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第一六八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提到雾霾的主要物质——黑炭,是锁链结构,两克的黑炭打开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它可以吸附很多致癌物和重金属,令人叹为观止。

B.由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赞许和批评的声音不绝如缕。

C.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D.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政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热点话题。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泛滥的负面消息中失去方向的人,内心活在阴暗之中,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卑劣、丑陋和邪恶,信念、精神被渐渐蚕食,直到走上偏激的道路。

B.近年来,以发信息等方式威胁航空安全的案件频频发生,出现此类事件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恶作剧所致,其次是当事人对社会心存怨念所致。

C.曹禺先生为中国的“莎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历来赞成以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演出莎剧,目的是让莎士比亚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成为广大人民的知音。

D.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狐狸的母爱

[加拿大]汤普森•西顿

这窝狐狸应该完蛋了,叔叔雇来的那个柏迪,正在使劲地挥舞着十字锹和铲子,挖了一个钟头以后,老狐狸维克森还在附近的林子里徘徊,两只猎狗发疯似的朝它猛冲过去。就在这时,柏迪兴奋地叫了起来:“先生,它们在这儿啦!”

那四只毛茸茸的小狐狸,正躲在狐狸洞尽头的角落里,拼命地往后退缩着。

我根本来不及阻止,柏迪就狠狠地一铲子铲了下去,再加上猎狗突然往前一冲,小狐狸一下子就死了三只。第四只,是那只最小的,被我兜住尾巴高高地拎了起来,才没被横冲直撞的猎狗弄死。

小家伙短促地叫了一声,它那可怜的妈妈维克森被它的叫声引了过来。它左右徘徊,离我们很近,要不是有两只猎狗挡在中间——它们好像总是挡在中间的——凑巧给它作了掩护,它早就挨上枪子儿了。

活着的那只小狐狸,被扔进一只口袋,它不幸的哥哥们,又被扔回它们的育儿室里,被柏迪用几铲黄土埋了。

我们回到家不久,就用链条把小狐狸拴在了谷场上。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单单让它活着。可是我们心照不宣地这么做了,无论谁都没有弄死它的念头。

它是个漂亮的小家伙,样子有些像狐狸和羊的混合体。我叫它梯普,只要有人待在附近,它就总是愁眉苦脸、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它的箱子里。

到了夜晚,小家伙会变得非常不安,它悄悄地从箱子里爬出来,使劲拉扯着链条,不时用前爪抓住它,愤愤地啃咬。

但是有一次,它咬着咬着突然停了下来,似乎在倾听什么声音,接着又抬起它那黑黑的小鼻子,用颤抖的声音,急促地叫了一声。

几分钟后,木头堆上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老狐狸飞快地咬住了小家伙,掉头就往它的来路上拖。可是,拖到链条拉得笔直的时候,小家伙被妈妈的嘴巴狠狠地扯了一下。这时候,有一扇窗户打开了,维克森吓得又逃回木头堆那边去了。

一个钟头以后,小狐狸停止了跑动和叫唤。我借着月光,偷偷往外一瞧,看见了狐狸妈妈的身影。它伸直身子躺在小家伙的旁边,嘴里在啃什么东西——我听到一种铁器的咔嚓声,原来,它在啃那条无情的铁链。而小家伙梯普呢,这时正忙着大吃大喝呢。

看见我出来,老狐狸迅速逃进黑洞洞的林子里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链条上离小家伙脖子一两米的地方,已经被磨得雪亮了。

后来我走进树林,跑到被破坏的狐狸洞口的时候,又发现了维克森的痕迹。这只可怜的伤心欲绝的狐狸妈妈来过这儿,而且把孩子们浑身污泥的尸体全掘了出来。

地上横躺着三只小狐狸的尸体,身上都被舔得光溜溜的。在新堆好的泥土上,到处都印下了可以说明问题的痕迹——这些痕迹告诉我,它曾经在这些尸体旁边,悲痛地守了很久很久。它像往常一样,把夜间猎捕来的东西,带到这儿来给它们吃。它曾经平躺在它们身旁,徒劳地把天然的饮料喂给它们喝。

现在它一定已经知道,它的这些小宝宝已经死了。

我们的俘虏梯普,现在成了维克森唯一的亲人。

为了保护鸡,我们把猎狗全放了出来。我们把狐狸最喜爱,而猎狗却碰也不会碰的鸡头上了毒药,散放在树林里。

小狐狸被抓的第二天晚上,我听见链条在嚓嚓作响,半个钟头以后,从猎狗那儿传来一阵狂吠声。接着,这种叫声径直朝远处的树林里移去,我一听就知道它们又在追维克森了。它们一直往北,朝铁路的方向奔去,后来渐渐就听不到它们的动静了。第二天早晨,那些猎狗还没回来。

