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项句子顺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数据在让阿里巴巴狂欢的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

②在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节里,阿里巴巴的交易额再创新高——912亿元,同比增长近60%。

③“双十一”不过是一场理性不足,冲动有余的狂欢大会。

④因为在电商炒作的这个节日里推出的产品有的是抬高价格后再打折的“伪降价”, 有的是质量打了折扣的假冒伪劣。

⑤朋友圈、微博里对此有各种反应,有人说买完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后恨不得剁手,但也有不少人说根本就没有参与。

⑥每年的“双十一”都会产生让人惊讶的销售额。

A.②⑥①⑤③④

B.③⑥⑤④②①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④②①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顺山的十月色彩丰富,景色迷人,毫不夸张地说,是任何一个春天的花园都无法比拟的。

B.屠呦呦的发现,使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C.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却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

D.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____________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____。即使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③唐朝令狐绹当权时,不仅有“令狐”族人经常来拜会,甚至有姓“狐”的假冒者来“认亲”,所以陈善讽刺说,“____________ , 自古然矣。”

④调查显示,在中国文化里,话不可说得太满,但事情必须做好,正所谓____________ , 做事情就是要做最大的努力。

A.泥沙俱下 莫衷一是 趋炎附势 讷言敏行

B.良莠不齐 各执一词 阿谀奉迎 谨言慎行

C.鱼龙混杂 莫衷一是 拍马溜须 讷言敏行

D.泥沙俱下 各抒己见 阿谀奉迎 谨言慎行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1979年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授古诗词。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嘉莹出名很早,大学时她的老师顾随对其诗词习作有 “青年有清才若此” 的惊叹,到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的称赏。

B.叶嘉莹因为自感“老之已至”,所以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2)从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和古诗词教学实践来看,阅读中国古典诗词、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叶嘉莹是诗词研究者、鉴赏者,但本文却不写其诗词造诣。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叶嘉莹认为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暮 雪

韩少华

下雪了。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得,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K-,K-,K-,K-,K-。”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谬论’?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那……那她这是……”“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两次“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C.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D.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E.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

(3)“小伙子”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对于刻画“姑娘”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 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 “无”。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其侪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

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三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B.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C.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D.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靖难,指平定叛乱。这里是指靖难之役,是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战争。

B.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东汉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所写的西、东二都即长安和洛阳。此处的两都也是此意。

C.出阁意为皇子皇孙出就藩封。古代“太子出阁,则为之广置讲读之官,使之前有师,后有傅,左有弼,右有辅。”

D.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和稽首不同,稽首也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广孝虽为僧人,却精通文学,知识渊博。他因精通儒书通过了礼部组织的考试,还和解缙等一起纂修了《永乐大典》,并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B.姚广孝深谋善辩,力促燕王起兵。朱棣“靖难”起兵前,他向朱棣进献相士袁珙和卜者金忠,并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促使燕王朱棣下定决心;在燕王起兵后又以“祥兆”巧解瓦檐堕地之事,更加坚定了朱棣的信心。

C.姚广孝功劳显著,深受皇上器重。因为功劳大,皇上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职位,给他复姓赐名,并追赠其祖父同样的官职;皇上因故外出时,总是把他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D.姚广孝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却又不愿常居官场。他虽然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官职,却不肯接受皇上赐予的官宅和宫女,而是长居寺中,身着僧衣,即使年老生病,仍住在庆寿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

②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 , ______”。

②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 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______ ,____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③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题。

眼儿媚

阮阅(北宋)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

石孝友(南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为其拟写正、副标题(正标题不超过10字,副标题不超过15字)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全球媒体的聚焦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从左右两侧,同时步入大厅。在绿色棕榈树的映衬下,黄色背景墙分外鲜明。习近平的红色领带、马英九的蓝色领带,让这次同属炎黄子孙的会面显得更加喜庆而庄重。习近平微笑着,向马英九伸出手。经过了66年两岸民众的共同期盼之后,两岸领导人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一起。在长达80秒的握手后,习近平举起左手、马英九举起右手,向现场媒体挥手致意。在一片欢呼声中,两人肩并肩,缓步走出大厅,正式开启了首次跨越了一个甲子、标志着两岸关系翻开新一页的历史性会面。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听了教授的启发,大家心中似乎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项句子顺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数据在让阿里巴巴狂欢的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

