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月教学质量监测(乙卷)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本政府开展了以针对新一代量子通信技术为对象的长期研究,计划在2020至2030年间建成绝对安全保密的高速量子通信网,实现通信技术应用上质的飞跃。

B.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高度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进入25强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进入高度发达经济体行列。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于8月13日从北京空运至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将开展发射场区的总装和测试工作。

D.叶广岑在《扶桑馆》中,以皇族后裔和满族后人为主人公,书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新旧更替,探究他们身上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因子与民族精神的光辉。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少“私房月饼”,往往被贴上“私人订制”的标签,给人以绿色、安全、高大上的感觉,①____________还打着情怀的旗号,散发着传统的气息,②____________在日益讲究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当下,确实对消费者有着不小的吸引力。③____________ , 不论月饼是否真的是“私房”,都有令人担忧处。④____________ , 市场上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乱象,⑤ ____________真是手工制作,产品原料、生产资质、制作过程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范,⑥____________同样存在疑问。

A.同时 / 然而 且不说 即便 也

B.并且 也 / 且不说 如果 就

C.可是 的确 但是 又因为 所以 /

D.尽量 当然 因为 / 所以 仍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代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经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的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中国瓷器外销,至迟起于东晋南朝,在唐代,瓷器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的地位。东亚、中亚、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日本、埃及、伊朗等都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这时,沿海地区都大面积兴起了外销瓷的生产,相关窑口、窑场难以计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海港城市及国际化城市兴起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瓷都”景德镇和“陶都”宜兴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机遇并奠立了坚实的根基。

(摘编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但“磁器”这一名称出现得较晚,现在发现的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是明人谢肇制的《五杂俎》。

B.宋朝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出现惊人的进步,宋瓷发展也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呈现特质鲜明的文化特征。

C.丰富多彩的宋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这些处于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还有着关联与互动的关系。

D.宋代陶瓷业中各个窑系甚至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各具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在陶瓷工艺的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力。

B.和日用、茶饮、宗教、观赏等功能相对应,宋瓷出现了各种技法、具体造型及装饰图案,体现了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

C.中国的瓷器,从东晋南朝到唐代都是中国外销大宗产品,直到宋代,瓷器才成为中国外销产品最多的商品。

D.宋代,外销瓷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也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瓷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

B.宋代瓷业窑口众多,名窑辈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不过窑系对瓷业发展的规范化要求,导致了窑系的“一枝独秀”现象。

C.宋代,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瓷器全面进入社会各领域,和书法、绘画等一样,宋瓷成为中华文明进入一个高峰期的实证。

D.宋时陶瓷技术的海外流播,对许多国家的瓷业生产都产生了影响,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都”达到历史高峰的一个重要因素。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君武评传

唐志敬

马君武初至日本,常写文章投寄各报刊。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编《新民丛报》,马君武成为撰稿员。不久,梁启超赴美游历,他代理主编职务。但由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本主义理论书籍,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他于《新民丛报》发表的10篇译著中。他通过歌颂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女士张竹绮》附诗)和菲律宾的爱国者(《茶余随笔》)及其它文章,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初期的“保国”同“保皇”的联系不存在了,“维新”“勤王”“圣君”等字句不再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相反他推崇反抗专制的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由保皇党转向反对专制与教会的法国大作家雨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马君武从保皇维新到民族革命彻底转变的关键一年。是年初,浙江人章炳麟再次到达日本,马君武立即受到他强烈革命情绪的感染。章氏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马君武即为该会十名发起者之一,在行动上已加入革命的行列。不久,他参加了兴中会横滨分会。9月,孙中山自河内抵横滨,马君武经人介绍见到孙中山,听取他的革命主张,对孙佩服之至。经过比较之后,马君武对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之人物也。”第二年春节,各省留日学生千余人在东京举行新年团拜,欢迎清廷派赴日本考察的官员。马君武根据孙中山的事先嘱咐在团拜礼毕后,即登台演讲,声泪俱下,慷慨激昂,满座掌声,清吏失色。这标志着马君武与维新派及其思想的彻底决裂,也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革命影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马君武考取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成为广西第一个自费出洋留学的学生。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博览斯密、李嘉图、穆勒、马歇尔等名家的经济学著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孙中山自欧洲来东京,筹建中国同盟会,马君武积极响应,参加草拟章程。十月二十日(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马君武任主笔之一。

归国后,他应聘为新创办的上海中国公学教务长,兼教化学。该校为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与联络站,很快就引起了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注意,准备逮捕马君武。幸而得到了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帮助,岑春煊打电报和广西巡抚张鸣岐商量,以官费生资格保送马君武去德国留学。赴德途中,他又写下了《去国辞》《自上海至玛赛途中得诗十首》等诗。1907年秋,他进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专业。虽功课至为紧张,但他利用“夜间余暇”,还翻译了《矿物学》《平面几何学》等书。1911年夏毕业,得学士学位。

