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赵阿娜

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

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

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

(节选自201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1932年—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②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

③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

B.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表明他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

C.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侯仁之应邀到美、加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积极努力,推动了我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

E.本文攫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和奉献精神。

【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火烧云

粱爽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整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她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人生第一次,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他们说,她很高傲,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从来不在外面玩儿。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逛。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等夏梦的出现。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我只干一件事一一练字。“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每天晚上,我会沿着201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持着不远不近大概20米的距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我更希望她永远都是平安的、宁静的、快乐的。

高考前的一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每天跟夏梦一路回家的女孩儿没有出现。我明显感觉到,有几次她放慢了速度。她只要放慢速度,我便放慢速度。我知道,她一直都知道我在她身后,否则她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笑声。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可是我的理智提醒我不能,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允许自己打扰她。

终于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我在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到了夏梦。她穿着一件碎花蓝连衣裙,蓬松的短发已变成高高的马尾,如同清水荚蓉一般清纯美丽。

“你喜欢我?”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愣,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没等我回答,她便挽起我的手。我们手牵着手走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马路,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后来,送夏梦回家的时候,路过一个铁路桥,我们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

“我知道那首诗是你寄给我的,没想到你的字和我的那么像。”我的脸一下予变成了火烧云。“你为我做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我们两个是不会有未来的,我父母一定不会接受你。

我想说点安慰她的话,喉咙里却像哽住了什么东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紧紧握了握她的手。她一下子趴在我的肩头嘤嘤地哭了起来,但哭声很快就被火车的汽笛声给淹没了。

夏梦考上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铁路桥旁边的水泥台上发呆,听着火车的汽笛声,想着夏梦那张梨花带雨的脸。

多年以后,我意外地收到一本不知从哪儿寄来的诗刊,里面有一首署名夏梦的诗。那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抄下来想读给于小毛听。于小毛被我吓跑了,其实我也不懂诗。只记得她在诗里说,她喜欢火烧云……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的情感历程,真实细腻,可亲可感。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B.本文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只是和风细雨,慢慢叙述一件生活中很平常的的事件,于琐碎中窥视人生。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与夏梦的相会相爱相别,这一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极富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否定了他们的不成熟的感情。

E.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说明我的纯真善良。

【2】小说为什么以《火烧云》为题目,请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和好处。

【3】我和夏梦的感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母忧即“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升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逶迤的蜀道,有极其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7、

下面是沈阳故宫的一幅简易示意图,请简要概括其布局结构特点。不需要出现建筑的具体名称。

1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__①__,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__②__,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__③_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问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前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这一点儿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七、其他(共2题,共10分)

10、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______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______,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______在人们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______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

A.卑劣   契机   沉积   竟自

B.卑劣   突破   沉淀   径自

C.卑鄙   突破   沉积   竟自

D.卑鄙   契机   沉淀   径自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D.王毅表示高度重视中澳关系,感谢澳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愿同澳方建立各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赵阿娜

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

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

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

(节选自201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1932年—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②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

③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

B.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表明他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

C.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侯仁之应邀到美、加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积极努力,推动了我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

E.本文攫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和奉献精神。

【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DE(选D3分,选E2分,选A1分。)

【2】①侯仁之在学贯中西的洪业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②对北京玉泉山西侧水势的观察,成为他研究北京水源的第一手资料。③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受到罗士培、达比的影响;回到燕京大学时完成思想飞跃,打破传统的桎梏。④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建立历史地理学科。(5分,答对三点即可)

【3】侯仁之能被人们熟悉,就是因为他在中国“申遗”方面的努力和贡献。①国内很少人知道《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时,侯仁之第一次了解这个公约;②外国人对中国寻常城砖感兴趣,引起他沉思;③侯仁之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中国尽早参加《公约》提案呼吁,并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使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④1987年起,中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侯仁之应记首功。(6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当时对水槽的作用只是推想。B项,侯仁之学术思想上的飞跃应该是在留学之时,而不是回到燕京大学之后。C项,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是罗士培。

2、

现代文阅读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l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增加。

B.“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一收入之谜”。

C.“幸福悖论”产生的条件是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许多人当做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B.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当今社会变富了,可人们却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C.研究表明,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考点】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C曲解文意。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火烧云

