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推荐高二上开学分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B.高中生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学会寻章摘句,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表达和鉴赏能力。

C.北大人民医院医生何权瀛认为“北京咳”一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网友表示“香港脚”、“东京热”等病名作为行业术语已经多年,当地人民都很淡定。一个专业术语涉及地方名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D.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表示,越中两国在越南抗法抗美斗争中结下的深厚感情矢志不渝,越南政府和人民永远铭记中国给予的宝贵支持。

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文化是尚群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②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

③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

④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⑤《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①②④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10月19日上午,第34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从天安门广场开跑,不仅有专业组选手领跑20公里后弃赛,甚至业余组有很多选手弃赛,这是由于雾霾造成的原因。

B.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创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C.热门专业成了就业“老大难”,不能不让人反思。某一专业的命运,取决于高校和学生的选择,关键看高校如何设置专业与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以及高校如何培养学生与学生如何塑造自身。

D.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播出后,基层干部们不仅看了觉得真实,而且收视率、点击量一路走高,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从这段重要文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致性。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这条原则既适用于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就肯定了文艺的现实主义,排除了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二、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意识(即自觉性)。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人类一个成员,而且根据这种认识来生产。动物只在受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片面地生产,人却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这就肯定了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具体的实例是蜜蜂营巢和建筑师仿制蜂房的分别。

三、“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联系,而美有美的规律。这句话前面有“因此”连接词,足见是总结全段上文。“此”显然指上文所列的两条:一条是“人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标准就是由每个物种的需要来决定的规律。动物只按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直接需要来制造,例如蜂营巢,人却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能运用每个物种的标准,例如建筑师既能仿制蜂巢,又能建造高楼大厦和其它工程。这就是前一条的要求。另一条比前一条更进了一步,“人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来制造”。这本身固有的标准是属于对象的,也就是根据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恩格斯论述“从猿到人”时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其它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规律”。就文艺来说,这就涉及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的文艺本身的各种规律。可见“美的规律”是非常广泛的,也可以说就是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之《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蚂蚁建造巢穴,是出于它们的直接需要,这只是片面的生产。

B.“人尽其能,地尽其利”的说法,既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朴素愿望,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C.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其产品直接联系它的肉体。

D.人通过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证实了自己是一种存在。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只体现在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中。

B.精神生产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C.建筑师既能仿制蜂巢,又能建造高楼大厦和其它工程,这充分证明了人能全面地自由地生产。

D.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就是“美的规律”。

【3】下列现象符合文中“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一项是 (   )

A.又饥又渴的路人采摘路边又大又红的苹果。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顽皮的孩子用蚯蚓来钓鱼,并在河边烤鱼吃。

D.人们根据环境特征和水鸟特性,建立迷人的湿地公园。

5、

文学类阅读(共25分)

两个朋友

莫泊桑

这一天,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在这个天空蔚蓝而晴朗的日子里相约钓鱼去。

“到什么地方去钓?”“老地方。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算数。我来一个。”于是他们各自回家取器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那里,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德国人就在那上面!”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谑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听见。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真的,这一回钓鱼是若有神助的。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用和平而智慧有限的人的一种稳健理由,辨明政治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莫利梭带着笑容回答。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德国兵。

一个军官用地道的法国话问他们:“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

那个普鲁士人微笑着:“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德国人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德国人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德国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那些士兵又带了些绳子和石头过来,把石头系在这两个死人的脚上;随后,把他们抛到了河里。

河里的水翻腾了,随后,又归于平静。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选自莫泊桑《两个朋友》,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小说通过写两个法国平民相约钓鱼、一同钓鱼、钓鱼被杀的故事,对无辜平民表达了深刻的同情,深刻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B.小说中的莫利梭先生和索瓦日先生因为痛恨战争,痛恨敌人,毅然选择到敌占区去钓鱼,有宣誓主权的意味,表现了法国民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C.小说中三次提到瓦雷良山的炮声,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起到烘托人物震惊心理,暗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作用。

D.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说明他们确实不知道口令,不然也不会酿成惨死的悲剧。

E.这篇小说并没有写交战双方军人的正面交火,而是通过钟表修理师和杂货店老板无辜被杀的惨剧,表达了反战主题。

【2】小说以德国军官的“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一句话结尾,试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小说简析题目“两个朋友”的含义和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普通公民,但面对死亡威胁,却能始终坚贞不屈,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说出口令,请结合人物和情节探究其合理性。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文言文古诗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6分)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寄居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   闇夕:昏暗的黄昏

C.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驻扎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不豫:不高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6)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8、

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1)从逻辑学来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全同关系;②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

根据下列关系要求填出对应的项。(4分)

全同关系:朱自清——(   )

交叉关系:青  年——(   )

(2)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请根据下面这个“三段论”所给出的大前提和结论,补出一个小前提。(2分)