②在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节里,阿里巴巴的交易额再创新高——912亿元,同比增长近60%。

③“双十一”不过是一场理性不足,冲动有余的狂欢大会。

④因为在电商炒作的这个节日里推出的产品有的是抬高价格后再打折的“伪降价”, 有的是质量打了折扣的假冒伪劣。

⑤朋友圈、微博里对此有各种反应,有人说买完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后恨不得剁手,但也有不少人说根本就没有参与。

⑥每年的“双十一”都会产生让人惊讶的销售额。

A.②⑥①⑤③④

B.③⑥⑤④②①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④②①

【考点】
【答案】

C

【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王顺山的十月色彩丰富,景色迷人,毫不夸张地说,是任何一个春天的花园都无法比拟的。

B.屠呦呦的发现,使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C.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却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

D.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考点】
【答案】

B

【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____________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____。即使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③唐朝令狐绹当权时,不仅有“令狐”族人经常来拜会,甚至有姓“狐”的假冒者来“认亲”,所以陈善讽刺说,“____________ , 自古然矣。”

④调查显示,在中国文化里,话不可说得太满,但事情必须做好,正所谓____________ , 做事情就是要做最大的努力。

A.泥沙俱下 莫衷一是 趋炎附势 讷言敏行

B.良莠不齐 各执一词 阿谀奉迎 谨言慎行

C.鱼龙混杂 莫衷一是 拍马溜须 讷言敏行

D.泥沙俱下 各抒己见 阿谀奉迎 谨言慎行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1979年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授古诗词。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嘉莹出名很早,大学时她的老师顾随对其诗词习作有 “青年有清才若此” 的惊叹,到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的称赏。

B.叶嘉莹因为自感“老之已至”,所以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2)从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和古诗词教学实践来看,阅读中国古典诗词、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叶嘉莹是诗词研究者、鉴赏者,但本文却不写其诗词造诣。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叶嘉莹认为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
【答案】

(1)C,D

(2)

①阅读中国古典诗词会让人有对自然、人生都有关怀的爱心;②诗词给人以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③领会传统文化中的弱德,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养成待己严待人宽的心性。​

(3)

①内容选材上,偏重叶嘉莹传承诗歌,主要写叶嘉莹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②主旨上,写儿童诗歌教育与写她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二者交融,突出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③语言表达上,文中有大量引用,表现传主的性格、思想,增强了传记真实性、可信度。

(4)

①对儿童进行古诗词教学,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应该将精华之作选入教材。②倡导以吟诵为主,但绝不能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③老师给孩子讲诗歌,也要让孩子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以讲解来引领孩子理解诗中的“道”,这样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答“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可酌情给分);④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并不适合用于儿童教育。

【解析】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暮 雪

韩少华

下雪了。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得,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K-,K-,K-,K-,K-。”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谬论’?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那……那她这是……”“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两次“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C.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D.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E.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

(3)“小伙子”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对于刻画“姑娘”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考点】
【答案】

(1)D,E

(2)

①小伙子的拨号音是六声,而姑娘的拨号音只有五声,与结尾老者的解释呼应。②老者对姑娘的到来满心期待,姑娘打电话时他又不动声色,姑娘离开后他一声长叹,表明老者习以为常了。③姑娘离开交费时,“略低着头”“匆匆”付钱,走入严寒,红头巾却“披在肩头”,没了之前的优雅从容,或是心虚的表现。④姑娘打电话的内容透露出她家境极为优越,而在下雪的傍晚那么冷还出来打公用电话聊天,其言行的矛盾可见其所言未必属实。

(3)

①“小伙子”形象特点:浅薄,世俗。小伙子打电话要舞票时的语言,看到姑娘的容貌和听到姑娘谈到虚构的家境时的神态和动作变化表现了他的浅薄和世俗。②“小伙子”的作用是侧面烘托“姑娘”形象。小说通过小伙子“眼睛渐渐睁大了”、“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等一系列反应,侧面烘托出姑娘的外貌和内在的吸引力。(或答:小伙子对姑娘起到了陪衬的作用。小伙子与姑娘貌似追求不同,但实质上都是浅薄之人,只是一个直露,一个伪装,构成陪衬关系。)

