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阳高中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回到教室,发现那本蓝色的笔记本不胫而走。

②有人要卖马,牵骏马在集市站了三个早晨,仍然无人问津。

③当前,总有些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毁了身体,荒了学业。

④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⑤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⑥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2、

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并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为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犯了错误的小明心悦诚服。

B.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

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C.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

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

视。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于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或者说是一种民俗。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黄阿二说:皮包水、水包皮乃人生的两大享受,神仙也不过如此。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只要指点指点,指派指派,人又省力,钱又多赚,这等好事别人想觅也觅不来。”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的酒酿汤多,问他有啥诀窍,他搔搔头说:“能有啥诀窍,凭良心做,凭经验做。”其他,他就实在说不出啥了。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有时碰到孤老太孤老头,只要买一点点的,黄阿二就取出一把毛竹片刀来,把小钵头里的酒酿一划二或一划四,你这次拿回家称是这分量,下回买,准仍是这些分量。从无短斤缺两的。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来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人们开始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迎,因而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C.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挑拣,他就不卖。这是出于黄阿二个人的习惯,也说明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十分自信。

D.从情节方面看,这则小小说有一定的故事性,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E.上午卖酒酿,下午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与茶友、浴友们谈天说地,黄阿二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足,认为自己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2)与其他人的酒酿相比,黄阿二的酒酿有什么不同特点?

(3)请结合小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这一人物形象。

(4)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家应天齐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旧的芜湖古城迎来了数千位特殊的造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区已是一片瓦砾,来客也心绪万端,然而他们都有条不紊地捡拾起废墟中的城砖,签上名字,摞到一旁空地上整齐摆放的箱子中。

伫立在废墟中央的,正是这场“行为艺术”的策划者应天齐。

一年之后,近千只装满古砖的木箱,以一种原封不动的静默姿态,横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

应天齐将这组大型装置作品命名为“砖问”。默然,悲怆,无声——凝视着自己倾力打造的艺术品,作者的心中百感交集。

一切都缘起于8年前。2006年,应天齐被聘为芜湖古城改造顾问。“艺术家要介入现实,介入历史。”这是应天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思考,融入一座古老城市的改造建设进程中去,是一件幸事。

事实上,早年的应天齐正是以批判的锋芒著称。三十年前,他耗时8年驻守安徽西递村,创作了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融入了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也使得“应天齐”三个字在启蒙的年代声名大噪。三十年后,他的锋芒未钝,更希望以建设者的姿态,扎根到创造历史的现场。

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应天齐与一个由海内外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他亲自把关,数易其稿,在确保专业性的前提下,让方案的每一步都合乎自己对传统的思考和观照。“应天齐虽然并非建筑师,却为整个计划注入了灵魂。”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建筑师付志强如是说。

然而,古城改造并未如想象中那般简单。经济建设的拥趸和文物保护的支持者针锋相对——改还是不改,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僵持之下,一拖就是近十年。芜湖古城的居民出于改善生活的需求也陆续搬离,徒留一座被人遗忘的废墟。

“文物修复不能一概而论。像西递村、乌镇这样的古镇保存得非常好,完全可以通过修复重现光华。”面对种种质疑,应天齐用一贯的平和语调解释着自己的初衷,“而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自搭自建,现存房屋的历史性和质量都很差。最有价值的并非地面上的屋瓦,而是从宋代沿袭而来的街巷结构。这正是我们着力去保留的。”

让他忧心的还有当下争议重重的“城市化”。在他看来,“城市化”已然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进程,就像20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潮一样。“既然经济建设这头猛兽挡不住,不如思考如何驾驭它。”他的眉头倏尔皱起,似乎面临的是多年以来的一个困惑,“理想主义者不能只是隔空喊话,要想到古城里还有人居住,有人居住就需要建设。而我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却总是讨论得很少。”

“一砖一瓦皆说法”。面对渐渐衰颓的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芜湖人应天齐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严厉的诘问。

2012年,他以一人之力创作了大型装置艺术品《砖魂》;2015年,他发动更大规模的人群共同摞起了《砖问》。由画布到砖石,应天齐与这一建筑营造的最基本的质料产生了不解之缘。“每一块砖中都藏着古城的灵魂”,而所谓“砖问”,却是他代自己的家乡古城发问——当代社会如此频繁地野蛮拆迁和不伦不类地改建,多少文化和传统毁于一旦,难道我们的建设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

青砖无语。然而偌大的展厅却充满苍凉和无奈——这是应天齐对家乡,也是他对咆哮着前进的当代社会的质问。“古城的事一日没有结果,我就会继续‘问’下去——毕竟,谁叫这是我的家乡呢?”应天齐的语气中不带一丝犹疑。

