奇数 通缉 豆萁 放荡不羁 掎角之势

B. 商榷 雀跃 宫阙 声名鹊起 生性怯懦

C. 茁壮 琢磨 浑浊 着手成春 擢发难数

D. 谚语 笑靥 砚台 狼吞虎咽 雁过拔毛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和书法美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涉及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却又总粘连在一起。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音、意二美与书法没有必然联系。书法的书写文本,因文辞意义所产生的文学意蕴无关于书法美本身;唯有“形美”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美正是以汉字“形美”为基础的艺术升华。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其所产生的美都是通过可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书写的文本虽然直接参与到了书法作品的构建,但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而已,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可见书写文本与书法审美本体无关,也并非书法美的内容。

把书写文本当作书法美的内容显然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认识也无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睿智的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法要先入形,且要“纵横有可象”,这样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可见书法的内容就是形式美的问题。人们又逐渐认识到只得其形还不够,还需要情感的介入。这个形不是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寄寓书法家生命、情感、心性的,经过艺术升华的形。

造成书写文本与书法形式美本身在认识上混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出现了重叠和交叉,致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隶变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与书法很难区分开来,基本上处于合二为一的窘境,书法美始终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的,其审美功能只是它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获得了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而独立发展的契机,其艺术性得到不断增长,纯粹追求书法美的作品开始涌现,但在一段时间内书法仍难以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唐宋以后书法反映出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诉求,并有逐渐超越实用、走向纯粹艺术欣赏的趋势。具有纯粹供人欣赏的书法幅式的应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如竖轴、匾额、对联等。这些幅式是长期展挂于开放的空间专门供人欣赏的。纯粹的艺术美成为书法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这种美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是对之前“附庸美”的超越,是对书法本体形式美的解放,从此之后书法逐渐变成了专供欣赏的纯粹艺术。

书法已成为纯粹的艺术,其功用就是表现美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共同构建了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的契机,汉字为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初始的元形态,是书法美的基础。

【1】下列关于“书法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起源看,在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书法美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而存在的,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

B. 从发展看,汉字字体的演变使书法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唐宋以后书法美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纯粹的艺术。

C. 从表现看,竖轴、匾额、对联等专门供人欣赏的书法样式的存在,决定了书法的核心就是纯粹的艺术美。

D. 从本质看,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美正是在汉字“形美”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升华。

【2】下列对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和书法美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

B. 书法讲究形式美,但这里的“形”并非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经过艺术升华,寄寓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心性的形。

C. 汉字虽然是书法作品的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出现,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

D. 汉字是书法美的基础,因此先天具有象形性、形式元素丰富性、形体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诸多特点。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的重叠和交叉,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这样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B. 引用蔡邕《笔论》中关于书法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这一观点。

C. 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开始成为纯粹的欣赏艺术。

D. 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它并非汉字的“附庸美”,这一认识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

【2】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

【3】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B. 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C. 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D. 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E. 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 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 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 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填空(任选一题)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

(2)我国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牡丹亭》就是他的杰作。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____________》刻画了一个顽固保守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3题,共15分)

10、

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不超过20字)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则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11、

根据下面句子,再仿写一句,组成排比。

有一种人生状态,我喜欢,它叫做——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任雷鸣电闪;有一种人生状态,我喜欢,它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人生状态,我喜欢,它叫做——执着,执着就像山涧里奔流的小溪,任山阻石隔。

12、

下面是某中学运动会开幕式构思框架的关键词,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准备工作:道具检查  人员到位

活动内容:班级方阵  开幕词  国旗国歌  舞旗  舞扇  团体操表演

人教版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单元质量检测卷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不耻相师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 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例句和B项,都是意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状语;C项,横渡,正常用法;D项,使动用法。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桎梏(gù) 倒影(dào) 商埠(bù) 少安毋躁(shāo)