国民党人举行宋教仁追悼大会,马君武代表孙中山致祭并讲话,他说:宋教仁是死于“官僚派”(指袁世凯)之手,宋死后,民国是否与之俱死,在于能否战胜“官僚派”,他希望国民党人竭尽心力,与“官僚派”斗争,坚持共和政治。自此马君武追随孙中山,投入到了反对袁世凯、保卫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斗争当中。二次革命失败后,马君武已感到自己“不宜于政治生活”,便和中华书局签订为期三年的译稿合同,凭着这笔稿费,在1913年冬赴德,翌年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农业。1916年以蚕丝7种元素之分析论文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为我国留德学生获此学衔之第一人。

马君武自1922年5月辞去广西省长后,感到“政治生活,真不是我所能过的”,而下定决心“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但作为一个真诚爱国者的他,是时刻将祖国的兴亡挂在心头的,他有“本位救国”的思想,但在工农业极端落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这个工学博士,实难觅得用武之地。1924年9月,厦门大学部分因学潮离校的学生,在一些教授的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私立大夏大学,他们仰慕这位曾任过中国公学教务长的人的名望,敬请他担任校长,马君武在该校校董会及师生的热忱欢迎下,于11月24日就职。自此,他转入了教育界。后来,他相继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等大学的校长。

马君武终究是中国、尤其是广西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周恩来称他为“一代宗师”,《救亡日报》在他逝世后第三天发表的《悼马君武先生》的社论中指出:“作为一个政治家,马先生可说是纯正而清廉,作为一个学者,他更是沉潜而渊博。”说他的“亮节高风,可以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文人中一个可贵的典范”。

相关链接:①马君武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和(又名同),号君武,后以君武行世。1881年7月13日出生,祖籍湖北蒲圻。(摘编自华成《马君武传略》)②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誉为“北蔡南马”。(摘编自何岸《教育界马君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到日本后,马君武常写文章投寄各报刊,和梁启超交往后,担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的撰稿员,内心认同保皇维新。

B.马君武见到孙中山后,听取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极其佩服孙中山,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在东京新年团拜时登台演讲,彻底走向民族革命。

C.在自费留学日本时,马君武在学习功课之余,广泛阅读经济学等著作,对孙中山在东京筹建中国同盟会积极响应,起草章程并主办机关报。

D.纵观马君武的一生,他虽抱有救国愿望,而且博学多才,但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导致他不免碰壁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2)为什么说1902年是马君武从保皇维新到民族革命彻底转变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为什么马君武最终选择投身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角儿

黄建东

庆和班班主蔡魁,在小城绝对称得上是个角儿。

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故而老班主病逝后,年不过三十的蔡魁便挑起了重担。也是机缘巧合,那年,庆和班辗转来到小城,恰逢小城首富浩然茶庄的老板周复古为其父亲举办六十寿诞,由蔡魁领衔唱了一出《长坂坡》,他那么一亮相,真是技惊四座,演出当然相当完美,一夜之间,庆和班红遍小城。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

在蔡魁的眼里,周复古不仅爱戏,更懂戏,两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戏、品茗,高兴了还会对上几句,让蔡魁颇感惊讶的是,周复古的“老生”角色表演得竟也字正腔圆,很见功夫。那一年元宵节,原定在祥和戏院公演全本折子戏《将相和》,可就在两天前,饰演蔺相如的老生在出城办事的途中,被一伙悍匪误杀,而演出广告早已张贴出去,所谓救场如救火,周复古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和蔡魁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小城再次沸腾,这下算是挽救了庆和班。自此之后,蔡魁视周复古为恩人,两人遂成生死之交,后来周复古还把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介绍给蔡魁,两人算是又搭上了一层亲戚关系。

转眼已至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小城,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许多人没有了听书看戏的雅致,庆和班的日子也就举步维艰,蔡魁眼瞅着都快支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周复古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兄弟,听我的,咱哥俩就照着小林太君的意思,再合唱一出《将相和》,你的庆和班也就起死回生了。”

小林纯一郎,小城驻军中佐,是名中国通,一心想把小城打造成“大东亚共荣”的一个典范。《将相和》这出戏突出一个“和”字,只有“和”了,一切才都顺了,小林纯一郎早已被此起彼伏的地下组织搞得焦头烂额了,还是维持会会长周复古为他出了这个主意,到时候再请上一些报社记者大肆宣扬一番,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太平世界。可是却遭到了蔡魁的抵制。小林纯一郎恼怒异常,却又冲动不得,小林纯一郎知道,蔡魁毕竟是个角儿,在小城影响很大,只有蔡魁出场,那演出的效果才会达到,否则……于是周复古主动请缨,前来说服蔡魁。

“兄弟,我知道你不愿意,可如今这世道,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惹怒了皇军……”周复古发现蔡魁依旧不为所动,遂换了一种口气,“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欧阳雪、蔡壮都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

