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一月阶段练习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捣衣砧(zhēn) 雷电晦冥(míng) 驽马(nú) 跬步(kuĭ)

B.深堑(qiàn)    妒贤嫉能(jì)   栈道 (zhàn)   喟然(wèi)

C.绮筵(qí)   锲而舍之(qì) 纤尘(xiān) 贻赠(yí)

D.呷酒(xiā) 如嚼泥土(jiáo)   蔑视(miè  ) 敷衍(yān)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可怪也欤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句读之不知

D.①则耻师焉,惑矣   ②或师焉,或不焉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D.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人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

B.现在我才懂得,这些不足为奇的东西,也是那么地含有深意。可是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观察过它。

C.小明平时调皮捣蛋给别人增添了很多麻烦,但是小明的爸爸非常护短,爱屋及乌,总是认为小明做什么都是对的。

D.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就砺则利   砺:磨砺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轻视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难道

D.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可:大约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B.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秦王属吏   属:嘱咐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通“于”

D.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客:客人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老妪

梁晓声

(1)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2)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3)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4)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5)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7)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8)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9)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10)“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15)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位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6)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何作用?(5分)

【2】“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3分)  

【3】结合前文,说说第⒂节是怎样描写老叟的?有何作用?(6分)

【4】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文后小题。(14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A.淮阴先合,不利,却 合:

B.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壁: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   害:

D.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阳:

【2】高祖善于谋略,富有心计,他的这一形象特征表现在选文中的哪些事件上,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3分)

【3】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7分)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3分)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4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16分)

童区寄传

柳宗元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①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②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②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注:①毁齿,小孩换牙,指七、八岁。②汉官,汉族官员,边境地区多是派汉人做官。③秦武阳,战国时燕人,十三岁杀人,后作为荆轲的副手刺杀秦王,未成被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耗:减少

B.贼易之,对饮酒   易:轻视

C.童微伺其睡   伺:伺候

D.虚吏白州   白:告诉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B.虽疮手勿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愿以闻于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手麻痹大意、低估自己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

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

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

【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7分)

(1)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4分)

(2)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师说》)

(4)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6)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则不复也。(《孔子语录》)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分)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3、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一月阶段练习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捣衣砧(zhēn) 雷电晦冥(míng) 驽马(nú) 跬步(kuĭ)

B.深堑(qiàn)    妒贤嫉能(jì)   栈道 (zhàn)   喟然(wèi)

C.绮筵(qí)   锲而舍之(qì) 纤尘(xiān) 贻赠(yí)

D.呷酒(xiā) 如嚼泥土(jiáo)   蔑视(miè  ) 敷衍(yān)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B妒贤嫉能(jí)喟然(kuì),C绮筵(qǐ),锲而舍之(qiè),D敷衍(yǎn)本题都出自课本,难度不大,需要主要的是:纤[xiān](1)细小:~人(卑鄙的小人)。~介(细微,细小。亦作“纤芥”)。~手(指女子细而柔嫩的手)。~悉(细致而详尽)。~度(天然丝或化纤粗细的程度)。(2)吝啬:~啬。纤[qiàn]拉船前进的绳子:~夫(在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的人)。嚼,动词,本义是以牙磨碎食物。有三个读音:(1)jiáo,用于“细嚼慢咽”“咬文嚼字”“味同嚼蜡”。(2)jué,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如“咀嚼”“过屠门而大嚼”。(3)jiào,用于“倒嚼”。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可怪也欤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句读之不知

D.①则耻师焉,惑矣   ②或师焉,或不焉

【考点】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情况。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A.大概∕真是 B.却∕那么,就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提宾的标志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D.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也是考查实词。A“有”通“又”  “暴”通“曝”C“乡”通“向”  D“责”通“债”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人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

B.现在我才懂得,这些不足为奇的东西,也是那么地含有深意。可是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观察过它。

C.小明平时调皮捣蛋给别人增添了很多麻烦,但是小明的爸爸非常护短,爱屋及乌,总是认为小明做什么都是对的。

D.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成语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与语境合不合、对象修饰当不当、褒贬色彩当不当、适用范围当不当、谦敬对象当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小明做什么都是对的”不属于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而是事情。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就砺则利   砺:磨砺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轻视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难道

D.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可:大约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砺:磨刀石。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B.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现象里的古今意义,其实也是考查实词的掌握情况。“弟子”都指“徒弟”。慷慨: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烈;今义:大方、不吝啬。床:古义:一种坐具;今义:供人睡卧的家具。用心:古义:两个词“用”和“心”,因为用心;今义: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秦王属吏   属:嘱咐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通“于”

D.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客:客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  属:托付。  C舆:车。客:名词用作动词,作客。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老妪

梁晓声

(1)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2)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3)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4)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5)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7)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8)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9)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10)“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15)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位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6)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何作用?(5分)

【2】“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3分)  

【3】结合前文,说说第⒂节是怎样描写老叟的?有何作用?(6分)

【4】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6分)

【考点】
【答案】

【1】①自然环境:北京寒冷的冬天(1分)。社会环境:商业味浓,人情味淡(1分)。(答出“寒冷”、“人情淡薄”等大意即可。)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1分)。②为下文写老妪在寒风中等待作铺垫(1分)。③衬托了老妪诚实善良的尊贵形象。(1分)。

【2】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后来老妪退还了多给的两毛钱,表现了近乎本能的“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深感自己类同施舍的行径十分庸俗。

【3】用了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用了许多和前文描写老妪相同的话(2分)。目的:刻画一位具有同样尊贵品格的老人,进一步烘托老妪人格的尊贵(2分)。