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近日,郑州市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冒雨走上街头,手拿纸牌呼吁:给年轻人让座。据81岁的梁永祥老人介绍,他们是国棉三厂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成员,7年前就开始这一倡议活动。都市生活节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为一名老者,平日坐公交出行时,也应当多关爱这些孩子。(《大河报》)

老人站出来呼吁给年轻人让座,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长沙推荐高二上开学分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B.高中生读书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学会寻章摘句,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表达和鉴赏能力。

C.北大人民医院医生何权瀛认为“北京咳”一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网友表示“香港脚”、“东京热”等病名作为行业术语已经多年,当地人民都很淡定。一个专业术语涉及地方名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D.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表示,越中两国在越南抗法抗美斗争中结下的深厚感情矢志不渝,越南政府和人民永远铭记中国给予的宝贵支持。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A感情色彩不当,焚琴煮鹤是贬义词。B感情色彩不当,寻章摘句指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D不合语境,矢志不渝是指永远不变心。

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文化是尚群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②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

③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

④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⑤《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①②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可结合语段句子,就5个小句子,逐一分析,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根据“中国文化是尚群的文化”这句提示,判断③应是中心句,引领下文,排除CD两项;然后根据语句内容叙述以及句首关联词等,排除B项。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10月19日上午,第34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从天安门广场开跑,不仅有专业组选手领跑20公里后弃赛,甚至业余组有很多选手弃赛,这是由于雾霾造成的原因。

B.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创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C.热门专业成了就业“老大难”,不能不让人反思。某一专业的命运,取决于高校和学生的选择,关键看高校如何设置专业与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以及高校如何培养学生与学生如何塑造自身。

D.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播出后,基层干部们不仅看了觉得真实,而且收视率、点击量一路走高,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项语序不当,“有专业组选手领跑20公里后弃赛”和“业余组有很多选手弃赛”互换;“由于”和“造成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去掉“由于”。B项“提高”缺少宾语,可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后加上“的能力”。D项结构混乱,主语前后不一致。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4、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从这段重要文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致性。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这条原则既适用于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就肯定了文艺的现实主义,排除了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二、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意识(即自觉性)。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人类一个成员,而且根据这种认识来生产。动物只在受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片面地生产,人却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这就肯定了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具体的实例是蜜蜂营巢和建筑师仿制蜂房的分别。

三、“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联系,而美有美的规律。这句话前面有“因此”连接词,足见是总结全段上文。“此”显然指上文所列的两条:一条是“人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标准就是由每个物种的需要来决定的规律。动物只按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直接需要来制造,例如蜂营巢,人却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能运用每个物种的标准,例如建筑师既能仿制蜂巢,又能建造高楼大厦和其它工程。这就是前一条的要求。另一条比前一条更进了一步,“人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来制造”。这本身固有的标准是属于对象的,也就是根据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恩格斯论述“从猿到人”时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其它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规律”。就文艺来说,这就涉及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的文艺本身的各种规律。可见“美的规律”是非常广泛的,也可以说就是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之《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蚂蚁建造巢穴,是出于它们的直接需要,这只是片面的生产。

B.“人尽其能,地尽其利”的说法,既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朴素愿望,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C.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其产品直接联系它的肉体。

D.人通过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证实了自己是一种存在。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只体现在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中。

B.精神生产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C.建筑师既能仿制蜂巢,又能建造高楼大厦和其它工程,这充分证明了人能全面地自由地生产。

D.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就是“美的规律”。

【3】下列现象符合文中“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一项是 (   )

A.又饥又渴的路人采摘路边又大又红的苹果。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顽皮的孩子用蚯蚓来钓鱼,并在河边烤鱼吃。

D.人们根据环境特征和水鸟特性,建立迷人的湿地公园。

【考点】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说法错误,见第一段第三句。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5、

文学类阅读(共25分)

两个朋友

莫泊桑

这一天,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两位钓友在大街上碰了面。在这个天空蔚蓝而晴朗的日子里相约钓鱼去。

“到什么地方去钓?”“老地方。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让我们过去的。”莫利梭高兴得发抖了:“算数。我来一个。”于是他们各自回家取器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那里,带着一张通行证又上路了。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对面,阿让德衣镇像是死了一样。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德国人就在那上面!”