B. 皴裂(jūn)   箴言(zhēn)   鞭挞(tà) 安步当车(dàng)

C. 嬗变(shàn) 拘泥(nì)   炽热(zhì)   暴虎冯河(píng)

D. 档案(dàng) 提防(dī)   肯綮(qìng)   惩前毖后(chéng)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字音题一定要审清题干要求。A项,“少”shǎo;B项,“皴”cūn;C项,“炽”chì。字音题主要靠平时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⑤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 ③②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 ②⑦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 ①⑤⑦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 ③④⑥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①“其实”,古意:它实际数目;今意:连词,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③“至于”,古意:以至于;今意:表示程度、范围。④“智力”,古意:智慧,力量;今意:指人的大脑理解社会、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复杂程度。⑤“可以”,古意:可以凭借;今意:表示许可。⑥“故事”,古意:旧例。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奇数 通缉 豆萁 放荡不羁 掎角之势

B. 商榷 雀跃 宫阙 声名鹊起 生性怯懦

C. 茁壮 琢磨 浑浊 着手成春 擢发难数

D. 谚语 笑靥 砚台 狼吞虎咽 雁过拔毛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豆萁,读qí(注意形近字);其余读jī。B.“生性怯懦”,读qiè,其余què(注意地方方言)。C.都读zhuó(着手成春: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着:接触;挨上。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擢发难数:擢:拔。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D.“笑靥”,读yè,其余yàn 。备考方法点拨 一、总原则 1.加强普通话的朗读训练(勤查字典) 2.建立误读字档案(要有笔记本,随时记下) 3.坚持一个标准:记正确的,不记错误的。 4.信守一条法则:多看多记为主,以练习来巩固 5.熟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易错易混字表》 6.练习时黑笔做红笔改 二、具体记忆办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和书法美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涉及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却又总粘连在一起。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音、意二美与书法没有必然联系。书法的书写文本,因文辞意义所产生的文学意蕴无关于书法美本身;唯有“形美”是通过视觉感知的,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美正是以汉字“形美”为基础的艺术升华。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其所产生的美都是通过可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书写的文本虽然直接参与到了书法作品的构建,但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而已,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可见书写文本与书法审美本体无关,也并非书法美的内容。

把书写文本当作书法美的内容显然是说不通的,这样的认识也无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睿智的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法要先入形,且要“纵横有可象”,这样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可见书法的内容就是形式美的问题。人们又逐渐认识到只得其形还不够,还需要情感的介入。这个形不是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寄寓书法家生命、情感、心性的,经过艺术升华的形。

造成书写文本与书法形式美本身在认识上混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出现了重叠和交叉,致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隶变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与书法很难区分开来,基本上处于合二为一的窘境,书法美始终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的,其审美功能只是它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获得了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而独立发展的契机,其艺术性得到不断增长,纯粹追求书法美的作品开始涌现,但在一段时间内书法仍难以脱离文字的实用功能。唐宋以后书法反映出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诉求,并有逐渐超越实用、走向纯粹艺术欣赏的趋势。具有纯粹供人欣赏的书法幅式的应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如竖轴、匾额、对联等。这些幅式是长期展挂于开放的空间专门供人欣赏的。纯粹的艺术美成为书法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这种美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是对之前“附庸美”的超越,是对书法本体形式美的解放,从此之后书法逐渐变成了专供欣赏的纯粹艺术。

书法已成为纯粹的艺术,其功用就是表现美的、“有意味的形式”,这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汉字先天具有的象形性、形式元素的丰富性、形体的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共同构建了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的契机,汉字为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初始的元形态,是书法美的基础。

【1】下列关于“书法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起源看,在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书法美是依附于汉字实用功能而存在的,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

B. 从发展看,汉字字体的演变使书法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唐宋以后书法美开始出现,逐渐成为纯粹的艺术。

C. 从表现看,竖轴、匾额、对联等专门供人欣赏的书法样式的存在,决定了书法的核心就是纯粹的艺术美。

D. 从本质看,书法是视觉艺术,书法美正是在汉字“形美”的基础上,融入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升华。

【2】下列对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和书法美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书法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

