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仁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_____,等到他表演,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______,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___________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不窥园

B.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D.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春晚是世界电视工业和政治文化中的一个奇迹,数以亿计的观众实在众口难调。当对央视2016年春晚,吕导演自评100分时,很多网友认为他“自作”。

B.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C.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

D.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于1927年,该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摩着嗅觉的每一个细胞。这是陶氏花园这座百年私家园林带给我们的惊喜。

①蜜蜂嗡嗡地忙着采集花蜜,花香混着泥土的芬芳;②人们很难把这些春意盎然的词汇与北方的秋天联系;③尽管秋天的气温已经降至十度以下;④陶氏花园里的花依然在争奇斗艳;⑤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百花齐放;⑥但陶氏花园却做到了

A.①②⑥④③⑤  B.⑤②⑥③④①

C.⑤③④②⑥①  D.①④③②⑥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3】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兰亭之会,王羲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寒食、清明。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两家客店

﹙法﹚都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你要干什么”这句生硬的发问,既表现了老妇人对陌生客人到来的冷漠和不欢迎,也反映了她作为店主人高度的警惕性。

B.“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C.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D.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贪图热闹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极度热爱,而这一点是之前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

E.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2)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4)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①,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②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吏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且邓氏故吏,有恚恨之心。”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③倾乱而不能禁何面且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谪震诸子代邮行书,道路皆为陨涕。(节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注】①谏鼓谤木:用来进谏时敲的鼓和批评朝政所写的木板。②刍荛舆:刍,指草;荛,指柴;舆,大众。③嬖女:受宠的女人,指后宫。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阙:“阙”是古代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B.岱宗: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岳”,五岳之首,有时也指代泰山周围地区。

C.乘舆:舆,本义为车箱,也泛指车;乘舆是帝王乘的车子,也是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指皇帝。

D.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周时始建,汉朝以后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地方。

【2】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B.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C.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D.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震为官刚正,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他任太尉时,外戚耿宝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以皇上的名义施压,但他毅然回绝,以致耿宝非常恨他。

B.杨震为救赵腾,犯颜进谏。河间人赵腾上书朝廷,指陈朝政得失,惹怒皇上,被关进牢狱接受惩处,杨震上疏据理为赵腾辩解,但皇上最终还是杀了赵腾。

C.杨震遭到诬陷,被罢官职。樊丰等趁皇上东巡,私修宅第,杨震派人查处,得罪了樊丰,樊丰便诬告杨震不满当朝,皇上听信谗言,罢了杨震的太尉官职。

D.杨震含恨自尽,死后仍遭报复。在被遣回归本郡途中,杨震饮鸩自尽;杨震死后,樊丰指使他人截住灵车,在路边暴棺,还让杨震的儿子代替邮差传递文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吴兴③。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①陈克: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人。在职期间,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②齑(jī)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③我缘应吴兴:诗人打算隐居吴兴。

【1】上片写“岁华销尽客心惊”,诗人因何而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本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仔细观察漫画《刚出壳的鸡》,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寓意。

1

内容: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3月2日,某县发生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肇事者带着妻子,酒后驾车,导致一对母子当场死亡。此案的处理,历时较长。原来肇事者肇事之后,立即打电话给一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朋友,朋友让他说当时开车的是妻子。后来又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肇事者以疗伤为名被取保候审。其间,肇事者一直未给受害者家属任何抚慰和说法。而交警则经常抚慰受害者家属,并深入调查,最终拿出确凿证据,使肇事者不得不给受害者家属民事赔偿,并承担酒驾、逃选、做伪证等法律责任。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崇仁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_____,等到他表演,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______,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___________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转睛目不斜视目不窥园

B.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D.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目不转睛”是形容注意力集中,第①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看剧本时凝神专注。“目不斜视”是形容态度严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第②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神情严肃庄重,与前文“正襟危坐”语境一致。“目不窥园”是用来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致志地苦学,与第③句中“所学的那个专业”语意契合。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春晚是世界电视工业和政治文化中的一个奇迹,数以亿计的观众实在众口难调。当对央视2016年春晚,吕导演自评100分时,很多网友认为他“自作”。

B.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C.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

D.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于1927年,该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宾语残缺,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C项“不少专家和网友”句子歧义。“不少”可以形容“专家”,也可以形容“专家和网友”。D项“旨在”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摩着嗅觉的每一个细胞。这是陶氏花园这座百年私家园林带给我们的惊喜。

①蜜蜂嗡嗡地忙着采集花蜜,花香混着泥土的芬芳;②人们很难把这些春意盎然的词汇与北方的秋天联系;③尽管秋天的气温已经降至十度以下;④陶氏花园里的花依然在争奇斗艳;⑤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百花齐放;⑥但陶氏花园却做到了

