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二中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馔zhuàn 庇佑pì 迤逦yǐ   得鱼忘筌chuán

B.毗邻pí 蕴藉jiè   斟酌zhēn  清沁肺腑qìn

C.撮合zuō 嗔怒chēn 怂恿cǒng  翘首以待qiáo

D.憎恶zēng   付梓xīn   岑寂céng  锱铢必较zī

2、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3、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通霄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彩,脸色苍白。

B.纯萃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蓑。

C.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厉,推成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

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B.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C.有些人往往是话说得富丽堂皇,行动上却总是见不得阳光。这种人只能迷惑别人一时,最终会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

D.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②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令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见证历史,_____后人。

③这次一线城市楼市的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楼盘的开发商乘机炒作等,但归根结底,是买家的盲目跟风。

A.反应   留传   固然   B.反应 流传 固然

C.反映   流传   当然   D.反映 留传 当然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未必有关。

C.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家人各看各的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有时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不论这种生活是好是坏,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D.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养 躬:亲自

B.舅夺母志 夺:改变

C.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疾:疾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李密和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应征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③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9、

古诗文默写。

(1)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彩彻区明。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臣无祖母,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李密《陈情表》)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1、

日常生活中,谁都难免犯错误,有了错误就可能受到批评,但下列两句批评却令人难以接受。请依照例句,将它们改成易于接受的批评语。

【例】批评:“你怎么这么粗心,数字都会弄错?”

修改:“这个数字还是再查对一下好。

(1)你要小心点,再出错,我饶不了你。

(2)公司领导对某员工说:“你在这方面实在不行······

12、

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一   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非常重要

81.6%

一般

2.8%

无所谓

15.6%

表二   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

2.1%

不是

76.5%

不作答

21.4%

(1)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不能使用数字作答)

(2)请谈谈你对“网络实名注册”的看法。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总是不尽完美的,现实有时候会很残酷,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的一半,而将另一半藏起来,它总是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总是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和怅然。

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尽善尽美,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自己一样,但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相对残缺的美。

请你根据上述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湖南醴陵二中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馔zhuàn 庇佑pì 迤逦yǐ   得鱼忘筌chuán

B.毗邻pí 蕴藉jiè   斟酌zhēn  清沁肺腑qìn

C.撮合zuō 嗔怒chēn 怂恿cǒng  翘首以待qiáo

D.憎恶zēng   付梓xīn   岑寂céng  锱铢必较zī

【考点】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庇佑bì  得鱼忘筌quánC撮合cuō怂恿sǒngD付梓zǐ岑寂cén。故正确选项B。

2、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加“使之”。C项,结构混乱,“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的主语应是“科幻文化正在崛起”。D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将影响到汉字文化的传承”。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3、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通霄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彩,脸色苍白。

B.纯萃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蓑。

C.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厉,推成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宵彩——采B衰萃——粹D  励  陈。

4、

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B.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C.有些人往往是话说得富丽堂皇,行动上却总是见不得阳光。这种人只能迷惑别人一时,最终会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

D.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富丽堂皇:一般指建筑物等宏伟有气派,用在此处不恰当,应改为“冠冕堂皇”。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②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令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见证历史,_____后人。

③这次一线城市楼市的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楼盘的开发商乘机炒作等,但归根结底,是买家的盲目跟风。

A.反应   留传   固然   B.反应 流传 固然

C.反映   流传   当然   D.反映 留传 当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反映:意为“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固然:一般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未必有关。

C.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家人各看各的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有时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不论这种生活是好是坏,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考点】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D.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2】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仁爱、要强: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蜡烛”为切入点,引入祖母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通过回忆的形式,以“我”之口叙述祖母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我”的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4】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C应为“哀而不伤”的特点;A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养 躬:亲自

B.舅夺母志 夺:改变

C.齐桓得管仲而霸   霸:称霸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疾:疾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李密和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应征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③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考点】
【答案】

【1】D

【2】B

【3】C

【4】

①译: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

②译: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③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疾:痛恨。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9、

古诗文默写。

(1)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彩彻区明。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臣无祖母,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李密《陈情表》)

【考点】
【答案】

(1)临清流而赋诗

(2)云无心以出岫

(3)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

(4)茕茕孑立

(5)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考点】
【答案】

(1)(4分。手法和分析各1分,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各1分。)

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1分),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1分)。

(2)(4分。手法、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表达效果关键词1分,情感1分。)

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1分),突出(1分)乡愁的浓重(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虞美人·梳楼》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词写羁旅他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的心情。“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1、

日常生活中,谁都难免犯错误,有了错误就可能受到批评,但下列两句批评却令人难以接受。请依照例句,将它们改成易于接受的批评语。

【例】批评:“你怎么这么粗心,数字都会弄错?”