B. 书法讲究形式美,但这里的“形”并非汉字原始客观的形,而是经过艺术升华,寄寓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心性的形。

C. 汉字虽然是书法作品的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作为表现对象、创作素材出现,并不直接关涉书法形式美本身。

D. 汉字是书法美的基础,因此先天具有象形性、形式元素丰富性、形体可变性和再塑性以及寓情性等诸多特点。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汉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化的重叠和交叉,使汉字实用功能与书法艺术美不分,这样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B. 引用蔡邕《笔论》中关于书法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古人对于‘书法美的内容’的认识是不曾混乱的”这一观点。

C. 汉字字体演变终结后,书法完全脱离汉字的实用功能,逐渐突出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开始成为纯粹的欣赏艺术。

D. 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是“为自身而存在的美”,它并非汉字的“附庸美”,这一认识有益于汉字与书法美关系的区分。

【考点】
【答案】

【1】D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书法并没有真正的审美功能”表述不当,审美功能是存在的,只是属于汉字社会功能的一部分;B项“开始出现”表述不当;C项“决定了”不合逻辑。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①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

【2】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

【3】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B. 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C. 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D. 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E. 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考点】
【答案】

【1】渲染出孙犁老师很严厉,“我”怕见孙犁;欲扬先抑,为后文写“我”对孙犁老师印象的转变及孙犁的平易近人作铺垫。

【2】孙犁老师珍爱的当然不仅仅是衣服,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品质,作者之所以提及“布袜子”,是因为“布袜子”和“戴套袖”一脉相承,更好地说明了孙犁珍爱的是滋养了他心灵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

【3】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质朴、珍重劳动的人格品质。平易近人(有亲切感等)勤劳(热爱工作等)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

【4】A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开头段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现代文阅读答案 套 袖 铁 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现代文阅读答案 套 袖 铁 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可以看出孙犁的性格;但结合文本,文章的后面部分,“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又可以看出,本文写法是欲扬先抑,前是为后做铺垫的。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 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 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 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考点】
【答案】

【1】C

【2】C

【3】B

【4】(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C项“又奏赋以风”,在原文的意思是“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所以“风”,讽谏。

【2】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制”、“募”、“籴”、“纾”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向者”、“意”、“春秋鼎盛”、“遽”及句子大意。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填空(任选一题)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

(2)我国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牡丹亭》就是他的杰作。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____________》刻画了一个顽固保守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

【考点】
【答案】

  恐美人之迟暮  老病有孤舟  同是天涯沦落人  镜中衰鬓已先斑  汤显祖  套中人或装在套子里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和文化常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迟暮”“衰鬓”“斑”等。另外,平时要多积累文化常识知识。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2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答题关键词 “表达效果”,答题区间在“雨来春草一番多”。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句的基本含义与表达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与注释,分析该句在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诗歌前两句写世态炎凉,注释交代了创作背景,据此,结句显然是借景抒情。分析清楚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可。

六、语言表达(共3题,共15分)

10、

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指出“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不超过20字)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乐观进取;一个出世,消极退避。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则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考点】
【答案】

①人生态度 ②美学观点 ③不同观点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此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句为总括句。剩下的三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对立的”,第二是从对人生的态度上,第三句是从强调美的观点上,第四句是从不同观点造成的影响上。

11、

根据下面句子,再仿写一句,组成排比。

有一种人生状态,我喜欢,它叫做——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任雷鸣电闪;有一种人生状态,我喜欢,它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人生状态,我喜欢,它叫做——执着,执着就像山涧里奔流的小溪,任山阻石隔。

【考点】
【答案】

示例一:紧张,紧张就像夜色里赶路的人,任月出月落;

示例二:奋进,奋进就像海上行驶的帆船,任浪打风吹;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12、

下面是某中学运动会开幕式构思框架的关键词,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准备工作:道具检查  人员到位

活动内容:班级方阵  开幕词  国旗国歌  舞旗  舞扇  团体操表演

【考点】
【答案】

开幕式前做好道具检查工作,确保人员到位。开幕式开始,班级方阵入场,校长致开幕词,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然后舞旗和舞扇,最后团体操表演。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表达题,答题时要注意把这些构思框架的关键词运用到所写的语段中,语段内容包括准备工作和活动内容,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写做哪些准备,然后再写进行哪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