(4)

观点一:姑娘是个有理想、有内涵的人,是作者赞美的对象。①姑娘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对美的深刻感悟。从她对瑞士饭店塞沃伊气质的评价,她对颜色的审美见解,对别林斯基的理解,对莎士比亚的感悟,可以看出她有不俗的内涵与修养。②姑娘对梦想的追求是执着坚定的。自己考试失败,姑娘坦然面对,“成败无所谓”,“来年么,还要考,还要!”“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这些语言表现了姑娘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观点二:姑娘是个虚荣浅薄的人,是作者批判的对象。①姑娘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喜欢炫耀卖弄。她例举北京有名饭店任由朋友挑,她炫耀妈妈人在国外和神通广大。②姑娘的审美和鉴赏标准存在问题。姑娘推崇的皆为洋事物,如对于“塞沃伊”调侃式推崇;对于流行色,信奉巴黎预测;对于独白作品的选择,喜欢莎剧,认为蔡文姬“太陈旧了”。她的审美和鉴赏标准明显透着崇洋意味。③姑娘不是生活的强者而是弱者。老者说她“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只有生活的弱者,才会以这种方式掩耳盗铃、孤芳自赏、自“愚”自乐。

【解析】

(1)A项应是6处点扣,还有姑娘进出电话亭的两次“寒气”滑进来的描写和小伙子映着雪光看姑娘侧影的描写;B项“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错,应是对每周六必来的姑娘的期待;C项正面描写方法中还有更重要的方法——语言描写,通过大量“独白”式的语言来刻画姑娘的内心世界。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应是6处点扣,还有姑娘进出电话亭的两次“寒气”滑进来的描写和小伙子映着雪光看姑娘侧影的描写;B项“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错,应是对每周六必来的姑娘的期待;C项正面描写方法中还有更重要的方法——语言描写,通过大量“独白”式的语言来刻画姑娘的内心世界。。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方式的题目,找到文中的伏笔即可。注意照应。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对文章的结尾的“欧亨利”笔法的赏析,首先知道特德特征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就要找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什么,“却在情理之中”的是什么。然后依据文章的内容意义列出即可。

(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此题通过小伙子打电话要舞票时的语言,看到姑娘的容貌和听到姑娘谈到虚构的家境时的神态和动作变化表现了他的浅薄和世俗。然后分析作用,主要是侧面烘托“姑娘“的形象特征。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 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 “无”。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考点】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强加因果。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强加因果。

(2)“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混淆逻辑范围。

(3)“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可以看出,从“有”外去寻找“无”的诗意之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其侪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

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三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B.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C.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D.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靖难,指平定叛乱。这里是指靖难之役,是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战争。

B.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东汉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所写的西、东二都即长安和洛阳。此处的两都也是此意。

C.出阁意为皇子皇孙出就藩封。古代“太子出阁,则为之广置讲读之官,使之前有师,后有傅,左有弼,右有辅。”

D.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和稽首不同,稽首也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广孝虽为僧人,却精通文学,知识渊博。他因精通儒书通过了礼部组织的考试,还和解缙等一起纂修了《永乐大典》,并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B.姚广孝深谋善辩,力促燕王起兵。朱棣“靖难”起兵前,他向朱棣进献相士袁珙和卜者金忠,并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促使燕王朱棣下定决心;在燕王起兵后又以“祥兆”巧解瓦檐堕地之事,更加坚定了朱棣的信心。

C.姚广孝功劳显著,深受皇上器重。因为功劳大,皇上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职位,给他复姓赐名,并追赠其祖父同样的官职;皇上因故外出时,总是把他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D.姚广孝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却又不愿常居官场。他虽然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官职,却不肯接受皇上赐予的官宅和宫女,而是长居寺中,身着僧衣,即使年老生病,仍住在庆寿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

②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考点】
【答案】

(1)D

(2)B

(3)B

(4)

①(他)出入燕王府中,行踪十分隐密,经常与燕王避人而语。太祖去世后,惠帝即位,依次削除诸王。②当初,皇上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

