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 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 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 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 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 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A

无论


抑或

因此

不仅

而且

B


/


所以

不但


C

不管



因为



D

/



因而

不仅

而且

A. A   B. B   C. C   D. D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宗璞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4年,15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4月28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红豆》为宗璞赢得了声誉,让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的标签,使她一度被迫搁笔。

B.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却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帅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活跃而有新意。

D.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由此可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E.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2】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技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 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于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到:“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 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追求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租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 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 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D.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方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汉代篆书的繁荣。

B. 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C. 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 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B. 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 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 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她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2】李暖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2)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国事的艰难和自己身世的坎坷。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李师傅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陈小姐、李师傅、其他乘客或警察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建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六、其他(共1题,共5分)

8、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获得了助学金,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教育局的文件,信息闭塞的徐玉玉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摒弃那些限制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僵化模式、陈旧思维和不良风气。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 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 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 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 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 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A

无论


抑或

因此

不仅

而且

B


/


所以

不但


C

不管



因为



D

/



因而

不仅

而且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来确定答案,在语境中选填词语,可以同一位置的几个词语比较,结合上下文辨析前后语句的语义与逻辑关系。题中A本文段的大意是强调考生写作高考考场作文时要有考场意识。①②③论述了平时作文的阅读通道,这三者构成“选择关系”;“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与“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④选用“因此”;⑤⑥两个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所以选用“不仅……而且”。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宗璞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4年,15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

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4月28日)

【相关链接】

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红豆》为宗璞赢得了声誉,让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也被打上“毒草”的标签,使她一度被迫搁笔。

B.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南迁的历史、西南联大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却被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

C.面对把战争写成一般报道的忧虑,宗璞采用人物统帅材料的方法,展示在战争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写作活跃而有新意。

D.宗璞在创作《野葫芦引》时遭遇到病痛的折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由此可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宗璞的内心一直是沉痛的。

E.宗璞在病痛中坚持写作,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用自我生命守护着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令人钦佩、赞美。

【2】为什么说《野葫芦引》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宗璞的作品体现着“大爱”和“担当”,二者有何关系?有哪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考点】
【答案】

【1】C.E(答E得2分,答A或C得1分,答B.D不得分。)

【2】①书写读书人的爱国行动,完善抗战文学。②还原滇西战役真实状况,为抗战老兵正名。③亲人参加远征军的历程,让她对那段历史感到亲切。(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大爱是担当的基础,为担当提供动力;担当用以表现、实现大爱。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以及与人对物的大爱。③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创作《红豆》,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加以引导。④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给予同情,创作作品表达对文革的忧思。⑤感动于师生的爱国行动和滇西战役的辉煌,创作《野葫芦引》,谱写中国学人抗战史诗。(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传记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A让宗璞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是发表在《大公报》上的《A.K.C.》;B知识分子南迁的故事,没有出现在男儿笔下,无依据;D“一直是沉痛的”错误。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技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 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于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到:“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 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追求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租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 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 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D.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方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汉代篆书的繁荣。

B. 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C. 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 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B. 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 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 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考点】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仅仅是儒家的审美观,“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本项以偏概全。

【2】试题分析:B项“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错。原文表述是“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3】试题分析:D项表述“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提到了“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她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2】李暖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考点】
【答案】

【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2】①任性、直率。与父亲赌气从家里跑出去,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要父亲给20万为自己赎身等。②执着、坚强。在穷困的地方教书,变得朴素;坚持要将学生送到初中才走。③关爱、体谅他人。想离开看到家长的鞠躬走不动;带学生一起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给孩子分食物;原谅父亲。详细解析: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每一点中要有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有一点即可。

【3】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②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③做事认真,顾及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

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8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观点和理由,合理也可,如答“表现的是人间爱的颂歌”,从家庭中父女情、母女情,从师生情,从家长对老师的情感等方面来谈也可以。不求面面俱到。)

【解析】

【1】试题分析:5分。多选不给分。B项“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认识”的理解有些牵强;D“‘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的表述不恰当,是重要情节。E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主要扣住青年在经历磨练后,逐步成长成熟;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2)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考点】
【答案】

【1】C

【2】A

【3】C

【4】①遇上郊祀典礼,易简担任礼仪使。这之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会、充、是、故事各1分,句意1分。)

②(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守礼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禁中、令器、束、左右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本句正确断句为“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根据意思这是个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排除A.D两项;“坐赂削籍/流寓京师”句式一致;“光逢”是句子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其前断开,排除B项。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国事的艰难和自己身世的坎坷。