“你别说了,我同意唱。”

“哎,这就对了嘛。”周复古如释重负,他虽然看到了蔡魁眼中闪亮的东西,却佯装不知,他上前想要握住蔡魁的双手,以示亲热,却被蔡魁闪开了,不禁有点尴尬。自从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蔡魁便不愿再与其为伍,所以两人关系日渐疏远。此时周复古笑了笑也毫不在意。

当晚,蔡魁就将此次演出告知了庆和班的全体成员,据说那一晚,班子里的灯一直亮着……

毕竟是角儿,蔡魁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哪怕这样的演出,心里是万分抵触的。当天的演出,蔡魁简直将廉颇演活了。

“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挡强秦,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这是高潮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伸手相扶,正所谓将相和,然而就在“蔺相如”伸手的时候,“廉颇”却一跃而起,将手中的一把匕首刺进了“蔺相如”的前胸。

“啊!”周复古大叫一声。“你……”

“对不起,你对我的恩情是私义,而我杀你,却……”这个时候,枪响了,蔡魁身中数枪,“却是公义。”蔡魁的身子重重地压在了周复古的身上。

气疯了的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然而找遍全城,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甚至连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有人说蔡魁事先做了安排,也有人说是地下抗日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数年后,庆和班真的复生了,班主虽说岁数不大,但身板做派颇有老班主蔡魁的神韵,分明又是一个角儿……

(《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对主人公庆和班班主蔡魁的身份、演技和他与周复古的关系作了简要介绍,为小说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而蔡魁与周复古的角色身份和关系的变化,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

C.小说中写周复古为庆和班“救场”,使得庆和班绝处逢生,可见周复古是一个急人所困、侠肝义胆的义士,后来周复古给日本人当走狗,完全是日本人逼迫所致。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尤其是细节刻画更是逼真出色。

E.从小说全文看,蔡魁与周复古的命运变迁与时代密切相关,小说中蔡魁于舞台之上刺杀周复古,也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

(2)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蔡魁刺杀周复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 , 丁大母忧 , 哀毁骨立。服阕 , 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诏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迁度支郎中。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皆切于边要。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忠信以厚俗,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②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渴望杀敌报国而多次在诗词中提到“剑”,在《破阵子》里说自己夜间“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 , ______”写出了自己的被贬之地虽有音乐却难以入耳的状况。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 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9、

下面是某地转学异动申请手续办理流程图,请把该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1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中有一种人,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交际圈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络之中才会褪变成最为原本的模样,习惯在网络中掏心掏肺,却在现实中缄默不语。

虚拟的不仅仅是网络,有人在现实中追求虚幻,有人在虚幻中追求真实,虚与实之间有快乐,有迷失,有逃避……如何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八、(共1题,共5分)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汉语中“她”专用作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______。但在早期,人们对此却有分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用“伊”还是用“她”的争论。______?刘半农做了一个比较,“伊”的好处是能从读音上和“他”区分开来,但其他方面还是“她”字更好;口语用“伊”的地区太窄,难求普遍;“伊”字没有女子旁,______;“伊”字偏于文言,用于白话,不甚协调。

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月教学质量监测(乙卷)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本政府开展了以针对新一代量子通信技术为对象的长期研究,计划在2020至2030年间建成绝对安全保密的高速量子通信网,实现通信技术应用上质的飞跃。

B.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高度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进入25强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进入高度发达经济体行列。

C.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于8月13日从北京空运至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将开展发射场区的总装和测试工作。

D.叶广岑在《扶桑馆》中,以皇族后裔和满族后人为主人公,书写他们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新旧更替,探究他们身上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因子与民族精神的光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日本政府开展了以针对新一代量子通信技术为对象的长期研究”句式杂糅,“针对……”或“以……为对象”两种说法取其一。B项,语序不当,把“一直占据”移到“主导地位”前面,并去掉“指数中”后面的“的”字。D项,“探究……的光辉”搭配不当,“探究”与“光辉”不能搭配。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少“私房月饼”,往往被贴上“私人订制”的标签,给人以绿色、安全、高大上的感觉,①____________还打着情怀的旗号,散发着传统的气息,②____________在日益讲究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当下,确实对消费者有着不小的吸引力。③____________ , 不论月饼是否真的是“私房”,都有令人担忧处。④____________ , 市场上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乱象,⑤ ____________真是手工制作,产品原料、生产资质、制作过程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范,⑥____________同样存在疑问。