A.①②⑥④③⑤  B.⑤②⑥③④①

C.⑤③④②⑥①  D.①④③②⑥⑤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①句应接在句末,使“花香”与“嗅觉”呼应;根据排除法;⑤放在句首;⑤与“春意盎然”呼应,②应接在⑤后;⑥与②是转折关系,⑥排在②后;③与④是让步关系,③排在④前。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3】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兰亭之会,王羲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寒食、清明。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考点】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中“这”的指代意义与原文不符。原文中的“这”指代的是前文“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考点】
【答案】

(1)AC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其中3点即可)

(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答出其中3点即可)

(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解析】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两家客店

﹙法﹚都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你要干什么”这句生硬的发问,既表现了老妇人对陌生客人到来的冷漠和不欢迎,也反映了她作为店主人高度的警惕性。

B.“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C.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D.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贪图热闹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极度热爱,而这一点是之前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

E.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2)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4)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2)答:对比的手法。两家客店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丈夫的逃避、贪图快乐和妻子的忍受痛苦形成对比;“我”想拥有清静和众人的贪图热闹形成对比。(简要分析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答:老妇人是一个经历了多重打击的、让人同情的弱者形象。失去了两个女儿给予她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致命的一击;沉浸在丧失爱女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她无心经营,客店也衰落冷清;相依为命的丈夫也追欢逐笑,抛弃了她,使他陷入走投元路的悲苦境地,令人同情。(简要分析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答: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约瑟与自己的妻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约瑟的追欢逐笑、轻浮放荡,和众多光顾对面客店的顾客一样,只是人物群像中的一部分。没有突出描写的必要;约瑟处于暗线中,使作者节约出更多的笔墨,对老妇人和客店的环境加以更充分的表现;约瑟在暗线中有限的笔墨,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具体分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这句发问的话表明老妇人对我的到来觉得很突然,不相信我是光顾的客人。D项丈夫痴迷于对面小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脆弱、轻浮而不负责任的男人,表现了他逃避苦难、抛妻弃子。E项错在“同时也与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热情周到不够有一定关系”,这只是眼前的现状,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并不清楚,所以因果关系错误。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①,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②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吏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且邓氏故吏,有恚恨之心。”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③倾乱而不能禁何面且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谪震诸子代邮行书,道路皆为陨涕。(节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注】①谏鼓谤木:用来进谏时敲的鼓和批评朝政所写的木板。②刍荛舆:刍,指草;荛,指柴;舆,大众。③嬖女:受宠的女人,指后宫。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阙:“阙”是古代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B.岱宗: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岳”,五岳之首,有时也指代泰山周围地区。

C.乘舆:舆,本义为车箱,也泛指车;乘舆是帝王乘的车子,也是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指皇帝。

D.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周时始建,汉朝以后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地方。

【2】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B.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C.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D.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震为官刚正,敢于抵制不正之风。他任太尉时,外戚耿宝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以皇上的名义施压,但他毅然回绝,以致耿宝非常恨他。

B.杨震为救赵腾,犯颜进谏。河间人赵腾上书朝廷,指陈朝政得失,惹怒皇上,被关进牢狱接受惩处,杨震上疏据理为赵腾辩解,但皇上最终还是杀了赵腾。

C.杨震遭到诬陷,被罢官职。樊丰等趁皇上东巡,私修宅第,杨震派人查处,得罪了樊丰,樊丰便诬告杨震不满当朝,皇上听信谗言,罢了杨震的太尉官职。

D.杨震含恨自尽,死后仍遭报复。在被遣回归本郡途中,杨震饮鸩自尽;杨震死后,樊丰指使他人截住灵车,在路边暴棺,还让杨震的儿子代替邮差传递文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考点】
【答案】

【1】B

【2】A

【3】C

【4】(1)译:司空刘授听说这件事,立即征召了这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在十天之内都被提拔。因这件事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得分点:辟,拔擢,由是,被动句式)

(2)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军。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秦国)而没有坚持到底呀。(得分点:再,却,被动句式)

【解析】

【1】

试题分析:岱宗,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岳”,五岳之首。不能指“泰山周围地区”。故选B项。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描写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考点】
【答案】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的理解能力。因此学生既要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又要准确表达。本题涉及的“轻飏、红绡”属于繁难字,“萧鼓”属于易错字。这些都要在记忆中引起重视。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吴兴③。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①陈克: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人。在职期间,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②齑(jī)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③我缘应吴兴:诗人打算隐居吴兴。

