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3分)( )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思想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揭示社会生活的底蕴  ②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  ③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④一方面以成人那种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⑤一方面像儿童一样以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A.④②⑤①③  B.④①⑤②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④①③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大环境如此,大操大办的绝非我一个,前有车后有辙,别人能办得我如何办不得?

B.对于消费文化的前两种定义,学术界大多采取和稀泥的态度,或各行其是,兼容并包;或既承认两者具有区别,又要求对两种定义所涉及的对象加以综合研究。

C.苏秦游说赵王合纵抗秦,一举成名,衣锦还乡,妻子吓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刮目相看,嫂子跪拜谢罪。

D.整体来看,现代配置的大型乐队掺入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达到了为开幕式表演推波助澜的效果。

3、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5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初夏的蝉鸣带着一丝燥热,渲染着夏的气息。但这时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尝不想如此。周邦彦《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有过如此感觉。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南宋词人姜夔),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我们的由喜转悲,来苛责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蝉是伟大的,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夜蝉之声。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意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有一种清空风格。

C.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秋蝉、蟋蟀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感悟。(8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做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该体制应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为中心,而不应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有删改)

【1】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C.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D.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2】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D.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C.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曹髦)即尊位,赐爵关内侯。

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住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

初,吴大将全琮,孔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移檄蜀将吏士民曰: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曹丕)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曹叡)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节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敏惠夙成   惠:聪明 B.前后累重,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会丧宁在家宁:服丧 D.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服:服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寿春之破,会谋居多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有才数技艺而博学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吾其还也。亦去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会是太傅繇的小儿子,蒋济看到5岁的钟会时就称赞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在文中赞美钟会,看到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非同寻常。

B.毋丘俭谋反时,钟会跟随大将军司马景王、卫将军司马文王一同东征。他掌管机密事务,参与谋划,运筹于帷幄之中,立下汗马功劳。

C.甘露二年,皇上征召诸葛诞为司空,钟会预计诸葛诞不会听从命令,骑着快马前去禀告司马昭。诸葛诞反叛,钟会跟着文王到了寿春。

D.钟会任镇西将军讨伐蜀国。他发布檄文昭告蜀将吏士民:魏朝君王应天顺民,拨乱反正;西征之师,奉辞伐罪,仁义为本,怜民济世。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5分)

(2)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从4个小题中任意选做3个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曾记否,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青年时畅游江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不必顾忌礼仪而应尽快脱身,说道:“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有一天,美国军队中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与彗星有关的电影。”

最后,这道命令传达失真了。错误从值班军官向连长下达命令开始,接着连长对排长,排长对班长下达命令时,错误不断升级,等到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根据上述内容,保留最必要的信息,替营长下达这一条命令,让它更精练简洁,准确无误,不超过30字。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又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每当我找寻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茫茫的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

读了以上诗歌,你想到了什么人,忆起了什么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以“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3分)( )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思想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揭示社会生活的底蕴  ②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  ③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④一方面以成人那种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⑤一方面像儿童一样以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A.④②⑤①③  B.④①⑤②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④①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大环境如此,大操大办的绝非我一个,前有车后有辙,别人能办得我如何办不得?

B.对于消费文化的前两种定义,学术界大多采取和稀泥的态度,或各行其是,兼容并包;或既承认两者具有区别,又要求对两种定义所涉及的对象加以综合研究。

C.苏秦游说赵王合纵抗秦,一举成名,衣锦还乡,妻子吓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刮目相看,嫂子跪拜谢罪。

D.整体来看,现代配置的大型乐队掺入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达到了为开幕式表演推波助澜的效果。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A.前有车后有辙:照前人做过的同类事的做法去做。B.和稀泥: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或折中(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应用“折中”。C.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此处是说苏秦的妻子很怕他,“刮目相看”不合语境。此处可改“刮目相看”为“不敢和他对视”。D.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贬义词,不合语境,可改为“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3、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5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关键词语:

【考点】
【答案】

士  先秦  演进

【解析】

试题分析:提取关键词是筛选信息的一类题目,而在所给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包括了两项: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价值,那么就需要判断哪一个信息才是语段的主要信息,这是抓关键词的关键。在解答提取关键词的题目时要首先筛选语段信息,判断主要信息,在提取信息中的关键词,最后将关键词连缀一下,用是否能够概括主要信息来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筛选语段信息,语段的主要信息是谈“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信息应该在句子的谓语部分,可以抓住一个关键词“士”,有关“士”的信息,可以抓到“先秦”和“演进”。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初夏的蝉鸣带着一丝燥热,渲染着夏的气息。但这时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尝不想如此。周邦彦《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有过如此感觉。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南宋词人姜夔),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我们的由喜转悲,来苛责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蝉是伟大的,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夜蝉之声。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意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有一种清空风格。

C.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秋蝉、蟋蟀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感悟。(8分)

【考点】
【答案】

(1)(5分)AC(答对1个给2分,全对5分)

(2)(6分)“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3分。如果只答“恬静”、“慵懒或倦怠”不得分)。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文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3分)。

(3)(6分)要点: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结合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具体分析(3分)。

(4)(8分)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了生命的快乐(每点1分,全对4分)。感悟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阐发,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有一种清空风格”错。当时作者只是觉得哀怨凄婉,后来经历丰富了,特别是熟读了姜夔的词作后,心中才豁然开朗。D.心境理解错。认真阅读第⑧段可以看出,此时应该是闲适从容的平常心态,即“禅”境。E.“先抑后扬”错。文中开篇写了古人对蝉鸣的不同感受,但并不是“抑”,而是为下文写闲适从容的心境作铺垫。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做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该体制应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为中心,而不应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有删改)