A.同时 / 然而 且不说 即便 也

B.并且 也 / 且不说 如果 就

C.可是 的确 但是 又因为 所以 /

D.尽量 当然 因为 / 所以 仍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具体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首先应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然后分析句间的关系。第①空的前后不存在转折关系,填“可是”不恰当。“尽量”填在①空语意上不贯通。填“同时”表示并列,填“并且”表示并列兼递进,均可。第②空后面的“在……的当下”属句前状语,不宜填任何词语。第③空前后两句确实存在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填“因为”不对,什么也不填显示不出转折关系。第④空后面仍然是接着前面讲“令人担忧”的负面问题,先提及“以假乱真的乱象”作陪衬,所以填“且不说”最恰当。⑤⑥之间存在让步假设关系,填“即便……也……”最恰当,填其他的均不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代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经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的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中国瓷器外销,至迟起于东晋南朝,在唐代,瓷器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的地位。东亚、中亚、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日本、埃及、伊朗等都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这时,沿海地区都大面积兴起了外销瓷的生产,相关窑口、窑场难以计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海港城市及国际化城市兴起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瓷都”景德镇和“陶都”宜兴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机遇并奠立了坚实的根基。

(摘编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但“磁器”这一名称出现得较晚,现在发现的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是明人谢肇制的《五杂俎》。

B.宋朝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出现惊人的进步,宋瓷发展也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呈现特质鲜明的文化特征。

C.丰富多彩的宋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这些处于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还有着关联与互动的关系。

D.宋代陶瓷业中各个窑系甚至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各具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在陶瓷工艺的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力。

B.和日用、茶饮、宗教、观赏等功能相对应,宋瓷出现了各种技法、具体造型及装饰图案,体现了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

C.中国的瓷器,从东晋南朝到唐代都是中国外销大宗产品,直到宋代,瓷器才成为中国外销产品最多的商品。

D.宋代,外销瓷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也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瓷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

B.宋代瓷业窑口众多,名窑辈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不过窑系对瓷业发展的规范化要求,导致了窑系的“一枝独秀”现象。

C.宋代,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瓷器全面进入社会各领域,和书法、绘画等一样,宋瓷成为中华文明进入一个高峰期的实证。

D.宋时陶瓷技术的海外流播,对许多国家的瓷业生产都产生了影响,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都”达到历史高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考点】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出现惊人的进步”错,文中第二段说的是“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并没有关于政治进步的内容。(2)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从东晋南朝到唐代都是中国外销大宗产品”错,原文第六段中是说“中国瓷器外销,至迟起于东晋南朝,在唐代,瓷器已成为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可见,东晋南朝时瓷器并未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产品,只有到唐代才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产品。(3)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瓷器发展的规范化要求”无中生有。另外,“一枝独秀”并非宋代窑系的特点。从文章三四五这几段的介绍中,可以知道,宋代窑系繁荣昌盛,应为“百花齐放”,并非“一枝独秀”。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君武评传

唐志敬

马君武初至日本,常写文章投寄各报刊。1902年2月,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编《新民丛报》,马君武成为撰稿员。不久,梁启超赴美游历,他代理主编职务。但由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本主义理论书籍,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这表现在他于《新民丛报》发表的10篇译著中。他通过歌颂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女士张竹绮》附诗)和菲律宾的爱国者(《茶余随笔》)及其它文章,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初期的“保国”同“保皇”的联系不存在了,“维新”“勤王”“圣君”等字句不再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相反他推崇反抗专制的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由保皇党转向反对专制与教会的法国大作家雨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马君武从保皇维新到民族革命彻底转变的关键一年。是年初,浙江人章炳麟再次到达日本,马君武立即受到他强烈革命情绪的感染。章氏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马君武即为该会十名发起者之一,在行动上已加入革命的行列。不久,他参加了兴中会横滨分会。9月,孙中山自河内抵横滨,马君武经人介绍见到孙中山,听取他的革命主张,对孙佩服之至。经过比较之后,马君武对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之人物也。”第二年春节,各省留日学生千余人在东京举行新年团拜,欢迎清廷派赴日本考察的官员。马君武根据孙中山的事先嘱咐在团拜礼毕后,即登台演讲,声泪俱下,慷慨激昂,满座掌声,清吏失色。这标志着马君武与维新派及其思想的彻底决裂,也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革命影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马君武考取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成为广西第一个自费出洋留学的学生。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博览斯密、李嘉图、穆勒、马歇尔等名家的经济学著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孙中山自欧洲来东京,筹建中国同盟会,马君武积极响应,参加草拟章程。十月二十日(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马君武任主笔之一。

归国后,他应聘为新创办的上海中国公学教务长,兼教化学。该校为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与联络站,很快就引起了清两江总督端方的注意,准备逮捕马君武。幸而得到了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帮助,岑春煊打电报和广西巡抚张鸣岐商量,以官费生资格保送马君武去德国留学。赴德途中,他又写下了《去国辞》《自上海至玛赛途中得诗十首》等诗。1907年秋,他进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专业。虽功课至为紧张,但他利用“夜间余暇”,还翻译了《矿物学》《平面几何学》等书。1911年夏毕业,得学士学位。

