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是个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中国的石头文化____________。追溯到八千年前,先民已经在玩玉石了。人们对玉石的____________催生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进而____________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石文化。中国人爱石,将石当作朋友,____________当作自我生命的象征,以石来抚慰心灵,通过石头来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A.源远流长 一往情深 演绎 并且

B.博大精深 情有独钟 演绎 甚至

C.博大精深 一往情深 演化 并且

D.源远流长 情有独钟 演化 甚至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

B.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

C.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

D.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多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罢鼓铸② , 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 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1)下列对文中字体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22)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②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2)《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一诗中突出蜀道艰难,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两张图所反映的情况各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40个字。

1

2

图1: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图2:城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是个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中国的石头文化____________。追溯到八千年前,先民已经在玩玉石了。人们对玉石的____________催生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进而____________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石文化。中国人爱石,将石当作朋友,____________当作自我生命的象征,以石来抚慰心灵,通过石头来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A.源远流长 一往情深 演绎 并且

B.博大精深 情有独钟 演绎 甚至

C.博大精深 一往情深 演化 并且

D.源远流长 情有独钟 演化 甚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源远流长”是比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语段第一空的前后文强调的是中国的石头文化历史的悠久,选“源远流长”合适。“情有独钟”的意思是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一往情深”是指对人或对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十分向往留恋;语段第二空强调的是喜爱的程度,选用“情有独钟”恰当。“演化”是指发展变化,“演绎”是指展现,发挥;“甚至”比“并且”递进意味更强,故第四空选“甚至”。综合判断D项恰当。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

B.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

C.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

D.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不合逻辑,“蝉联”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与“首次”矛盾。B项句式杂糅与成分残缺,可删去“为”字,同时在句末加“相关技术”。D项语序不当,可将“虽然”移至“董明珠”前。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多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

【考点】
【答案】

(1)C

(2)

一方面,作为梅家唯一的戏曲传承人,梅葆玖没有辜负父亲梅兰芳的殷切希望,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另一方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京剧的繁荣和发展以及戏曲人才的培养,梅葆玖尽心尽力,成绩可圈可点。

(3)

①先天条件优越;②从小刻苦学戏;③深受父亲影响;④颇有儒雅气质;⑤致力传承创新。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不是为了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而是体现了梅葆玖良好的教养。同时给观众签名不是在“演出时”,而是“演出后”。(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抓住梅葆玖话中的要点进行理解,“给父亲,给梅派有了交代”是指梅葆玖很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没有辜负父亲梅兰芳的殷切希望;“培养了多个弟子”“给了京剧一个交代”是指梅葆玖对京剧的繁荣和发展,培养戏曲人才所作出的贡献。考生依此要点答题即可。(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梅葆玖10岁时试演《三娘教子》嗓子、扮相都可以”体现了他先天条件优越;“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体现了他的刻苦;“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体现了梅兰芳对他的影响;“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的评价表现了他的儒雅;对京剧的传承创新也是文章对梅葆玖介绍的一个重点。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B,C

(2)

①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②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③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④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

(3)

①伏笔设置巧妙自然。 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③结尾留白耐人寻味。“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的分析错误。“不要手抓的米”是尊严的体现,“在墙壁上写满诗文”是暗示了“铁拐李”的特殊经历。C项“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的理解曲解文意,“人性扭曲”过于夸大,而且漂亮女子出现与时代背景并没有多大的关联。(2)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就应该抓住对人物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以及侧面描写。铁拐李以乞讨为生,不剪胡子表现了他不修边幅;在墙壁上题写诗文,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体现了他的学识渊博;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体现了他对孩子有爱心;用泥巴做口哨表现了他的才艺和生活情趣。(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小说在构思上的特色要从情节和技巧的角度思考,本篇小说对“铁拐李”前后的叙述有铺垫伏笔的巧妙设置,这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结尾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小说更有可读性。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考点】
【答案】

(1)A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是“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但不能由此就正面推断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就有正确的思维”。(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作者引用京剧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目的是论证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即通过艺术处理,抓住特征,突出本质。(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的表述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罢鼓铸② , 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 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1)下列对文中字体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22)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②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考点】
【答案】

(1)C

(2)B

(3)D

(4)

①(钱士升)请求停止冶炼,严格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②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 行卜式的(做法)。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可理解为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钱士升上疏所提出的反对。“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一句是双重否定句,不能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项。(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的表述错误,“署”是“暂时代理”的意思,“参”是“加入”的意思,与官职授予和升迁无关。(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理解张冠李戴,原文是“士升惶惧,引罪乞休”,意思是皇帝批评钱士升沽名钓誉,汲汲于功名利禄,因此,钱士升很恐惧,“引罪乞休”。(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得分点。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①句:“严”的词类活用,解释为“严格执行”或“严格推行”,“第”解释为“只”,“从”解释为“采纳”。②句中“朘削”解释为“剥削”,“括”解释为“搜括”,“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的判断句。之后在此基础上翻译整句,努力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附参考译文】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名,授官修撰。天启初年,以抚养母亲为由请求回家。很久以后,晋升为左中允,不去赴任。高邑赵南星、同乡魏大中受宦官之祸,以及江西同年进士万燝因追赃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为之营救保护,破散家产帮助他们,以此被东林党人所推许。

崇祯元年,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第二年,以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试官钱龙锡被逮捕,钱士升送他到河边,就称病而回。四年,起用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行使尚书職权。祭祀凤阳皇陵后,上疏陈述户口流亡的情况非常详细。六年九月,召授钱士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入朝。钱士升请求停止冶炼,严厉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听从他。

皇帝办事过于急切。温体仁以刻薄辅佐皇上,上下纷嚷不安。钱士升因此撰写《四箴》进献,大意是宽厚以管理众人,简节以临臣下,虚怀内心,公平行政,他的话深深切中当时的弊病。皇帝虽然以优厚的诏命回复,心意却特别不高兴。

没有多久,武生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的方法。钱士升厌恶他,拟旨下交刑部审问,皇帝不许,同官温体仁就改为从轻拟罪。钱士升说:“这是扰乱根本,应以甘愿离职相争。”就上疏说:“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于圣明之世吗?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是人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奏疏上达朝廷,而李琎已被下到司法官,等候审问。皇帝回报说:“即使想谋求功名,前面的奏疏已足以达到,心情不用很急切。”前面的奏疏说的是《四箴》。钱士升惶恐害怕,引罪乞求退休。皇帝就准许了他。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2)《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一诗中突出蜀道艰难,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考点】
【答案】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语文名句默写中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景提示写出语句。要注意(2)(3)句中的“惘、鹤、猿、猱、攀”等易错字。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两张图所反映的情况各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40个字。

1

2

图1: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图2:城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考点】
【答案】

图1:①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②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③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

图2:①在“政史地”“地理化”组合的选择上,城市学生与县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②在“理化生”“地化生”“政化生”组合的选择上差异并不明显。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要能够读懂群体差异图的结构比例,然后依据比例进行概括。考生要能够分析出图1男生女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地理和生物两科上的比例分配比较;图2的重点是城市学生与县乡学生在“政史地”“地理化”组合的选择上的不同。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钱理群的课因为与高考无关,听课的最终寥寥无几;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那么进行比较分析,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而可喜的是,功利的教育模式、实用至上的处世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由此可立意: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让教育变得更纯粹;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