【1】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C.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D.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2】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D.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C.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考点】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与文意不符。B.政府提供经费的学校是能为学生提供“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的学校,不是所有的学校。C.教育凭证使用的对象不仅是公立学校,也可以是私立学校。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钟会字士季,颖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高贵乡公(曹髦)即尊位,赐爵关内侯。

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及诞反,车驾住项,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

初,吴大将全琮,孔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诏曰:“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移檄蜀将吏士民曰: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曹丕)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曹叡)奕世重光,恢拓洪业。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恨也。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重,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节选自《三国志》)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敏惠夙成   惠:聪明 B.前后累重,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会丧宁在家宁:服丧 D.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服:服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寿春之破,会谋居多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有才数技艺而博学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吾其还也。亦去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会是太傅繇的小儿子,蒋济看到5岁的钟会时就称赞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并且在文中赞美钟会,看到他的瞳仁,足以知道他非同寻常。

B.毋丘俭谋反时,钟会跟随大将军司马景王、卫将军司马文王一同东征。他掌管机密事务,参与谋划,运筹于帷幄之中,立下汗马功劳。

C.甘露二年,皇上征召诸葛诞为司空,钟会预计诸葛诞不会听从命令,骑着快马前去禀告司马昭。诸葛诞反叛,钟会跟着文王到了寿春。

D.钟会任镇西将军讨伐蜀国。他发布檄文昭告蜀将吏士民:魏朝君王应天顺民,拨乱反正;西征之师,奉辞伐罪,仁义为本,怜民济世。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5分)

(2)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5分)

【考点】
【答案】

【1】D

【2】B

【3】B

【4】(1)(5分)言辞意旨恳切诚实。前后多次推让,心意不可使他改变。成就功劳而不居功,这是古代贤人所推重的,还是听从钟会所坚持的,来成就他的美德。

(2)(5分)文王因为蜀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陲,估量蜀国地域狭小百姓疲惫,资力单薄枯竭,想大举谋取蜀国。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服:使……顺服。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从4个小题中任意选做3个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曾记否,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青年时畅游江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不必顾忌礼仪而应尽快脱身,说道:“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

【考点】
【答案】

(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

(4)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遏”、“萧”、“慷慨”、“瞋”、“俎”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有一天,美国军队中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与彗星有关的电影。”

最后,这道命令传达失真了。错误从值班军官向连长下达命令开始,接着连长对排长,排长对班长下达命令时,错误不断升级,等到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根据上述内容,保留最必要的信息,替营长下达这一条命令,让它更精练简洁,准确无误,不超过30字。

【考点】
【答案】

参考示例:明晚8点,全体士兵穿野战服到操场集合;如下雨,到礼堂集合。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语段的层次,选取关键词语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要求即可。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又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每当我找寻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茫茫的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

读了以上诗歌,你想到了什么人,忆起了什么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以“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点】
【答案】

夜空中最亮的星

漫漫人生路,犹如深沉的夜空;而你,就是深沉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

  ——题记

他——不是彗星。

他,出生在20世纪,一个落后的年代。他渴望知识,渴望力量,渴望梦想,但无形的生活压力让他从社会的潮流中落下单来,在这个新世纪中,他,一穷二白。渐渐地,我出现在他生命中,他说,他要让我拥有知识和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我心中,他应该是个无所不知的父亲,但每当我问他问题时却总屡屡碰壁,从母亲口中得知,他没上过大学,是个文盲。原来,他——不是彗星(慧星),并不是什么都懂。

他——不是流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圈逐渐变广,身边一个个同学的高级消费让我不禁为之咂舌。那些所谓的,阿迪达斯,耐克,背靠背……在我看来是富贵的象征,我自觉的退出了这个群体,从未向父亲提及。因为,我知道,他——不是流星,不能许愿。

他——是启明星。

人生有许许多多分岔口,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我心中,中考似乎决定了一切。然而上天喜欢和人开玩笑,中考的失利,对我近乎致命的打击。

年少的我,偏执的陷入考试失利的痛苦执拗中。这是一种否定,是一种我不如别人的明证!我不敢直视他的双眼,我怕他会生气,更怕他会失望。我只能小心的躲着他,我惧怕他的怒气,不敢向他靠近。

终于,他端着一杯水向我走来,说:“喝些水吧。”我端起茶杯看着他猛灌了一口,毫无防备的,我将吞进嘴里的热茶吐了出来,他严肃地说:“吞下去。”他的怒气包围着我,使我战战兢兢,忍着烧痛吞了一口。他看着我说:“这就是自食其果的滋味,若你认真对待这杯水细细品味的话,会这样吗?我没上过大学,但我知道,要用心做好每件事,就算结果不尽人意,也要勇敢地承担面对,而你呢?一蹶不振,应该吗?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有些瑕疵才完整,我希望你可以不想昨天,看向明天,向未来进步,好不好?”

我不敢抬头,怕看透他心底的孤独和叹息,重重点头。突然发现,他——是启明星,教我望着前方的大路,走向未来。

他——夜空中最亮的星。

是的,他没上过学是个文盲,在当今社会中一穷二白,但是这样的他,教给我一种永不言败、昂首挺胸的精神。我的父亲,他的确不是彗星,但他懂得奋进。

是的,他不会支付我名牌,我没有其他同学优厚的条件,但我有父亲专属的晚安,专属的温暖。我的父亲,他的确不是流星,但他可以给我爱。

浩瀚的宇宙里,有默默的一角,在熠熠生辉;深沉的夜空中,有一颗最亮的星,永远指引着我前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命题的作文,“夜空中最亮的星”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注意修饰语“最亮”,也就是这颗星给你带来精神食量,方向上的指引、解除困境、鼓励前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