国民党人举行宋教仁追悼大会,马君武代表孙中山致祭并讲话,他说:宋教仁是死于“官僚派”(指袁世凯)之手,宋死后,民国是否与之俱死,在于能否战胜“官僚派”,他希望国民党人竭尽心力,与“官僚派”斗争,坚持共和政治。自此马君武追随孙中山,投入到了反对袁世凯、保卫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斗争当中。二次革命失败后,马君武已感到自己“不宜于政治生活”,便和中华书局签订为期三年的译稿合同,凭着这笔稿费,在1913年冬赴德,翌年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农业。1916年以蚕丝7种元素之分析论文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为我国留德学生获此学衔之第一人。

马君武自1922年5月辞去广西省长后,感到“政治生活,真不是我所能过的”,而下定决心“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但作为一个真诚爱国者的他,是时刻将祖国的兴亡挂在心头的,他有“本位救国”的思想,但在工农业极端落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这个工学博士,实难觅得用武之地。1924年9月,厦门大学部分因学潮离校的学生,在一些教授的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私立大夏大学,他们仰慕这位曾任过中国公学教务长的人的名望,敬请他担任校长,马君武在该校校董会及师生的热忱欢迎下,于11月24日就职。自此,他转入了教育界。后来,他相继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等大学的校长。

马君武终究是中国、尤其是广西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周恩来称他为“一代宗师”,《救亡日报》在他逝世后第三天发表的《悼马君武先生》的社论中指出:“作为一个政治家,马先生可说是纯正而清廉,作为一个学者,他更是沉潜而渊博。”说他的“亮节高风,可以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文人中一个可贵的典范”。

相关链接:①马君武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和(又名同),号君武,后以君武行世。1881年7月13日出生,祖籍湖北蒲圻。(摘编自华成《马君武传略》)②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誉为“北蔡南马”。(摘编自何岸《教育界马君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到日本后,马君武常写文章投寄各报刊,和梁启超交往后,担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的撰稿员,内心认同保皇维新。

B.马君武见到孙中山后,听取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极其佩服孙中山,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在东京新年团拜时登台演讲,彻底走向民族革命。

C.在自费留学日本时,马君武在学习功课之余,广泛阅读经济学等著作,对孙中山在东京筹建中国同盟会积极响应,起草章程并主办机关报。

D.纵观马君武的一生,他虽抱有救国愿望,而且博学多才,但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导致他不免碰壁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2)为什么说1902年是马君武从保皇维新到民族革命彻底转变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为什么马君武最终选择投身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C

(2)

①思想逐步发生变化,“保国”同“保皇”的联系不存在了,在文章中推崇反抗专制的拜伦和雨果。②马君武受到章炳麟感染,是章氏发起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的十名发起者之一,在行动上已加入革命的行列。③他参加兴中会横滨分会,听取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非常佩服孙中山本人。

(3)

①马君武经历长期的革命奋斗和政治生涯,感到自己“不宜于政治生活”,下定决心再不从事正式生活。②旧中国工农业极端落后、政治腐败、战乱仍频,马君武感到在工农业领域无法施展所学。③马君武有过教育管理经历,颇有名望,遇到厦门大学的部分学生和教授努力建设私立大夏大学,他们仰慕并请他担任校长。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合在其中的内涵。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主办机关报”说法错误,原文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马君武任主笔之一”,可见,此处的“主笔”为主要撰稿人之一,而非主办者。(2)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19年是马君武从保皇维新到民族革命彻底转变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本主义理论书籍,学习近代科学知识,他的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他初期的‘保国’,同‘保皇’,的联系不存在了,‘维新’‘勤王,怪君’,等字句不再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相反他推崇反抗专制的英国浪慢主义大诗人拜伦、由保皇党转向反对专制与教会的法国大作家雨果”,第二段中“是年初,浙江人章炳麟再次到达日本,马君武立即受到他强烈革命情绪的感染”“章氏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马君武即为该会十名发起者之一,在行动上已加入革命的行列。不久,他参加了兴中会横滨分会”“孙中山自河内抵横滨,马君武经人介绍见到孙中山,听取他的革命主张,对孙佩服之至”,依据这些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即可。(3)题干问的是“为什么马君武最终选择投身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答题区域主要在第六段,“马君武……感到‘政治生活,真不是我所能过的’,而下定决心‘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在工农业极端落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这个工学博士,实难觅得用武之地”“曾任过中国公学教务长”。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必然事件,掌握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即可以解答此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角儿

黄建东

庆和班班主蔡魁,在小城绝对称得上是个角儿。

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故而老班主病逝后,年不过三十的蔡魁便挑起了重担。也是机缘巧合,那年,庆和班辗转来到小城,恰逢小城首富浩然茶庄的老板周复古为其父亲举办六十寿诞,由蔡魁领衔唱了一出《长坂坡》,他那么一亮相,真是技惊四座,演出当然相当完美,一夜之间,庆和班红遍小城。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