我们不久就查明了原因。原来,狐狸对铁路的情况,早就心里有数了,并且很快就想出了几种利用它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被猎狗追赶的时候,趁火车就要开过之前,沿着铁轨跑上一大段路。因为在铁器上留下的气味,总是非常淡的,再加上火车轰隆隆地在上面开过,气味就完全消除了,而且猎狗也常有被火车头碾死的可能。另一种方法更有把握,不过做起来也更困难,那就是在跑得飞快的火车头前面,把猎狗一直带到一座高高的桥上,这样它们就一定会被追上来的火车头碾得稀烂。

昨天晚上,维克森就是巧妙地施展了这种手段。我们在铁路上发现了猎狗兰格血肉模糊的尸体,知道维克森已经报仇雪恨了。

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就又来到谷场上,它又弄死了一只鸡给梯普,并且喘着气,伸直了身子躺在梯普身旁,让孩子解渴。

通过这天晚上被弄死的那只母鸡,维克森夜里来我们这儿的事情,又被我叔叔发觉了。

第三天晚上,我叔叔拿着枪,亲自看守了一个钟头。

早晨我们又发现,维克森还是来过小家伙这儿的。到第四天晚上,我发现叔叔又在亲自站岗,因为另一只鸡又被偷走了。

天黑不久,我们听见一声枪响,维克森把带着的东西往地上一扔,撒腿就溜掉了。

维克森已经被人用枪赶跑了三次,难道还会跑来喂它的孩子,救它的孩子吗?

它会来吗?

到了第五天晚上,在小家伙颤声地哀叫了一声之后,木头堆上便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这回在旁边观察它们的只有我一个人。

它像个影子似的跑来,待了一会儿,又无声无息地走掉了。梯普呢,一口咬住了它扔下的一样食物,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可是,就在它吞咽的时候,一阵剧痛刺透了它的全身,痛得它禁不住失声大叫起来。接着,小家伙又挣扎了一会儿,就躺在地上永远不动了。

维克森的母爱是强烈的。它非常清楚毒药的功力,也懂得毒饵的性能。可是,这次它扔给小家伙吃的是毒饵,结果小梯普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很难解释了。

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又在林子里做了一次搜捕。雪地告诉我们,维克森已经不再在这个松林里游荡了。我们只知道它离开了此地,到底上哪儿去了,谁也没有发现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14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狐狸洞穴被毁,只有小梯普幸存;狐狸妈妈维克森伤心欲绝,设法营救梯普;又诱杀猎狗,报仇雪恨;最后看营救无望,毒杀梯普。

B.文中对狐狸遭遇的描写,让人对小狐狸梯普和妈妈维克森的命运深表同情。作者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对叔叔和柏迪猎杀狐狸的种种行径的厌恶和斥责。

C.这篇小说充满悲剧意蕴,令人肃穆深思。文中狐狸妈妈强烈的母爱,与人性有共通之处,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进而反思该如何与动物平等共享自然。

D.维克森不小心喂了小狐狸含有巨大毒性的食物,致使小狐狸当场死亡,这给她带来致命打击,所以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她。

E.小说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狐狸利用铁路诱杀猎狗的过程,然后正面描写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又到谷场上弄死一只鸡的场景。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狐狸妈妈维克森的形象。(6分)

(3)作品在描写小狐狸梯普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6分)

(4)有人说,西顿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多带有悲剧英雄的气质,充满生命的尊严。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创造经典首先离不开对传统经典的弘扬和学习,离不开对经典精神的敬畏和尊崇,离不开对于经典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探究和挖掘。经典时刻在影响着作家,但是如果只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或者作家摹写的痕迹,还不足以阐明经典所应产生的意义,还不足以开掘出经典爆发性或强力影响一个新时代的巨大能量。

②从当前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形来看,市场经济总在发掘着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网络文学和“肥皂剧”的快速发展与膨胀已发誓要将快餐文学进行到底。一些写实性作品只着重写实,既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又欠缺性格和风格上的多样性、深刻性与审美性。传统经典精神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写手”那里常常是被解构,而非被建构的;常常是被戏谑调侃的,而非充满敬意的。所以,传统经典在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一些读者欣赏趣味的下滑和不少创作者耐心的极端弱化。

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经典重探将给当前创作带来挑战。民族复兴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快,一场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新的文艺复兴必将来临,这又将是一个经典涌现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