粱爽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整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她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人生第一次,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他们说,她很高傲,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从来不在外面玩儿。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逛。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等夏梦的出现。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我只干一件事一一练字。“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每天晚上,我会沿着201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持着不远不近大概20米的距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我更希望她永远都是平安的、宁静的、快乐的。

高考前的一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每天跟夏梦一路回家的女孩儿没有出现。我明显感觉到,有几次她放慢了速度。她只要放慢速度,我便放慢速度。我知道,她一直都知道我在她身后,否则她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笑声。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可是我的理智提醒我不能,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允许自己打扰她。

终于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我在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到了夏梦。她穿着一件碎花蓝连衣裙,蓬松的短发已变成高高的马尾,如同清水荚蓉一般清纯美丽。

“你喜欢我?”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愣,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没等我回答,她便挽起我的手。我们手牵着手走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马路,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后来,送夏梦回家的时候,路过一个铁路桥,我们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

“我知道那首诗是你寄给我的,没想到你的字和我的那么像。”我的脸一下予变成了火烧云。“你为我做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我们两个是不会有未来的,我父母一定不会接受你。

我想说点安慰她的话,喉咙里却像哽住了什么东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紧紧握了握她的手。她一下子趴在我的肩头嘤嘤地哭了起来,但哭声很快就被火车的汽笛声给淹没了。

夏梦考上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铁路桥旁边的水泥台上发呆,听着火车的汽笛声,想着夏梦那张梨花带雨的脸。

多年以后,我意外地收到一本不知从哪儿寄来的诗刊,里面有一首署名夏梦的诗。那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抄下来想读给于小毛听。于小毛被我吓跑了,其实我也不懂诗。只记得她在诗里说,她喜欢火烧云……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的情感历程,真实细腻,可亲可感。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B.本文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只是和风细雨,慢慢叙述一件生活中很平常的的事件,于琐碎中窥视人生。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与夏梦的相会相爱相别,这一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极富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否定了他们的不成熟的感情。

E.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说明我的纯真善良。

【2】小说为什么以《火烧云》为题目,请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和好处。

【3】我和夏梦的感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
【答案】

【1】BE

【2】火烧云是美好事物、美好爱情的象征。火烧云还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他们曾“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火烧云还是他们真情的纽带。既形象又紧扣全文,文中多次出现“火烧云”有情感线索的作用。

【3】有喜有悲,爱是喜,离是悲,不即不离是最后寄来的诗刊。喜在终于手拉手,看天边的火烧云,悲在“我父母一定不会接受你”。只看到一面,给一半分,两面都能兼顾且说服力强者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分析时,应仔细辨析选项的分析是否符合原文小说的思想特色,A项,错在“是一个真实的故事”;C项,在情理之中是对的,但并非意料之外。D项,“否定了他们的不成熟的感情”理解不正确,“否定”不当。所以选BE。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母忧即“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升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考点】
【答案】

【1】C

【2】C

【3】A

【4】

(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列举罪状加以弹劾/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指责揭发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2)当时刑部查办而长期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件,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有司”所议的应是“例”,“输粟”是“例”的定语,排除A.B两项,“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即“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句式一致,排除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文言文阅读答案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文章文言文阅读答案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逶迤的蜀道,有极其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考点】
【答案】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俶尔远逝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①(从内容上看)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只能行行酒令;虽有匡时救国的志向,只可醉中听吟。(从主旨上看)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②(从结构上看)以“闲征”“醉听”等词语照应诗题中“闲饮”,引出下联“更待菊黄家酿熟”相约同醉的想象。

【2】尾联表现了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人在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如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出哀伤之情。”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于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主旨和结构几个方面入手。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结合意思来揭示主旨。从结构上来看,主要注意有没有照应或引出下文的作用。标题中有“闲饮”和“醉听”,所以照应了标题;而下联有“更待菊黄家酿熟”,则是由该联引出的。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7、