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谑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吧。”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听见。他们觉得放心了,就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像是已经许多年无人理睬了。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真的,这一回钓鱼是若有神助的。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用和平而智慧有限的人的一种稳健理由,辨明政治上的大问题,结果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高声喊着。“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莫利梭带着笑容回答。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绑好了,抬走了,扔进一只小船里,渡到了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德国兵。

一个军官用地道的法国话问他们:“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

那个普鲁士人微笑着:“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这桩秘密就随着你们消失了。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你们去选择吧。”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那德国人始终是宁静的,伸手指着河里继续又说:“你们想想吧,五分钟之后你们就要到水底下去了。五分钟之后!你们应当都有父母妻小吧!”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德国人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我限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钟都不行。”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做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德国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12枝枪合做一声响了。

那些士兵又带了些绳子和石头过来,把石头系在这两个死人的脚上;随后,把他们抛到了河里。

河里的水翻腾了,随后,又归于平静。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选自莫泊桑《两个朋友》,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小说通过写两个法国平民相约钓鱼、一同钓鱼、钓鱼被杀的故事,对无辜平民表达了深刻的同情,深刻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B.小说中的莫利梭先生和索瓦日先生因为痛恨战争,痛恨敌人,毅然选择到敌占区去钓鱼,有宣誓主权的意味,表现了法国民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C.小说中三次提到瓦雷良山的炮声,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起到烘托人物震惊心理,暗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作用。

D.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说明他们确实不知道口令,不然也不会酿成惨死的悲剧。

E.这篇小说并没有写交战双方军人的正面交火,而是通过钟表修理师和杂货店老板无辜被杀的惨剧,表达了反战主题。

【2】小说以德国军官的“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一句话结尾,试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小说简析题目“两个朋友”的含义和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普通公民,但面对死亡威胁,却能始终坚贞不屈,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说出口令,请结合人物和情节探究其合理性。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C.E

【2】

呼应前文索瓦日设想送给敌人“炸鱼”以脱身的情节,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借德国军官杀人之后的轻松愉快,突出其视生命如草芥的残暴和战争的罪恶;(3分)更能激发人们对战争的憎恨,有利于揭示和突出小说的主题。(3分)

【3】

①“两个朋友”既指莫利梭和索瓦日是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普通朋友,更指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出卖人格,不屈膝投降,成为傲然赴死的生死至交。(3分)②小说围绕“两个朋友”的故事展开情节,材料组织以“两个朋友”为中心,不枝不蔓,有力地统领了全篇。(3分)

【4】

①二人垂钓时的欢乐、幸福,体现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无限热爱,说明为了生活的和平他们甘愿献出生命;②他们对战争的议论,如“自相残杀”、“太蠢”等,表明他们对战争极其厌恶,这种反战情绪说明他们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③二人结下的深厚友谊,也使得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具有合理性;④二人在被俘时的惊慌失措暗示了他们内心的恐惧,这也符合平民的心理,使故事更加真实、合理。(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深刻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分析不当。B“毅然选择到敌占区去钓鱼,有宣誓主权的意味,表现了法国民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分析不当。D“说明他们确实不知道口令,不然也不会酿成惨死的悲剧”分析不当。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文言文古诗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6分)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寄居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   闇夕:昏暗的黄昏

C.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驻扎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不豫:不高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D

【2】A

【3】B

【4】

(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解析】

【1】

试题分析:D不豫:病重、病危。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7、

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6)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寄蜉蝣于天地

(6)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8、

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1)从逻辑学来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全同关系;②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④矛盾关系;⑤反对关系。

根据下列关系要求填出对应的项。(4分)

全同关系:朱自清——(   )

交叉关系:青  年——(   )

(2)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请根据下面这个“三段论”所给出的大前提和结论,补出一个小前提。(2分)

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

【考点】
【答案】

(1)①《荷塘月色》(或《春》)的作者;②学生(职员等)

(2)我们不是圣贤

【解析】

试题分析:(1)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作出准确回答;(2)要结合前句内容和后句内容,作出判断。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近日,郑州市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冒雨走上街头,手拿纸牌呼吁:给年轻人让座。据81岁的梁永祥老人介绍,他们是国棉三厂夕阳红老年志愿服务队成员,7年前就开始这一倡议活动。都市生活节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为一名老者,平日坐公交出行时,也应当多关爱这些孩子。(《大河报》)

老人站出来呼吁给年轻人让座,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示例一:老年人站出来呼吁给年轻人让座无疑令人感动,令人赞赏。老人的行为是他们关爱年轻人的表现,能够爱护年轻人才有可能让年轻人尊重,尊老爱幼的美德才得以传承下去;再者,老人的行为又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表现,倘若每个人都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多念及对方的感受,那么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自会平息。当然了,老年人尚且如此,年轻人更应该懂得尊老,诚能如此,我们的社会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示例二:老年人呼吁给年轻人让座的做法令人感动但不应该提倡。因为“让座”问题牵涉到的首先是个权利问题其次才是公德品质问题。在公交车上,只要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买票乘车的“入座”权利就应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让座”与“不让让座”就成了一个双向的公德问题。因此,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多念及对方的感受,公交车上的“让座风波”才可能平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例如,赞赏、感动。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生活现实,从尊重、关爱、和谐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即可。若支持,则可从相互关爱、尊重、和谐的角度阐述理由;若不提倡,则可以从社会公德、尊重、权利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