【4】从“我”看到卖茶叶蛋的老叟时的表现和文章最后的抒情、议论可以看出(3分),“我”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具有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精神。(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为作用题,考查结构。自然环境,与天气气候有关,社会环境一般指人们活动的场景与气氛。抓住文段中“冷天”“生意就冷清”两关键词,在结合作者所写的心里感受“我不明白……”来根据两种环境的特点。然后阅读全文,从点明事情发生的环境要素、铺垫下文、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概括其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文后小题。(14分)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A.淮阴先合,不利,却 合:

B.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壁: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   害:

D.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阳:

【2】高祖善于谋略,富有心计,他的这一形象特征表现在选文中的哪些事件上,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3分)

【3】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7分)

(1)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3分)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4分)

【考点】
【答案】

【1】A.合:交锋。  B.壁:营垒。 C.害:嫉妒。  D.阳:水的北面。

【2】封赏有功之臣、让鲁地父老死心后投降、故意推却皇位然后顺应人心。

【3】(1)汉王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引、示、乃每个语言点1分)

(2)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前四句每句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合:交锋。B.壁:营垒。C.害:嫉妒。D.阳:水的北面。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16分)

童区寄传

柳宗元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①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②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②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注:①毁齿,小孩换牙,指七、八岁。②汉官,汉族官员,边境地区多是派汉人做官。③秦武阳,战国时燕人,十三岁杀人,后作为荆轲的副手刺杀秦王,未成被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耗:减少

B.贼易之,对饮酒   易:轻视

C.童微伺其睡   伺:伺候

D.虚吏白州   白:告诉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B.虽疮手勿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愿以闻于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手麻痹大意、低估自己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

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

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

【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7分)

(1)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4分)

(2)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3分)

【考点】
【答案】

【1】 C

【2】 C

【3】 D 

【4】(1)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囊”“去”“之”“虚所”各1分)。

(2)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能够一个人独吞呢?(“与其……孰若”结构、“得”、“专”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C“伺”是“看、观察”意。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师说》)

(4)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6)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则不复也。(《孔子语录》)

【考点】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海上明月共潮生。

(5)敏于事而慎于言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省”“己”“知”“惑”“齿”“智”“生”“敏”“辩”“隅”等,其中第一句要注意虚词“而”“乎”“则”“矣”;第二、三句“而”“之”“其”“乃”不要遗漏,所以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分)

【考点】
【答案】

(1)颔联:微风吹开门(1分),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1分)。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1分)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意对即可)(1分)

(2)清冷、幽静。(2分)  孤单寂寞,思念友人(2分)

(3)“为拂绿琴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构、思路。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惟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3、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考点】
【答案】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人们总是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去苦苦追寻着那些所向往的——题记

窗外,雨“滴答滴答”的下着,无声的落在地上。墙上的钟默默走着,她站在窗前,聆听着寂寞的声音,若有所思的样子。

“唉——”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回荡在屋内。

“哎,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一直去苦苦追寻着那些所向往的呢?向往着那些不存在的……”恍惚间她听到一个声音这样说……

此刻,大雪纷纷扬扬的下着,路上的人穿着厚厚的衣服,屋内人们未作在桌前,吃着美味的食物。她今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如果回家,家里人一定会打她的。就这样,她缩在了一个角落,‘嚓’的划燃了一根火柴。她看见了一桌美味的食物,和奶奶慈祥的笑容。看着她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抱着对奶奶的幻想死去时,心,颤动了一下……

又是春天了,花儿们争先吐艳,嫩绿的小草随风浮动着。看蓝天绿水,听着百灵鸟动听的歌声,感受着这美好的一切,眼前的光线渐渐变的黯淡了,最后变成了一片死寂的黑色……原来,这就是盲人的感受啊……即使世界再美好,他也感受不到,活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

她看到她吞下那颗长生不死丹,飞向天边时,不知她在寂静的广寒宫是否感受到了她追寻的幸福……

她看到汨罗江边,他吟唱着“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再一次向着郢都的方向凝望,而后向着激流中跳去……

她看见路边的乞丐衣衫褴褛的跪在地上,卑微的乞求着人们的施舍……

她看见那些在灾难中失去双亲的孩子,看见他们的悲伤,看到他们的泪水……

忽然站在窗前,她笑了。

“孩子,看到了吗?从古至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忽然那个声音又在此想起……

“请问您是谁?”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了解着人们心中的欲望……孩子,用你的双眼去看整个世界,拥有一颗纯净的心吧……”

是啊,其实她拥有很多啊,她有着温暖的屋子,有着美味的食物,太阳每天会为她升起,她有着她的幸福,她没有感受过那种被人误解的苦楚,她没感受过卑微的祈求别人的感觉,她有着一个美好的家庭……

看着窗外,雨还在下,天空依旧一片灰蒙蒙的,她,笑了,笑的绝美……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审题:文题具有思辨性,遵循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诉”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心理,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但若真正写出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文章,还需要学生有相当厚实的基本功,也体现出试题对于学生生活、心理的关注,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文题中“原来”,表明文中有一个转折的节点,或是顿悟的时刻,从未曾想到到恍然大悟;或是点化的瞬间,从忽视到重视。文题中“我”表明是文章的视角是第一人称,或者是作者自己,或者是行文中的叙述者。文题中“拥有”说明文章索要表述的重点,本来就存在,从来就有的,只是被忽视了,或者忽略了。文题中“这么多”说明不是一个,或者两个,而是多个,三个或以上谓之多也。

另外,,“原来”二字含有一种顿悟,顿悟契机的选择也影响着作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