在蔡魁的眼里,周复古不仅爱戏,更懂戏,两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戏、品茗,高兴了还会对上几句,让蔡魁颇感惊讶的是,周复古的“老生”角色表演得竟也字正腔圆,很见功夫。那一年元宵节,原定在祥和戏院公演全本折子戏《将相和》,可就在两天前,饰演蔺相如的老生在出城办事的途中,被一伙悍匪误杀,而演出广告早已张贴出去,所谓救场如救火,周复古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和蔡魁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小城再次沸腾,这下算是挽救了庆和班。自此之后,蔡魁视周复古为恩人,两人遂成生死之交,后来周复古还把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介绍给蔡魁,两人算是又搭上了一层亲戚关系。

转眼已至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小城,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许多人没有了听书看戏的雅致,庆和班的日子也就举步维艰,蔡魁眼瞅着都快支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周复古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兄弟,听我的,咱哥俩就照着小林太君的意思,再合唱一出《将相和》,你的庆和班也就起死回生了。”

小林纯一郎,小城驻军中佐,是名中国通,一心想把小城打造成“大东亚共荣”的一个典范。《将相和》这出戏突出一个“和”字,只有“和”了,一切才都顺了,小林纯一郎早已被此起彼伏的地下组织搞得焦头烂额了,还是维持会会长周复古为他出了这个主意,到时候再请上一些报社记者大肆宣扬一番,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太平世界。可是却遭到了蔡魁的抵制。小林纯一郎恼怒异常,却又冲动不得,小林纯一郎知道,蔡魁毕竟是个角儿,在小城影响很大,只有蔡魁出场,那演出的效果才会达到,否则……于是周复古主动请缨,前来说服蔡魁。

“兄弟,我知道你不愿意,可如今这世道,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惹怒了皇军……”周复古发现蔡魁依旧不为所动,遂换了一种口气,“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欧阳雪、蔡壮都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

“你别说了,我同意唱。”

“哎,这就对了嘛。”周复古如释重负,他虽然看到了蔡魁眼中闪亮的东西,却佯装不知,他上前想要握住蔡魁的双手,以示亲热,却被蔡魁闪开了,不禁有点尴尬。自从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蔡魁便不愿再与其为伍,所以两人关系日渐疏远。此时周复古笑了笑也毫不在意。

当晚,蔡魁就将此次演出告知了庆和班的全体成员,据说那一晚,班子里的灯一直亮着……

毕竟是角儿,蔡魁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哪怕这样的演出,心里是万分抵触的。当天的演出,蔡魁简直将廉颇演活了。

“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挡强秦,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这是高潮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伸手相扶,正所谓将相和,然而就在“蔺相如”伸手的时候,“廉颇”却一跃而起,将手中的一把匕首刺进了“蔺相如”的前胸。

“啊!”周复古大叫一声。“你……”

“对不起,你对我的恩情是私义,而我杀你,却……”这个时候,枪响了,蔡魁身中数枪,“却是公义。”蔡魁的身子重重地压在了周复古的身上。

气疯了的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然而找遍全城,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甚至连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有人说蔡魁事先做了安排,也有人说是地下抗日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数年后,庆和班真的复生了,班主虽说岁数不大,但身板做派颇有老班主蔡魁的神韵,分明又是一个角儿……

(《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对主人公庆和班班主蔡魁的身份、演技和他与周复古的关系作了简要介绍,为小说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而蔡魁与周复古的角色身份和关系的变化,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

C.小说中写周复古为庆和班“救场”,使得庆和班绝处逢生,可见周复古是一个急人所困、侠肝义胆的义士,后来周复古给日本人当走狗,完全是日本人逼迫所致。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方法,尤其是细节刻画更是逼真出色。

E.从小说全文看,蔡魁与周复古的命运变迁与时代密切相关,小说中蔡魁于舞台之上刺杀周复古,也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

(2)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蔡魁刺杀周复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
【答案】

(1)B,C

(2)

①技艺超群。蔡魁是庆和班的班主,台上一折戏便让票友如醉如痴,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年纪不过三十就挑起了班主的重担。②他深爱家人。为保护欧阳雪及壮儿被迫答应与周复古饰演《将相和》。③他有智慧,懂得进退缓急之道。当小林纯一郎和周复古都来逼他演出,并以他妻子和儿子的性命相威胁时,他暂时答应了演出,为转移和保护妻子和儿子以及戏班里其他演员的家属赢得了时间和机会。④他深明大义,英勇无畏。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抛却个人私谊,在舞台上亲手杀死汉奸周复古。

(3)

