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安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有人将良心押给了魔鬼,铤而走险;有人干脆踩上了贼船,推波助澜。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_____________的程度:谎言变成真理,实话即是谬误。

②东坡“领赤壁”,李白“踞龙门”,二人各据江、河,各领风骚。我认为诗赞黄河,太白___________;词美长江,东坡凌驾前人。

③孔子弟子三千,___________者七十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师徒共同点燃了人心中的道德明灯,日月般光照和指引着人类的道路。

A.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B.登堂入室 千古独步 登峰造极

C.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

D.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

B. 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

C. 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

D. 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箕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群臣怪之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18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3】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7、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终,代李从易为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②,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椟:小棺材 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监军领市舶使 领:兼任   B.因而物故   故:死亡

C.潞卒素骄 骄:骄傲   D.谓当辅弼   谓:以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 B.己一不干预

C.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 D.钧践历中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钧虽然身为岭南手握重权的一方官吏,但不以权谋私,这与许多前任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形成了鲜明对比。

B.卢钧治岭南,既重德治——身教重于言教,又重法治——订立法度,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化解了那里的民族矛盾。

C.卢钧在潞州处理军士哗变时异常冷静:一方面指挥守城部队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对骚乱士卒安抚慰问,终于及时平息了哗变。

D.卢钧在创建了许多功绩以后,自认为应该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就常常称病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外出游玩,有时几天才回一趟。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空缺部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3)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习题(6分,每小题3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喜悦”的心情,不少于30字。(5分)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

作文(50分)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伴,它浓缩着人间冷暖,演绎着生活悲欢。书里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同样缤纷;书外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同样灿烂。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读书体会,写一篇文章。注意:①、具体文题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青海平安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有人将良心押给了魔鬼,铤而走险;有人干脆踩上了贼船,推波助澜。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_____________的程度:谎言变成真理,实话即是谬误。

②东坡“领赤壁”,李白“踞龙门”,二人各据江、河,各领风骚。我认为诗赞黄河,太白___________;词美长江,东坡凌驾前人。

③孔子弟子三千,___________者七十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师徒共同点燃了人心中的道德明灯,日月般光照和指引着人类的道路。

A.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B.登堂入室 千古独步 登峰造极

C.登峰造极 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

D.千古独步 登堂入室 登峰造极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千古独步: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

B. 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

C. 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

D. 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普通话中易误读的字音,本题一般考查常见的易误读的多音字或是方言口语易误读的现象。 A项,zhàn/chàn,qìn/mì,pàn;B项,ɡāo/hāo,è/yè,qiāo/qiǎo;C项,zhēng,jìnɡ/jìn,jiè/jiě;D项,ɡě/kē,sù,chā/chāi。属于易误读的字。所以考生平时要在读字音上下功夫,要做到认真读正确的字音。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面加“的”;C项,去掉“被”,应是“人们对训练忽视”。D项,“激发潜能”和“能否”一面对两面。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箕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群臣怪之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 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①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②函,名词做状语,用匣子;③箕,名词做状语,像簸箕一样;④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⑤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⑦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⑧上,名词做状语,向上;⑨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18分)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3】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考点】
【答案】

【1】(4分)CE

【2】寓意: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代表了成长中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力量的代表。(2分)关系: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互相映衬,(1分)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1分)(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

【3】对比和拟人。(2分,每点1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1分)将新树和老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下文联系人的议论作了铺垫。(1分)

【4】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比如老人常常不理解青年的张扬、新潮与前卫,而青年也常看不惯老人的保守、循规蹈矩。现实意义: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中,“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如此,“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观点可有所不同,但要言之成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太庙里的“古树”,还有“新树”。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考点】
【答案】

(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古时候以为此人凶多吉少穿上丧父)来为他送行。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亡”使动用法,使……亡,灭亡。“执事”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2)“东”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肆”“阙”侵损,“焉”哪里。(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

7、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终,代李从易为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②,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椟:小棺材 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监军领市舶使 领:兼任   B.因而物故   故:死亡

C.潞卒素骄 骄:骄傲   D.谓当辅弼   谓:以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 B.己一不干预

C.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 D.钧践历中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钧虽然身为岭南手握重权的一方官吏,但不以权谋私,这与许多前任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形成了鲜明对比。

B.卢钧治岭南,既重德治——身教重于言教,又重法治——订立法度,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化解了那里的民族矛盾。

C.卢钧在潞州处理军士哗变时异常冷静:一方面指挥守城部队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对骚乱士卒安抚慰问,终于及时平息了哗变。

D.卢钧在创建了许多功绩以后,自认为应该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就常常称病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外出游玩,有时几天才回一趟。

【考点】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文实词,除了依靠平时在课内知识的积累与不断复习外,还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C.骄:骄横放纵。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空缺部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3)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考点】
【答案】

(1)到中流击水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散了她的芬芳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漫溯”“萧萧”“散”。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习题(6分,每小题3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考点】
【答案】

(1)(参考)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解析】

(1)【试题分析】回答前三句描绘的景象,要扣住意象“人静”“灯昏”“连江风雨”,由此得出景象的特点:寂静、昏暗、风雨凄迷,再结合后文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可知是为后文作铺垫。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0、

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喜悦”的心情,不少于30字。(5分)

【考点】
【答案】

示例: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温暖、细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摆动着婀娜的身姿。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扩展语句。扩写要注意连贯,要使用修辞手法使语段生动。题干对意境(忧郁)、意象(“小桥”“小草”“树木”等)、手法(修辞手法至少一种)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1、

作文(50分)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伴,它浓缩着人间冷暖,演绎着生活悲欢。书里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同样缤纷;书外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同样灿烂。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读书体会,写一篇文章。注意:①、具体文题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考点】
【答案】

书中世界

书,一个比天还高,比海还深,比地还广,比虹还炫的空间,它是勤者实践的总结,是智者推敲的概括,是前辈遗留的财富,是后人构想的结晶。

这里,虽硝烟滚滚,战火四起,却透着亿万人民赤诚的和平心,爱国情。

这里,虽流水潺潺,心境怡然,却挡不住激情的岁月,昂扬的斗志。

这里,虽草木稀疏,朵儿凋零,却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沁脾的芳香。

这里,口感枯涩,艰辛难耐,却回味着甘甜的润液,光明的前程。

其间,有的人有幸福着的痛苦,而有的人却有悲伤着的快乐;有的人有成功着的失败,而有的人有挫败着的胜利;有的人有漂亮着的丑陋,而有的人有难看着的美丽;有的人有激情着的萎靡,而有人有颓废着的昂扬……一切的一切,在这里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打开书的扉页,勤者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忍者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者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勇者言: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愁者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慈者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书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说它是海,你便可扬起无畏的风帆,畅游海洋;如果说它是天,你便可挥动灵敏的翅膀,翱翔天际;如果说它是山,你便可伸出勤劳的双手,攀登顶峰;如果说它是崖,你便可展出你敏捷的双翅,飞越险阻。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话题的中心语是“世界”,关键词是“书”,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驰骋书海的广阔背景,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与主旨的把握等方面,可否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1.如果你想遨游于“书里的世界”,可否请来书中人物或作家本人作客,与他们交流,说说“书外的世界”?2.如果你因“书里的世界”而触发了写作的冲动或是生活的联想,你可否将“书”作为链条,以拉近书里书外的审美距离?总之,只要注意了将“书里书外的世界”自然并轨,则会使你的文章更富于立体感与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