相关链接

应天齐,安徽芜湖人,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二十年前,应天齐发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八年艰苦探索,完成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品之一。西递村因画家及其作品闻名,游人纷至,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国家电信总局选用8幅《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发行lC电话卡《黟县古民居艺术》。2004年国家邮政总局选用四幅《西递村系列》版画发行特种邮票《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芜湖古城改造中,应天齐策划了数千位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过的造访者捡拾城砖,签上名

字,运到北京今日美术馆,发起了“砖问”。

B.早年的应天齐以批判的锋芒著称,有着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30年后,他更希

望以建设者的姿态扎根到创造历史的现场。

C.应天齐认为,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白搭白建,最有价值的是宋代的街巷结

构,对于这些街巷,我们应该着力去保留。

D.应天齐对于野蛮拆迁、不伦不类地改建、毁弃文化和传统的做法疾恶如仇,发出了“难道我

们的建设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的诘问。

E.应天齐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面在国内影响很大,国家电信总局、国家邮政总局分别

选用其中的作品制作IC电话卡和邮票。

(2)“我”眼中的应天齐具有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回答。

(3)应天齐在行为艺术中有着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应天齐在行为艺术中贡献突出,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

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

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息息相通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广西田阳高中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回到教室,发现那本蓝色的笔记本不胫而走。

②有人要卖马,牵骏马在集市站了三个早晨,仍然无人问津。

③当前,总有些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毁了身体,荒了学业。

④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⑤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⑥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使用不当,因为“不胫而走”是形容消息传播很快。③使用不当,因为“夙兴夜寐”是形容勤劳,是褒义词,这里感情色彩不当。④“大彻大悟”指彻底觉悟或醒悟。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修饰的对象、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

2、

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并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为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要确定①的词语,需要了解下文与首句的语意关系,下文说的都是不能绝对看问题,那么①处的“/”“最好”“尽量”都能符合下文的语意要求,只有“一定”是绝对化的词语,不当,这里可以说是一种语气程度的关联。首句后面用了句号,这就决定了②处不宜用“/”的空缺方式表达,否则就成为语法上的残缺,其它三个词语“这”“当然”“也”性质功能有别,“这”具有回指作用,回指也是一种关联连贯方式,此处用它非常合适,“当然”和“也”在这里有软化前面不依赖译文的肯定语气的作用,这与文意是相合的,但没有回指性的“这”连贯程度高。③④⑤处于同一语意关系群,可以放到一起斟酌,相关四个语句中,“看看译文也无妨”是结果,前面三个语句“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译文不是太差”是条件,由于第三个条件句中已经有了关联词“只要”,意味着⑤与③④不能平列,A的“如果”“而且”引导的都是假设条件,“那么”引导的是推论性结果,在译文不差的前提下,只要学习者肯动脑筋又不机械盲目,看看译文是没有问题的;B项的“一旦”“/”“而且”孤立地看没有问题,但“一旦”表示的是与时间相关的假设,而句中或后面不需要也不存在时间要素,所以不当;C项用“如果”“并且”“因此”来关联三个语句,前两个语句形成“如果肯动脑筋,并且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的递进条件关系,没有问题,但“因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显然明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这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关系的,所以“因此”用得不当;D项则更直接地使用了“因为”“进而”“所以”,与上文语意不接。最后两句是判断关系,⑥“/”能直接显示判断,“也”也能彰显判断,但句中添加“就”就变判断为条件了,添加“仍”则随之增加了对比意味。由上,只有A项的六个关联表现方式都没有问题,其他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犯了错误的小明心悦诚服。

B.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

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C.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

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

视。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句缺少主语,删去“使”;B句的语病是词语重复“最重要”和“当务之急”;C句搭配不当,“采取”应改为“开展”。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于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或者说是一种民俗。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黄阿二说:皮包水、水包皮乃人生的两大享受,神仙也不过如此。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只要指点指点,指派指派,人又省力,钱又多赚,这等好事别人想觅也觅不来。”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的酒酿汤多,问他有啥诀窍,他搔搔头说:“能有啥诀窍,凭良心做,凭经验做。”其他,他就实在说不出啥了。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有时碰到孤老太孤老头,只要买一点点的,黄阿二就取出一把毛竹片刀来,把小钵头里的酒酿一划二或一划四,你这次拿回家称是这分量,下回买,准仍是这些分量。从无短斤缺两的。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来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人们开始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迎,因而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C.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挑拣,他就不卖。这是出于黄阿二个人的习惯,也说明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十分自信。

D.从情节方面看,这则小小说有一定的故事性,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E.上午卖酒酿,下午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与茶友、浴友们谈天说地,黄阿二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足,认为自己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2)与其他人的酒酿相比,黄阿二的酒酿有什么不同特点?