①体现了蔡魁的光明磊落,不做偷偷摸摸的事,让周复古死得明明白白。②表现了蔡魁对小林纯一郎和周复古强迫自己为日本人演出的野蛮行为的坚决反抗。③显示了蔡魁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④有让汉奸的悲惨下场得到公判和示众的意味,这样更能大快人心。⑤把小说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对立置于小说的高潮,故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中,出乎读者的意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起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B项,“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错,于文无据,原文为“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C项,“后来周复古替日本人当走狗,完全是日本人逼迫所致”错,主观臆断,无中生有。(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先明确蔡魁的角色,在文中,他是庆和班的班主,这是他的职业,从这个角度,文中对他的介绍是“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可以看出他唱戏的技艺是高超的。面对亲人时,“欧阳雪、蔡壮都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表现出对亲人的爱。面对敌人的时候,他表现出智慧的一面;面对名族大义和个人私谊,他做出取舍。(3)题干问的是“蔡魁刺杀周复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本题考查小说的情节构思。可以从形象、主旨以及结尾的技巧等几个角度分析。“蔡魁在舞台上刺杀周复古”,这一情节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这样的结尾给人的震撼力更强;从形象上来看,光明正大的刺杀体现出人物的光明磊落,在日本人的面前刺杀表现出蔡魁对日本人强迫自己演出的反抗,同时表现出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在公众面前刺杀,有一种示众的味道,大快人心。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 , 丁大母忧 , 哀毁骨立。服阕 , 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诏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迁度支郎中。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皆切于边要。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忠信以厚俗,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②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考点】
【答案】

(1)B

(2)B

(3)A

(4)

①赵必愿设立催科法,交足的给以表彰,没交够的宽限他们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动,愿意交纳。②赵必愿刚到福建,就用军礼会见统帅,申明左翼军的调度之事,教导士兵要知道努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这句话是说“赵必愿任处州知州,他向朝廷陈述折串纳银的弊病,他的建议都被采纳。赵必愿调到泉州任职,免除地基钱以及停止派官吏专卖铁器,劝各县实行义役。秋季天旱,赵必愿极力论说救灾政策,请求调拨两处粮仓的米贩济灾民”,“请移泉州”不合文意,下文没有与此对应的内容,此处断句不当,以此排除A与D两项。“讽诸邑/行义役”中,“行义役”的主语应是“诸邑”而不是“赵必愿”,排除C项。所以,选B项。(2)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为母亲守丧”错,“大母”指祖母。(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错,文中意思是,台府听说后,将这个办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句首省略主语“赵必愿”,应补上;“旌”,表彰;“趣”,同“促”,催促;“输”,交纳。第二句中,句首省略主语“赵必愿”;“甫”,刚刚;“节制”,调度;“劝”,努力。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渴望杀敌报国而多次在诗词中提到“剑”,在《破阵子》里说自己夜间“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 , ______”写出了自己的被贬之地虽有音乐却难以入耳的状况。

【考点】
【答案】

(1)醉里挑灯看剑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覆压”“呕哑嘲哳”这几个字的写法。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 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考点】
【答案】

(1)B,C

(2)

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解析】

(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绝岸愁倾覆”,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B项,“视听结合”并非修辞手法。(2)题干问的是“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鹤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根据注释可以知道“鹤夷”是借指潮神伍子胥,“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洞”这些看重写所见;“声驱千骑疾”这是写所闻,诗歌尾联把前几联所写的钱塘江的巨浪和气势想象成伍子胥冤魂兴起的,江潮之大体现出伍子胥遗恨之强,“使人哀”表现出诗人对伍子胥的同情惋借。这首诗歌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9、

下面是某地转学异动申请手续办理流程图,请把该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1

【考点】
【答案】

转入学校向转入区县、转出区县、转出学校分别提交转学异动申请,经三方全部审批通过后,转学异动成功;其中若任何一方否决,则转学申请终止。

【解析】

本题要求“把该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这是考查框架图的转化。首先要分清框架图的构成层次,主要分成三步,第一步是提交转学异动申请,第二步是经审批,最后结果是通过,则为成功,否决,则转学申请终止。最后根据箭头的指向进行拟写。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中有一种人,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交际圈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络之中才会褪变成最为原本的模样,习惯在网络中掏心掏肺,却在现实中缄默不语。

虚拟的不仅仅是网络,有人在现实中追求虚幻,有人在虚幻中追求真实,虚与实之间有快乐,有迷失,有逃避……如何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考点】
【答案】

【参考例文】

网络与现实

现代人都离不开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其中也有着许多的酸甜苦辣,许多的无奈,也许只有自己知道。网络离你那样近,又那样远。现实离你那样近,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却那样远,你在我面前,却是如此陌生。