④经典重探应着重于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经典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其核心或根本的基质在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取向。经典虽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但它日后成为经典,则是历代广大读者选择的结果。所以,经典的价值观取向应该是与广大读者的价值取向相呼应和共鸣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民族经典对于民族价值观取向的确立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经典的存在就是其文明的标识,没有经典就没有文明。重探经典就是对着文明的核心——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探。

⑤经典重探还应着重于人的建设。经典是人的创造,也显示着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度与成熟程度。同时,经典也影响人、创造人。一部经典往往会影响一代,甚至数代人的成长。因此,重探经典还应当关注经典育人、经典立人的方面。时代前进需要怎样的人,社会进步呼唤怎样的人,我们应该从经典中获取更多的启示。人应该怎样生存,是走向崇高,还是走向粗鄙;是追求精神的独立,还是陷入物欲的深渊?传统经典都曾给予过深刻的回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在经典的高峰之上,我们会看得更远、更清晰。

⑥当前文艺创作上的消费主义倾向,使文化和思想流失严重,使人的精神面貌脆弱而苍白。我们的时代显然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给文艺补充更多的钙质,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精神。而实现这一文艺使命,以蓬勃的时代精神重探经典、重释传统,将使当前文艺创作面临新的挑战。当然,这个挑战之后,将由新的经典来书写文艺存续的新的合法性。我们有理由期待着。(选自《中国作家网》 有删节)

【1】下列对于“经典”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创造文学经典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要弘扬和学习传统经典,并敬畏和尊崇经典精神,进而重新探究和挖掘经典意义和价值。

B. 当前文艺创作的情形不容乐观,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因市场经济的引导而充斥文艺作品,网络文学和“肥皂剧”就是明证。

C. 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能成为经典是历代广大读者选择的结果,这些经典的价值取向完全与读者的一致并与之产生呼应和共鸣。

D. 经典对人的影响和创造十分久远,我们重探经典时,只需站在经典的高峰上高瞻远瞩,关注经典育人、经典立人的重要作用即可。

【2】【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段先强调传统经典对创造经典的重要作用,再指出“如果只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或者作家摹写的痕迹”是不正确的做法。

B. ②段先指出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③段进而指出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经典重探虽带来挑战,但将促使经典涌现的时代到来。

C. ④段首先指出经典重探应着重于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⑤段紧承④段进一步指出我们要重探经典还应着重于人的建设。

D. ⑥段首先指出当前文艺创作上的消费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进而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以蓬勃的时代精神重探经典、重释传统。

【3】【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经典的核心或根本的基质是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取向,经典重探势必将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挑战,所以要缓慢进行。

B. 民族经典对于民族价值观取向的确立有不可忽略的决定作用,中华民族对经典的重探就是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探。

C. 经典在能够显示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度与成熟程度的同时,还可以让我们明白时代和社会的前进需要怎样的人。

D. 因为时代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给文艺补充钙质,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精神,所以当前文艺创作出现了消费主义倾向。

安徽合肥第一六八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提到雾霾的主要物质——黑炭,是锁链结构,两克的黑炭打开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它可以吸附很多致癌物和重金属,令人叹为观止。

B.由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赞许和批评的声音不绝如缕。

C.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忙。

D.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政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热点话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合语境。B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合语境。可改为“与日俱增”。C“人浮于事”: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D项“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加宾语。常做“对……津津乐道”。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泛滥的负面消息中失去方向的人,内心活在阴暗之中,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卑劣、丑陋和邪恶,信念、精神被渐渐蚕食,直到走上偏激的道路。

B.近年来,以发信息等方式威胁航空安全的案件频频发生,出现此类事件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恶作剧所致,其次是当事人对社会心存怨念所致。

C.曹禺先生为中国的“莎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历来赞成以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演出莎剧,目的是让莎士比亚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成为广大人民的知音。

D.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A.成分赘余,应删去“蚕食”前面的“渐渐”;B,句式杂糅,应删去两个“所致”;C.不合事理,“成为广大人民的知音”应改为“让广大人民成为莎士比亚的知音”。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狐狸的母爱

[加拿大]汤普森•西顿

这窝狐狸应该完蛋了,叔叔雇来的那个柏迪,正在使劲地挥舞着十字锹和铲子,挖了一个钟头以后,老狐狸维克森还在附近的林子里徘徊,两只猎狗发疯似的朝它猛冲过去。就在这时,柏迪兴奋地叫了起来:“先生,它们在这儿啦!”