(3)请结合小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这一人物形象。

(4)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CE

(2)①酿造的方式独特。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②叫卖的方式特别,别人喊“酒酿——卖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③质量好,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的酒酿汤多。④特别畅销,他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答三点即得6分)

(3)①酿酒技艺高,他酿的酒酿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深得大家的喜爱。②讲诚信,卖的酒酿既质量好,又不会短斤缺两。③做事有原则,既坚持自己亲手做酒酿,也不为了赚钱而多做酒酿。④勤劳质朴,自己不动手做酒酿就感觉比死还难受。⑤易满足,听到吃客对酒酿肯定的评价,感觉比吃人参还补。(答三点即得6分)

(4)【示例一】赞同他不扩大经营规模的做法。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黄阿二就必须雇佣工人来做酒酿,这样,酒酿制作过程就不再是全由黄阿二亲手操作,酒酿的质量就有可能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来赚钱既不是黄阿二所要追求的,也与他的性格特点不相符,这样做反而会使黄阿二心中不安,生活过得不踏实。

【示例二】不赞同他不扩大经营规模的做法。一方面,他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酒酿,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的要求,对于大部分人,尤其是古庙镇以外的人来讲,就很难吃到他做的酒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他固执保守,不思进取的表现,还不利于弘扬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即使自己不能亲手做酒酿,只要指点的方法得当,管理到位,不仅可以保证这酒酿的质量,还可以使这项传统的文化技巧传承下去。不然,一旦黄阿二有个三长两短,这种传统的独家美食就会失传。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的“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说法错误。文中是说“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B项有关拒绝理由概括错误。黄阿二不肯多做酒酿,主要是怕酒酿的品质得不到保证。D项,这篇小说通过情节、细节和人物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的是小人物的琐事,这样的写法,真实生动,也不能说就缺少故事情节和故事性。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家应天齐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旧的芜湖古城迎来了数千位特殊的造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区已是一片瓦砾,来客也心绪万端,然而他们都有条不紊地捡拾起废墟中的城砖,签上名字,摞到一旁空地上整齐摆放的箱子中。

伫立在废墟中央的,正是这场“行为艺术”的策划者应天齐。

一年之后,近千只装满古砖的木箱,以一种原封不动的静默姿态,横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

应天齐将这组大型装置作品命名为“砖问”。默然,悲怆,无声——凝视着自己倾力打造的艺术品,作者的心中百感交集。

一切都缘起于8年前。2006年,应天齐被聘为芜湖古城改造顾问。“艺术家要介入现实,介入历史。”这是应天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思考,融入一座古老城市的改造建设进程中去,是一件幸事。

事实上,早年的应天齐正是以批判的锋芒著称。三十年前,他耗时8年驻守安徽西递村,创作了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融入了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也使得“应天齐”三个字在启蒙的年代声名大噪。三十年后,他的锋芒未钝,更希望以建设者的姿态,扎根到创造历史的现场。

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应天齐与一个由海内外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他亲自把关,数易其稿,在确保专业性的前提下,让方案的每一步都合乎自己对传统的思考和观照。“应天齐虽然并非建筑师,却为整个计划注入了灵魂。”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建筑师付志强如是说。

然而,古城改造并未如想象中那般简单。经济建设的拥趸和文物保护的支持者针锋相对——改还是不改,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僵持之下,一拖就是近十年。芜湖古城的居民出于改善生活的需求也陆续搬离,徒留一座被人遗忘的废墟。

“文物修复不能一概而论。像西递村、乌镇这样的古镇保存得非常好,完全可以通过修复重现光华。”面对种种质疑,应天齐用一贯的平和语调解释着自己的初衷,“而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自搭自建,现存房屋的历史性和质量都很差。最有价值的并非地面上的屋瓦,而是从宋代沿袭而来的街巷结构。这正是我们着力去保留的。”

让他忧心的还有当下争议重重的“城市化”。在他看来,“城市化”已然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进程,就像20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潮一样。“既然经济建设这头猛兽挡不住,不如思考如何驾驭它。”他的眉头倏尔皱起,似乎面临的是多年以来的一个困惑,“理想主义者不能只是隔空喊话,要想到古城里还有人居住,有人居住就需要建设。而我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却总是讨论得很少。”

“一砖一瓦皆说法”。面对渐渐衰颓的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芜湖人应天齐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严厉的诘问。