我们无法辩清网络与现实到底谁最重要,也许是离不开现实,也离不开网络。所以才会引来无数人沉迷、流连,不能自拔。我们总是游走在网络和现实之间,徘徊在虚幻与真实之间,也总是在这之中不经意的迷失了自己。网络和现实有时很近有时又很远,有时现实会粉碎我们网络中的梦想,有时网络又修饰着我们现实的生活。如果说网络是快乐的话,那么现实中就会有痛苦;网络和现实就像两个车轮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奔向远方。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人却是真实的,在现实中我们无法流露的情感,可以真情流露。在现实中,我们总是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常常故作坚强,强装笑脸,我们害怕失败,怕被人瞧不起。其实,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常常需要那么一个心灵的朋友,静静地倾听,我们在失意时能获得安慰,但是现实中这样的朋友很少,也许朋友正忙着自己的事,也有自己的烦恼。朋友太熟,也许有些话却不方便言说,我们时常感到寂寞、孤独、无助,也许就希望在网上能找到那么一个朋友,虽然不认识,虽然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只希望对方能够倾听,能够一吐为快,我们无需隐藏自己,伪装自己。

朋友,你能听我说吗?你烦我聊吗?在我失意时,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扬起生活的风帆,鼓起生活的勇气,我要真心的谢谢你!也许有时我只要看到你在线,我就觉得不孤单。无论你在现实中是多么平凡,也会有朋友不嫌弃你。也能在网络上交到朋友。无论网络多么虚拟,我相信,一个在现实中真诚,善良的人,在网络中也依然会善待朋友。在网络上,你可以敞开心扉尽情地倾诉,畅所欲言,尽情地宣泄和释放自己。网络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的驿站。

现实太累,网络是我们释放心情的地方。现实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实中,你、我每天相见,却那样陌生。我的心事从来不说,从来都是坚强,对每个人都笑,却常常会孤单,会一个人哭,一个人害怕。一个理解,说来容易,却无法人人做到。朋友太熟,有时喜欢隐身,是不知道说些什么,是害怕被不喜欢的人打扰;我在线,是希望让喜欢的人看见。但大多时候,都是相对无言。“人生难得一知己”,“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要在茫茫网海中寻找到网络知己,要走进彼此的心灵,如同现实一样是多么不容易。网络同样需要彼此真诚地付出,才能获得真诚的回报,收获真正的友谊,网络中的朋友,也同样需要我们加倍地珍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在网络中慢慢成熟和长大。我们对网络的热情和痴迷也会渐渐淡去,也许我们再也没有了刚刚上网和添加好友时的激动,访问朋友的空间和留言也越来越少了,也不再喜欢聊天了,也只是关注一下那么几个较好的朋友,大多数人也只是一串串虚拟、生的名字。有多少朋友来了又去了,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空间里的朋友也在不断地更新着,也没有谁需要谁强留下,也许早已习惯了朋友的离去,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还在关注你,能陪你走到最后?

网络让我们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让我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了信心,憧憬和希望。朋友让我们开心、快乐!有勇气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也许我们只能这样在网络中成为朋友,只能这样远远地欣赏,一生也不得见面,但我感谢人生有你陪我走过,伤心、痛苦时有你陪我度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因为这距离,让我们拥有了丰富、浪漫的想象,你在我心中永远那么完美,我的人生有你相伴而精彩!有你,我不再寂寞和孤单,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可爱的QQ表情,装点着我美丽的生活。只希望网络的那头,你能安好!你能陪我走到最后。

有了网络就少了孤单,有了朋友就有了分担。

【解析】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平台。相对于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又多了一个自由出入的去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表达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它契合了人们表达情感方式的某种特殊需要:面对一个兴味相投的、熟悉的陌生人,省去了具体场景中的许多制约因素,你只管围绕一个话题自由地表达,可深可浅,可直可弯,可真可假,可柔可刚……完全没有现实交谈场景中的那些约束和顾忌,在网络中,你的真性情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也可能变成最大的伪装。

然而现实中的交流就一无是处?就完全被排斥出去了?我们都真实地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生活中真真实实的各种各样的人,打备种各样的交道,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虚拟的永远代替不了现实。那么,我们又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恰如其分地利用现实与虚拟这两个不同的空间来处置我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这才是这篇作文要深入讨论的核心。

八、(共1题,共5分)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汉语中“她”专用作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______。但在早期,人们对此却有分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用“伊”还是用“她”的争论。______?刘半农做了一个比较,“伊”的好处是能从读音上和“他”区分开来,但其他方面还是“她”字更好;口语用“伊”的地区太窄,难求普遍;“伊”字没有女子旁,______;“伊”字偏于文言,用于白话,不甚协调。

【考点】
【答案】

大家都已经接受(或“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两者用哪一个更好(或“到底是用‘伊’)好还是用‘她’好);意思不如“她”字明确

【解析】

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从后面“但在早期,人们对此却有分歧”,可见此处应是相对于“早期”的现今情况,即现在大家大多已经接受。第二处,这是一个问句,前面说争论,后面比较两个词语的优劣,故此处应是说到底用哪个好。第三处,前面说“‘伊’字没有女子旁”,可见此处应是从意思上比较“伊”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