【考点】
【答案】

(1)而御六气之辩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辩”、“飘絮”等。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李师傅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陈小姐、李师傅、其他乘客或警察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建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学会包容与体谅

因为一辆BB车,司机与女乘客“对峙”数小时;因为一辆BB车,警察两度出警;因为一辆BB车,数十乘客被迫转车。这也许只是大千社会中的一件小事,但却充满讽刺,令人唏嘘。

这件事本来不难解决,只要司机肯体谅一下那位年轻的母亲,让她把BB车停在车内一角,只要车上的那位乘客能体谅一下司机的顾虑,把位子让给那位要抱婴儿的母亲,帮她折叠一下那BB车。但是在那天的车厢里,就是没有这种忍让,这种体谅,所以可笑可悲的一幕就此发生。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与人相处,与人打交道,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免不了会与别人发生磨擦,发生争执,但是如果大家都能体谅一下他人的难处,多为他人着想,也许,这社会中的许多干戈就能化为玉帛,也许和谐社会就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但是,在这个唯自己利益至上,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可以先放下自己的利益去体谅他人,又有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忍让别人?城管为了严格执法,强行扣留小贩的货物,小贩为了与城管对抗,不惜把货物摔烂,不惜以死相挟;房地产商为了尽快收地,野蛮拆掉居民民房;住户为了争取更多的补偿,甘愿死守阵地,做“钉子户”;农户为了摆脱薰天的臭气,不惜火烧邻居的猪棚,学生为了一时之愤,用笔刺伤同学,邻居间为了越墙的树恶言相向……我们都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了吗?我们都忘了“以和为贵”的意义了吗?

但我们必定还记得蔺相如谅解廉颇对自己的不满,对对方处处迁就,最后他以国事为重,忍让同僚的品质使廉颇羞悔自疚,负荆请罪,我们必定还记得一位学者在建屋子的时候叮嘱家人为邻居留下几米小巷,结果邻居也为他们留下小巷子的故事。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家想要的结局,少一些争吵,多一点忍让,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和谐。这个结局,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放下自己烦躁、功利、自私的心吧,多去体谅一下他人,多为旁人着想,也许人家也在体谅着你的难处,也在包容着你的错误。用包容的心,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体谅去化解每一场干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道作文题可从五个角度立意,分别是陈小姐的角度、司机的角度、警察的角度、乘客的角度和综合角度。1.从陈小姐的角度: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起因看,是陈小姐怕把孩子“弄醒”,“抱着孩子乘车不安全”。可见陈小姐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和司机的“对峙”,就有可褒扬的一面了,因此可正面立意为:①母亲的天性/②母爱的力量;从影响和结果看,造成“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因此可立意为:①如何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②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2.从司机的角度:司机要这1元的行李费,不是抠门,也不是故意和陈小姐过不去,而是遵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因此司机的行为其实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坚持原则的表现。所以可正面立意为:①一元钱事小,原则事大/②处事不可无原则;也可反面立意为:①处事不可一味固执/②处事要灵活。从司机这个角度立意的学生比较少。3.从警察的角度:改卷中只发现有一位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写。材料中写到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据此可立意为:①人民公仆为人民/②警察是最可爱的人。由此可联想到雪灾、春运里的感人事迹。如大雪封路,人民警察维护秩序、送水送粮的事迹;春运期间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在车站彻夜维护秩序的事迹;在火车上、人流里救助小孩、弱者,打击罪犯的事迹等。4.从乘客的角度:这个角度比较隐秘,改卷中没有发现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写。材料中提到车上“没有空的座位”,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后,“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其间没有一个乘客出来调解,更没有一个乘客给陈小姐让座,足见乘客的冷漠与无动于衷。如果有一个乘客站出来,也许事情就可以得到解决了。据此可立意为:①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②重提社会公德/③再谈助人为乐/④做人要懂得礼让,等等。5.从综合的角度:也就是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行为及影响角度来考虑。统计发现,80%的学生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立意作文,说明学生主要是从材料的“中心”来立意作文,这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但角度不多,容易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①宽容/②大度/③和谐/④礼让/⑤法治与人情/⑥合“情”合“理”新解⑦量小非君子/⑧无“度”不丈夫,等等。

六、其他(共1题,共5分)

8、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获得了助学金,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教育局的文件,信息闭塞的徐玉玉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摒弃那些限制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僵化模式、陈旧思维和不良风气。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②广开言路:形容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用错对象。③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④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此处使用错误,可改为“熟视无睹”。⑤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此处使用错误,应该为“临危受命”。⑥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做这类题目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