【解析】

(1)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 , ______”。

②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 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______ ,____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③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考点】
【答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道之不传也久;欲人之无惑也难;杜鹃啼血猿哀;杨花落尽子规啼

【解析】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题。

眼儿媚

阮阅(北宋)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

石孝友(南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

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 如春山之色的特点,借此抒发相 思之情。石词“淡淡”“潇潇”烘托了沉闷、迷濛、凄清气氛,以景衬情,“暮暮”“朝朝”则直接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

(2)

既 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疏肝却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在诗文中常 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几叶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 念,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境,一句一景,意象叠加,不是简单额罗列,而是添愁加恨,无不与相思相关。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含蓄 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这是一道分析叠音词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主要是情感的表达,形式主要是音韵的和谐和诗歌的节奏。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叠音词主要有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形式上使音韵和谐,使诗歌具有节奏感;内容上主要是强调诗歌的情感或突出意象的特征。主要有拟声和摹形两类。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为其拟写正、副标题(正标题不超过10字,副标题不超过15字)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全球媒体的聚焦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从左右两侧,同时步入大厅。在绿色棕榈树的映衬下,黄色背景墙分外鲜明。习近平的红色领带、马英九的蓝色领带,让这次同属炎黄子孙的会面显得更加喜庆而庄重。习近平微笑着,向马英九伸出手。经过了66年两岸民众的共同期盼之后,两岸领导人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一起。在长达80秒的握手后,习近平举起左手、马英九举起右手,向现场媒体挥手致意。在一片欢呼声中,两人肩并肩,缓步走出大厅,正式开启了首次跨越了一个甲子、标志着两岸关系翻开新一页的历史性会面。

【考点】
【答案】

正:跨越甲子的会面 副:习近平、马英九历史性握手

【解析】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一行标题和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一般说来标题较一句话新闻更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主语必须存在且要准确。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事件、行为)。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听了教授的启发,大家心中似乎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点】
【答案】

(参考例文)拒绝诱惑

诱惑,似一坛浓烈的酒,在给你痛快淋漓的快感之后,会绝然使你陷入无尽的崩溃之中;诱惑,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知不觉中用长刀刺遍你的全身,微笑是她的武器。

有些人,不懂得拒绝诱惑。

李白,不懂得拒绝诱惑。封建王朝,官权可谓一大诱惑,它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他奋不顾身,李白也不例外。因为在诗歌上的造诣,李白早已小有名气。但他不满足,他的理想是进朝廷,做高官。豪华富贵的诱惑,,谁会不为之动心?终于,李白有了机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结果如何呢?终因他的放浪不羁惨遭放还。不懂得拒绝诱惑,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只能游走世间,终日与诗酒为伴。

现实中的诱惑又怎会少呢?大街上随处可见“五折优惠”、“购物抽奖”的招牌,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人都会为之心动,而最终的结果是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不懂得拒绝诱惑,伤人伤己真的很深。

而有些人,就懂得拒绝诱惑。

詹天佑,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设计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当初詹天佑留学海外时因成绩优秀而被国外大公司承诺重金聘用,可以为他提供一切先进的技术条件。但詹天佑拒绝了,不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而是他心中装着祖国。虽然近代中国各方面都很落后,但他毅然回国,担起了科学兴国的重任。他拒绝诱惑,虽然失去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赢得了祖国人民的赞誉。拒绝诱惑,让他的人生有了崭新的轨迹,有了更深的意义。

徐本禹,也是懂得拒绝诱惑之人。

考上研究生的他,本可以静心读书,两年后在城市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毅然背上背包,走进偏僻的小山村,做起一名志愿者——乡村支教老师。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拒绝了城市的诱惑,进出在一间简陋不堪的教室里为孩子们讲课、批改作业,艰苦的的生活没有遏制住他前行的脚步。

他拒绝了诱惑,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他,感动了中国。

拒绝诱惑,不要让这坛醇香的烈酒麻醉了自己,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放任自己,因为痛快之后是痛苦的深渊。

拒绝诱惑,不要在蒙娜丽莎朦胧的微笑中迷失了自我,因为在她迷人的微笑的后面,她已把长长的利刀刺向你。

拒绝诱惑,我们不会受伤;

拒绝诱惑,我们会有更加美丽的人生!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