修改:“这个数字还是再查对一下好。

(1)你要小心点,再出错,我饶不了你。

(2)公司领导对某员工说:“你在这方面实在不行······

【考点】
【答案】

示例:(1)好了,事情已经清楚了,改了就好。

(2)你进公司以来工作一直不错,只是这方面希望你能改进

【解析】

试题分析:让人能够接受,表达就要委婉一些,因此改写后的句子要求委婉的表达本意。

12、

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一   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非常重要

81.6%

一般

2.8%

无所谓

15.6%

表二   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

2.1%

不是

76.5%

不作答

21.4%

(1)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不能使用数字作答)

(2)请谈谈你对“网络实名注册”的看法。

【考点】
【答案】

(1)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很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又没有践行网络实名制。

(2)好处:对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监督公共言论、规范网民行为、强化网民责任意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坏处:网络本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地方,实名制可能导致人们因为过于担心被惩罚而不敢公开发表言论、传播信息,限制人们的发语权甚至出现禁言的现象。同时,如果网民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就难以避免信息被不法之徒滥用和盗用。互联网的发展要求管理体系与时俱进,信息安全则是基石。只有加强信息保护,才能更好推进网络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采用图表分析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图文转换能力。图表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来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提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进而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其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成直观的信息,以展示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应该看懂图表,总结图表中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作深入地思考。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总是不尽完美的,现实有时候会很残酷,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的一半,而将另一半藏起来,它总是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总是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和怅然。

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尽善尽美,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自己一样,但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相对残缺的美。

请你根据上述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考点】
【答案】

残缺中的完美

马路边上有一棵斑驳的老树,树上有一半是枯枝,年复一年,它为人们撑起一把夏日的绿伞;老树下,寒风烈日里为“足下”服务的修鞋师傅,工具车旁立着一副拐杖;退休的老教师,每天站在斑马线边,摇着小红旗,迎送着上学的孩子们;一个下岗女工,建成了家庭托老所,悉心照料着七个孤独的老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好像都有那么多缺憾,但他们乐观地编织着人生这道亮丽的风景,为“完美”作着注解。

完美有时裹在寒风里,有时站在绝壁上;有时渗在汗水里,有时凝于鲜血中;有时藏在黑暗里,有时溶于残躯中。完美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谁也不可能轻易地得到它。

生活始终以其可能的残酷,雕塑着一个个“完美”的人生:它使张海笛坐在轮椅上不能站起,却给了她一双灵巧的手治愈了无数的病人;它让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却给了他一个不屈的灵魂去挑战“极限人生”;它让《红楼梦》“红”遍世界,却让它的作者卖画度日,举家食粥;它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却让它的作者遭受酷刑;它夺去贝多芬的听觉,却让他在钢琴上演奏出精彩的生命乐章;它让放射性元素透视居里夫人那俊美的脸庞,使她很快衰老,却让她把诺贝尔奖的桂冠两次戴起;它让迫害和疾病夺走马克思的两双儿女,使他浪迹天涯,,却让他把“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华山壁立千仞,如果按“山”的标准来评判,它不是一座完美的山,然而它鬼斧神工的险峻之美展现无遗,并且产生了那个可歌可泣的“劈山救母”的故事,形成了滋养着中华民族善良、刚强、爱心的历史长河。圆明园断壁残垣,如果按“园”的标准来衡量,不过是一片废墟,然而它饱受蹂躏的警世之美,震撼寰宇。历史同大自然一样,以它的千疮百孔来演绎着完美的历程

-——世界需要和平!

一弯新月挂在西天,如一把亮闪闪的镰刀,收割着离人的愁、恋人的梦。月缺月圆,只因有了“团圆”的期盼,才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春夏秋冬,花开花谢,剪辑出一幕幕残缺而又完美的人生喜剧。

努力地追求内涵的丰富、精神的健全吧,为了你能走向完美,有谁还为维纳斯失去双臂而惋惜不已呢?没有,米洛斯的维纳斯永远是完美的!

残缺与完美

生活,它总是不尽完美的,现实有时总是残酷的,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一半,然后把另一半藏起来,它总是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又总是留下更多的思索与惆怅。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去完美,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自己一样,但是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相对比较残缺的美。

残缺,在我们心底是可怕的,但是用心去体会却发现,残缺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她就是残缺的美,她的魅力就在于那只断臂上,如果她与我们一样是完美的,那她美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欣赏破碎的东西,有时我会认为完美并不是那么好,就像早晨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会觉得自己金灿灿的,感觉还是完美的一片阳光好,但是当你站在树下,阳光透过叶子照到自己的身上,斑斑点点,这就是破碎的美,难道你说这破碎的美比一整片的阳光要逊色?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地一片红色,这是一整片的美,真的好美,但是当你站在断墙后,站在夕阳无法完全照到的地方,你就会看见特殊的不同于外面景色的,支离破碎的美。透过大大小小的破洞,照射在地面上,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图形,无数个斑点汇成了一幅奇妙的抽象画。当夕阳的光辉消失在地平线上后,黑夜将世界吞噬了,只剩下了黑白的景色,当月亮出来时就不会有星星吗?看吧,整个夜空都被月亮照亮了,想要寻找星星,目光却不由自主的看向了那完美的白,的确这时候的完美要比残缺好,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被月填满了,唯独有偶,我靠在一棵树上,面向西方,树冠把月亮挡住了,只有几片破碎的白映在背上,但是眼前的是许许多多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仿佛在玩游戏,又仿佛在聚会,比那孤独的月美多了。