【1】上片写“岁华销尽客心惊”,诗人因何而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本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考点】
【答案】

【1】原因:①外族入侵,战争连连。②年华逝去,白发如雪。

感情:①表达了壮志难酬之悲及无奈之情。②对入侵者的痛恨及对统治者不思复国的不满之情。

【2】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写(别后故人)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下,独自一人,描写了一幅别后的孤寂图。②手法上: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③结构上:以景来总束全诗,韵味深长,耐人寻味。

【解析】

【1】

试题分析:“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客心惊”的原因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仔细观察漫画《刚出壳的鸡》,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寓意。

1

内容: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内容:(示例)①漫画《刚出壳的鸡》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

寓意:②画面讽刺了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忘记出身)的人或现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说明漫画内容,那就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可以是上下或是左右。说明要全面,不需要进行评价。这幅漫画题目是《刚出壳的鸡》,漫画主体就是一只刚从蛋壳中飞出的小鸡和破裂的蛋壳。并有一句话,“破玩艺儿!”显然这只小鸡刚刚离开孕育了自己的蛋壳,就对这个蛋壳嗤之以鼻。由此联想社会现象,对应的应该是那些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人。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3月2日,某县发生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肇事者带着妻子,酒后驾车,导致一对母子当场死亡。此案的处理,历时较长。原来肇事者肇事之后,立即打电话给一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朋友,朋友让他说当时开车的是妻子。后来又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肇事者以疗伤为名被取保候审。其间,肇事者一直未给受害者家属任何抚慰和说法。而交警则经常抚慰受害者家属,并深入调查,最终拿出确凿证据,使肇事者不得不给受害者家属民事赔偿,并承担酒驾、逃选、做伪证等法律责任。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公正的天平

天平自古在人们心中便象征着公平公正,原先的“法”字中也有天平的形状。现在天平就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法律。

法律是一种约束,是具有强制性的,是本国治理国家的一种法制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在我国,完善的法制社会已逐渐形成。法律也正像天平一样时时刻刻发挥着公平公正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的公平公正正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当“非典”病毒肆虐的时候,正是全国人民人心惶惶,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正是全国温度计、口罩等医用品急需的时候,一些不法商贩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哄抬物价,使物价足足涨了2——3倍,并且假货层出不穷(比如:板蓝根冲剂等)。国家一再发出:关键时期——任何厂家、商家不能哄抬物价,制造和销售不合格的商品。可是,不法分子仍然昧着良心继续做一些违法之事。而我们可敬的白衣天使正在阎王殿门口徘徊,随时都有蹋进鬼门关的危险。可是他们却为了全国人民的健康,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而努力忘我的工作着,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商人赚黑心钱相比,是何等的高贵。在这反差极大的情况下,天平倾斜了,为了维护天平的平衡,法律的尊严,我国的执法部门迅速紧急行动起来,及时严惩了一些不法商贩。

法律不仅仅约束着普通的百姓,同时也约束着极具权威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根本,就在于它最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最高权力的机关,也是衡量一个真正共产党员标准的一个权威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最能全面的完善法律,也是执行法律的最高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法律最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和落实。

原河北省财政厅厅长李真,虽然以前曾为河北人民的父母官,但是他不为人民谋事,贪污腐败,中保私囊,丧失了作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标准。面对这样的贪官污吏,靠谁来约束和管制这曾经红极一时的河北省父母官——只有靠国家的法律!对李真的严厉惩处,是中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鲜明的见证。在如,北京原市委书记陈希同也曾是一手遮天的“大”人物,为什么回堕落为阶下囚呢?同样靠的是国家的法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没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是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讲稳定必须讲公平公正,法律是衡量公平公正的标准,法律就是天平,要稳定求发展靠的就是法律,法律就是公正,法律就是规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大于权!

在如,安徽的劣质奶粉,使多少婴儿失去了生命,又使多少婴儿变成了“大头娃”,又使多少婴儿变成了瘫痪,等等一切的不良后果都是一些不法分子法制观念淡薄,法制观念不强,把人民利益和生命抛在了脑后,这些被人深恶痛绝的不法分子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没有法律的约束,人世间就没有正义可言,社会上就再不会有公道,对他们的严惩全国人们拍手称快,同时体现在全国人民对法律的依赖和法律的尊严。

现在,我们正是学习阶段,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学法,懂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合格人才,使天平不再倾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分析立意时,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立意。①从肇事者朋友的角度立意: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帮忙要理性;②从肇事者角度立意: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侥幸心理要不得;③从法律的角度立意:公平公正,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法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