下面是沈阳故宫的一幅简易示意图,请简要概括其布局结构特点。不需要出现建筑的具体名称。

1

【考点】
【答案】

沈阳故宫整体结构为正方形,布局对称,宫城在正中间,街道呈“井”字形。

【解析】

试题分析:正文形的形状不难看出,而纵横交错的“井”型布局需要准确概括。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__①__,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__②__,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__③_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考点】
【答案】

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问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前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这一点儿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点】
【答案】

为内心开扇小窗

一间小小的房,周围厚厚的墙,中间没有任何思想,或纯洁的,或龌龊的,统统没有。或者说,那时根本没有关于纯洁、龌龊的概念,那就是初生的你心里的景象。后来景象的不同不过在于你后天的装修罢了。

王羲之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我想他指的那些人为自己的心房安上了一扇门。关上门,门里只有自己,或孤芳自赏,或黯然神伤:怕一打开门,所有的空间就全部给了别人。敢问:“何处是自己心灵的归宿?”那么,何不为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小窗?

心有小窗,便会有阳光进来,带上些花香或是温情,让自己不会远离社会这个大家庭。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报以赞叹或是欣赏;看到别人的缺点或是社会的污浊,我们真诚指出并给予帮助,让他人或社会更美好。

心有小窗,便会有自己的思想储存,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那里清静地审视自己。我们判断,我们挑选,不断地经营自己的心灵,容许窗外的人对自己作出不论是公正或是不公正的裁判。时刻相信,不论当时人们如何评价,历史总会对我们作出最公正的评定。

看到自己、看到别人,门里窗外,竟是如此的不同。心中安小窗,活出真的自己。打开内心的那扇小窗,看到别人,提高自己;帮助别人,升华自己。

李煜,一个失败的君主,却也是一个成功的词人。一扇门将成功与失败的界线分得如此明了。曾几何时,雕栏玉砌,宝马香车,便爱一晌贪欢、香气满路。却不知将自己的心灵之窗打开,审视民生疾苦。偏落得旧时天上,此刻人间,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怅看流水、落花、春去。若后主心开小窗,心系民生,宵衣旰食,我想,李煜的形象将不再是一种有着残缺的美。

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就是感动中国的慈善家霍英东。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抛却心门,守护心窗,他看到了自己,使自己从一贫如洗到家财万贯,他心房溢满的是自强;同时又看到别人,毫不吝啬自己的一切,用同情与善良使自己更加充实。

也给自己内心开一扇小窗吧!看到自己的同时别忘看到别人;关注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挥洒与宁静的空间。

本文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彰显了“看到自己的同时又要看到别人”的主题,也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篇同样设喻,道出人出生时如同一间空房子,后来的变化是由于个人发展的不同,可谓巧妙。接着引用王羲之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人应该为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心窗。然后从人生、历史的高度重申观点,并引用李煜、霍英东反正两方面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点题。整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内容有一定的深度,语言也有一定的文采,不足之处是个别语言略显晦涩。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告诉我们:在物质利益面前,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更要想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对一个人而言,大到人生,小到生活中的小事,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别人,具有提升人生境界的积极意义。就小的方面来说,如学习书法,学习之初,多看别人的字,打好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看到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字,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成绩。

因为此题是一道“关系型”的题目,应注意辩证分析,多角度考虑问题。最佳立意是既看到自己,又看到别人,放飞心灵,取长补短,提升自己,不断超越,最终实现自身的蜕变。

七、其他(共2题,共10分)

10、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______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______,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______在人们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______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

A.卑劣   契机   沉积   竟自

B.卑劣   突破   沉淀   径自

C.卑鄙   突破   沉积   竟自

D.卑鄙   契机   沉淀   径自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卑劣”,强调低下恶劣,与“行径”相搭配;“卑鄙”,强调丑恶,不道德,心地肮脏。“契机”,指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关键;“突破”,指打破僵局,冲过界线,超出限额。“沉淀”,指积聚,积累;“沉积”,对象是各种物质或岩石、砂砾、泥土等的长久积聚或淤积;“竟自”,竟然,表结果出乎意料或给人惊喜;“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结合相关语境,即可作出判断。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D.王毅表示高度重视中澳关系,感谢澳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愿同澳方建立各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删去“由于”;B.“劳动力”与“扩大”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在“护航任务”后加“提供支持”。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