完美与残缺真的很矛盾我希望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果不出所料,今晚的月是那么圆;暗蓝的星空是那么美;竹林又是那么的幽静。一切的一切仿佛在静中生在静中灭…我不要这般憔悴,不要这般萧条,不要这般冷寂…然而完美的背后总有破碎。支离破碎才是美!残缺才是美!残月是美的!在它最暗最弱的时候是美的!它在慢慢积蓄力量,拼命的努力绽放出光彩!然而它疲惫了,就在刚才!它孕育而升的是一轮满月!它光净,耀眼,夺目!那散落的满地碎银,便是这残月之前所谱写的美丽画卷!!它即将孕育而生出新的满月!

枯叶是美的!在它最黯淡无光的时候是美的!它在慢慢贮藏力量,力求保存充足的营养!然而它困倦了,就在之前!它还茂盛苍翠地挺立在枝头!它青翠,透明,光鲜!那散落的荫下的斑驳星点,便是这枯叶所做的伟大诗篇!!它即将作为营养,为新生的叶做准备!

换一种角度来看,其实任何事物也有可爱的美丽之处――残缺美。因为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腻味无趣心生厌倦不值得珍惜了……残缺真的很美!

真的!残缺也是一种美!比完美无缺的境界还要高!因为破碎证明了它之前的完美!也说明即将会造就新的完美!也许有些事物它完美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它是完美的!只有它破碎的时候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

美丽不因残缺而晦涩!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残缺更增添了美丽的成分。

残缺与完美这两种极端的字眼,它都是美的,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缺一不可,天下物无全美,世界上没有真实完美的东西,但是过多的残缺也是不行的,那么是完美无缺的美要好还是破碎的美要好呢?我无法做出回答。

【解析】

试题分析:

写这个话题作文,首先要理解“残缺”一词。这个词不能只局限与上述材料中所说的身体的残缺,应该扩大一些去理解。可以是身体的残缺,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残缺或精神上的残缺,还可以是生活中的遗憾、不足、不尽如人意,更可以是人生的磨难、坎坷、挫折、打击、不幸等等,都属于“残缺”的内容,都可以写之入文。

残缺,原本是一个贬义词,而我们大多时不能视其为贬义,倒应是一道极富挑、极具生机的风景线。残缺应该看作是一种美。人们常说事物错落有致。这“错落”指的就是参差不齐、有起有伏。正因为有了这种参差,有了这种起伏,构成了事物的多重性,在人们的视觉上就产生出一种动感的效果。虽然从表面看似乎是一种“残缺”,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整体的有致,它所显露的就是一种美。花是美的,然而花瓣却形态各异、卷曲无序,就是同一花瓣颜色的浓淡分布也都不一样,这样的残缺,就组成了花的整体的美。叶片也一样,边缘有小齿,有毛刺,叶脉交错无章,但正是这残缺,才得以形成叶的俏丽。人无完人,性格脾气各种各样,精神面貌各不相同,各行各业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了这个社会,这个人类共存的和睦美好的大家庭。有残缺就会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品尝出美的韵味。

实际写作的时候,你可以把残缺理解为是一种意境。读过一首古诗,其中一句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冬日的荷塘,剩下的只是荷的枯槁的残枝败叶。然而就这残荷,“小荷才露尖尖角”,虽凄风苦雨,但就这才露的尖尖角里,我们不难感悟出它那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为春“作嫁”的豪情,也仿佛听到了来自大自然脉搏深处的骚动和生命的最强音。人生何不如此?人生总是残缺,总是磕磕碰碰,总是坎坷艰难,苦短的人生正是凭着这种残缺去抗争,去拼搏。为了修补这残缺,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创造了整个世界,也把自己理想的境界推向了极致

实际写作的时候,你还可以把修补残缺理解为是一种追求的动力。斗转星移,月有缺圆。这日月星辰,不仅构成了宇宙自身,对万物也赋予了生生不息的永恒。残缺的东西,总是生命追求的创造和馈赠。物种为什么进化?就是基于修补残缺的追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对残缺的最好的演绎和诠释。俗语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种人往高处走的缘由,就是人类对生活、对生命、对财富的要求不断臻于完善的一种向往和追逐,这种强烈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是任何桎梏和封锁所不能禁锢的。

有残缺,就会有奋斗;有残缺,就会有创造。残缺,把不断臻于完美和对完美永无止境的追求永远地糅合到了一起。认识残缺,我们会得到美的享受;懂得残缺,我们学会追求;理解残缺,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