2012年,他以一人之力创作了大型装置艺术品《砖魂》;2015年,他发动更大规模的人群共同摞起了《砖问》。由画布到砖石,应天齐与这一建筑营造的最基本的质料产生了不解之缘。“每一块砖中都藏着古城的灵魂”,而所谓“砖问”,却是他代自己的家乡古城发问——当代社会如此频繁地野蛮拆迁和不伦不类地改建,多少文化和传统毁于一旦,难道我们的建设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

青砖无语。然而偌大的展厅却充满苍凉和无奈——这是应天齐对家乡,也是他对咆哮着前进的当代社会的质问。“古城的事一日没有结果,我就会继续‘问’下去——毕竟,谁叫这是我的家乡呢?”应天齐的语气中不带一丝犹疑。

相关链接

应天齐,安徽芜湖人,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二十年前,应天齐发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八年艰苦探索,完成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品之一。西递村因画家及其作品闻名,游人纷至,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国家电信总局选用8幅《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发行lC电话卡《黟县古民居艺术》。2004年国家邮政总局选用四幅《西递村系列》版画发行特种邮票《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芜湖古城改造中,应天齐策划了数千位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过的造访者捡拾城砖,签上名

字,运到北京今日美术馆,发起了“砖问”。

B.早年的应天齐以批判的锋芒著称,有着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30年后,他更希

望以建设者的姿态扎根到创造历史的现场。

C.应天齐认为,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白搭白建,最有价值的是宋代的街巷结

构,对于这些街巷,我们应该着力去保留。

D.应天齐对于野蛮拆迁、不伦不类地改建、毁弃文化和传统的做法疾恶如仇,发出了“难道我

们的建设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的诘问。

E.应天齐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面在国内影响很大,国家电信总局、国家邮政总局分别

选用其中的作品制作IC电话卡和邮票。

(2)“我”眼中的应天齐具有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回答。

(3)应天齐在行为艺术中有着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应天齐在行为艺术中贡献突出,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考点】
【答案】

(1)BE(B给3分,E给2分,D给1分)

(2)①对自己追求的艺术矢志不渝。三十年前,他耗时8年驻守安徽西递村,创作了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融入了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三十年后,锋芒依然未钝。②有保护文物的高度责任感。他说,“古城的事一日没有结果,我就会继续‘问’下去。”③对文物的修复有着自己的独特见地。他认为,文物修复不能一概而论,像西递村、乌镇这样的古镇保存得非常好,完全可以通过修复重现光华。(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发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②耗时8年驻守安徽西递村,创作了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西递村因画家及其作品闻名,被联合国科文教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③创作了大型装置艺术品《砖魂》,发动更大规模的人群共同摞起《砖问》,发起了对咆哮着前进的当代社会的质问。(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①自觉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融入一座古老城市的改造建设进程中去。②与海内外知名建筑师团队通力合作。③工作态度严谨,注入灵魂,在芜湖古城改造中,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他亲自把关,数易其稿,让方案的每一步都合乎自己对传统的思考和参照。④敢于代自己的家乡古城发问,对频繁地野蛮拆迁和不伦不类地改建,文化和传统毁于一旦大胆质问。(8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数千位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过的造访者”分析不当,原文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C“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白搭白建,最有价值的是宋代的街巷结构”理解不当,原文“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自搭自建,现存最有价值的是从宋代沿袭而来的街巷结构,而不是真正的宋代街巷结构”。D“疾恶如仇”程度不当,应为“极为愤慨”。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的发展,是留给后

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考点】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诗经》记载的是人们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不是香药香草的使用方法。A项,是对文本第1节2.3句话的准确概括:“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C项是对文本第2节最后一句话的准确表述:“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D项是对文本第3节1.3句话的概括:“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完成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检查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表述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

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

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考点】
【答案】

【1】C

【2】C

【3】D

【4】(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道歉),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省略句1分,“百余骑”1分,“因”1分,“谢”1分,大意正确1分)

(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是日”1分,“微”1分,“让”1分,“几殆”1分,大意正确1分)(说明:课文中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太子言”句。)

【解析】

【1】

试题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丰沛(地名)、天下、宦者”等,动词“震恐、计事”;何其壮也(固定句式)、“也、乎”语气词等。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息息相通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携”“侣”“峥嵘”“稠”等。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点】
【答案】

【1】

【答案一】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答案二】“明”和“出”。“明”意为明亮,雨后新晴,田野外银白色的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鄰鄰,更加明亮夺目;突出河水的清澈透亮。“出”意为“冒出、现出”,化静为动,远处碧色的峰峦,在群山的身后冒出来,让人惊奇。突出了雨后新晴,空气的清新澄澈。景色迷人。

【2】(1)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1】

试题分析:(1)诗的么三联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2)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