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翔安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C.汤之问棘也是已     御六气之辩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玷辱   陶冶   良晨美景   哀声叹气

B.台隍   酒馔   皇天后土   天高地迥 

C.拂拭   鞭苔   六神不安   兼听则名

D.踹水 矜持   日薄夕山    唇枪舌战

3、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纤歌凝而白云遏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③宇文新州之懿范    ④遂见用于小邑 

⑤复驾言兮焉求 ⑥童子何知 

⑦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⑧问征夫以前路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B.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D.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4、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央浼měi 拾掇duō 朔风shuó 战战兢兢kēkē

B.傩送nuó  陨首yǔn 提防tí    数见不鲜shuó

C.刀剜wān 熟稔rěn  瓯越ōu   强近之亲qiǎng

D.出岫xiù 捧袂mèi 窸窣sū   蓬蒿(gāo)

5、

下列各句中,成语语使用正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朗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B.午觉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更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C.2014年新年伊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打出一道写有“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的横幅。很多本想作弊的同学看了这个标语都洗心革面,放弃了作弊的想法,临时抱佛脚去了。

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二、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2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梁思成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未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下列对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2】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7、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1】“生些焰火”,“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这些叙述的作用是(   )

A.后来草料场失火,这里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暗示大火可能是由于林冲大意而引起的。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更能吸引人。

B.与下面的内容相照应:林冲从外面回来,发现草厅被大雪压倒,他恐“火炭延烧起来”,并得知“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后来,草料场失火,证明绝非林冲大意所致。

C.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林冲胸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那些“炭柴”正是怒火燃烧的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大火必将烧毁不合理的一切。

D.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他到草料场准备长期地住下去,过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

【2】“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里描写的作用是(   )

A.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时的封建社会正如这摇摇欲坠的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就如同这草厅,他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来象征)压得走投无路。

C.对情节起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能林冲被迫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球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有衬托的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矛盾的、不佳的心境。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9、

课外小说阅读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头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

【1】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却从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可见狗娃并不想伤害驼爷。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3】 本文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10、

加横线字解释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________________

(2)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文新州之懿范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慈父见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影相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B.除臣洗马   除:革除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第三段中,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3】翻译下列句子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彼且恶乎待哉?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3、

默写

(1)在《鱼我所欲也》中,面对生与义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_。

(2)对于勇气的在战争中的作用,《曹刿论战》中是这样表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立刻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福建厦门翔安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C.汤之问棘也是已     御六气之辩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销——消,莀——褥;B闵——悯,零丁——伶仃;C辩——变;D反——返,辩——变。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玷辱   陶冶   良晨美景   哀声叹气

B.台隍   酒馔   皇天后土   天高地迥 

C.拂拭   鞭苔   六神不安   兼听则名

D.踹水 矜持   日薄夕山    唇枪舌战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晨——辰,哀——唉;C苔——笞,名——明;D夕——西,战——箭。

3、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纤歌凝而白云遏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③宇文新州之懿范    ④遂见用于小邑 

⑤复驾言兮焉求 ⑥童子何知 

⑦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⑧问征夫以前路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B.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D.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④被动句/②⑤⑥宾语前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⑦⑧状语后置句。

4、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央浼měi 拾掇duō 朔风shuó 战战兢兢kēkē

B.傩送nuó  陨首yǔn 提防tí    数见不鲜shuó

C.刀剜wān 熟稔rěn  瓯越ōu   强近之亲qiǎng

D.出岫xiù 捧袂mèi 窸窣sū   蓬蒿(gāo)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战战兢兢(jing),B.提防(dí),D.蓬蒿(hāo)。

5、

下列各句中,成语语使用正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朗朗当晚的演奏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他的手下,键盘是活的,音乐是活的,和乐队的配合更是琴瑟和谐。

B.午觉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更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C.2014年新年伊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打出一道写有“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的横幅。很多本想作弊的同学看了这个标语都洗心革面,放弃了作弊的想法,临时抱佛脚去了。

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恩爱,和美融洽。用错对象;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会影响视力,严重的还可能诱发青光眼。”C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本语境中的同学是“本想作弊”但未作弊,所以不存在“悔改”,因而不合语境。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2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梁思成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未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下列对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2】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考点】
【答案】

【1】B

【2】A

【解析】

【1】

试题分析:A将概括的范文由建筑而无限扩大。C仅仅的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D原文说“由这‘词汇’和‘文法’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木材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可见其范围是木结构和砖石的所有建筑,D缩小了概念的范围。所以选B。

7、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1】“生些焰火”,“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这些叙述的作用是(   )

A.后来草料场失火,这里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暗示大火可能是由于林冲大意而引起的。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更能吸引人。

B.与下面的内容相照应:林冲从外面回来,发现草厅被大雪压倒,他恐“火炭延烧起来”,并得知“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后来,草料场失火,证明绝非林冲大意所致。

C.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林冲胸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那些“炭柴”正是怒火燃烧的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大火必将烧毁不合理的一切。

D.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他到草料场准备长期地住下去,过比较安定、舒适的生活。

【2】“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里描写的作用是(   )

A.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时的封建社会正如这摇摇欲坠的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

B.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林冲的命运就如同这草厅,他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来象征)压得走投无路。

C.对情节起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能林冲被迫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球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D.有衬托的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矛盾的、不佳的心境。

【考点】
【答案】

【1】B

【2】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些情节主要起到和后文相照应的作用。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考点】
【答案】

【1】C

【2】B

【解析】

【1】

试题分析:A“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D.原文是“大半都由”。

9、

课外小说阅读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头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

【1】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却从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可见狗娃并不想伤害驼爷。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3】 本文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考点】
【答案】

【1】BC

【2】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3】

(1)“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

(2)“蓝天丽日”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3)“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衬托人物复仇的急切心情

(4)“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赤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对全文的理解。A.“仍然不思悔改”不正确;D.狗娃醒悟,不只是因为莫忘爹娘,最主要的还是前面驼爷的不惧怕、正义感,及从自然雁阵中领悟到了人生道理;E.该说法不准确,是对小说主题肤浅化的理解。答对两项3分,答对一项1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10、

加横线字解释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________________

(2)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文新州之懿范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气凌彭泽之樽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慈父见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影相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就:接近  聊:姑且  懿:美好  其:大概  是:正确  凌:超过  见:我  吊:安慰

【解析】

试题分析: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1、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B.除臣洗马   除:革除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第三段中,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3】翻译下列句子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彼且恶乎待哉?

【考点】
【答案】

【1】B

【2】D

【3】

(1)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2)那还要凭借什么呢?

【解析】

【1】

试题分析:B“除”应解释为“授给官职”。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考点】
【答案】

【1】B

【2】D

【3】C

【4】

(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向导”“绝”“薄”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3、

默写

(1)在《鱼我所欲也》中,面对生与义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_。

(2)对于勇气的在战争中的作用,《曹刿论战》中是这样表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立刻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考点】
【答案】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