那四只毛茸茸的小狐狸,正躲在狐狸洞尽头的角落里,拼命地往后退缩着。

我根本来不及阻止,柏迪就狠狠地一铲子铲了下去,再加上猎狗突然往前一冲,小狐狸一下子就死了三只。第四只,是那只最小的,被我兜住尾巴高高地拎了起来,才没被横冲直撞的猎狗弄死。

小家伙短促地叫了一声,它那可怜的妈妈维克森被它的叫声引了过来。它左右徘徊,离我们很近,要不是有两只猎狗挡在中间——它们好像总是挡在中间的——凑巧给它作了掩护,它早就挨上枪子儿了。

活着的那只小狐狸,被扔进一只口袋,它不幸的哥哥们,又被扔回它们的育儿室里,被柏迪用几铲黄土埋了。

我们回到家不久,就用链条把小狐狸拴在了谷场上。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单单让它活着。可是我们心照不宣地这么做了,无论谁都没有弄死它的念头。

它是个漂亮的小家伙,样子有些像狐狸和羊的混合体。我叫它梯普,只要有人待在附近,它就总是愁眉苦脸、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它的箱子里。

到了夜晚,小家伙会变得非常不安,它悄悄地从箱子里爬出来,使劲拉扯着链条,不时用前爪抓住它,愤愤地啃咬。

但是有一次,它咬着咬着突然停了下来,似乎在倾听什么声音,接着又抬起它那黑黑的小鼻子,用颤抖的声音,急促地叫了一声。

几分钟后,木头堆上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老狐狸飞快地咬住了小家伙,掉头就往它的来路上拖。可是,拖到链条拉得笔直的时候,小家伙被妈妈的嘴巴狠狠地扯了一下。这时候,有一扇窗户打开了,维克森吓得又逃回木头堆那边去了。

一个钟头以后,小狐狸停止了跑动和叫唤。我借着月光,偷偷往外一瞧,看见了狐狸妈妈的身影。它伸直身子躺在小家伙的旁边,嘴里在啃什么东西——我听到一种铁器的咔嚓声,原来,它在啃那条无情的铁链。而小家伙梯普呢,这时正忙着大吃大喝呢。

看见我出来,老狐狸迅速逃进黑洞洞的林子里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链条上离小家伙脖子一两米的地方,已经被磨得雪亮了。

后来我走进树林,跑到被破坏的狐狸洞口的时候,又发现了维克森的痕迹。这只可怜的伤心欲绝的狐狸妈妈来过这儿,而且把孩子们浑身污泥的尸体全掘了出来。

地上横躺着三只小狐狸的尸体,身上都被舔得光溜溜的。在新堆好的泥土上,到处都印下了可以说明问题的痕迹——这些痕迹告诉我,它曾经在这些尸体旁边,悲痛地守了很久很久。它像往常一样,把夜间猎捕来的东西,带到这儿来给它们吃。它曾经平躺在它们身旁,徒劳地把天然的饮料喂给它们喝。

现在它一定已经知道,它的这些小宝宝已经死了。

我们的俘虏梯普,现在成了维克森唯一的亲人。

为了保护鸡,我们把猎狗全放了出来。我们把狐狸最喜爱,而猎狗却碰也不会碰的鸡头上了毒药,散放在树林里。

小狐狸被抓的第二天晚上,我听见链条在嚓嚓作响,半个钟头以后,从猎狗那儿传来一阵狂吠声。接着,这种叫声径直朝远处的树林里移去,我一听就知道它们又在追维克森了。它们一直往北,朝铁路的方向奔去,后来渐渐就听不到它们的动静了。第二天早晨,那些猎狗还没回来。

我们不久就查明了原因。原来,狐狸对铁路的情况,早就心里有数了,并且很快就想出了几种利用它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被猎狗追赶的时候,趁火车就要开过之前,沿着铁轨跑上一大段路。因为在铁器上留下的气味,总是非常淡的,再加上火车轰隆隆地在上面开过,气味就完全消除了,而且猎狗也常有被火车头碾死的可能。另一种方法更有把握,不过做起来也更困难,那就是在跑得飞快的火车头前面,把猎狗一直带到一座高高的桥上,这样它们就一定会被追上来的火车头碾得稀烂。

昨天晚上,维克森就是巧妙地施展了这种手段。我们在铁路上发现了猎狗兰格血肉模糊的尸体,知道维克森已经报仇雪恨了。

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就又来到谷场上,它又弄死了一只鸡给梯普,并且喘着气,伸直了身子躺在梯普身旁,让孩子解渴。

通过这天晚上被弄死的那只母鸡,维克森夜里来我们这儿的事情,又被我叔叔发觉了。

第三天晚上,我叔叔拿着枪,亲自看守了一个钟头。

早晨我们又发现,维克森还是来过小家伙这儿的。到第四天晚上,我发现叔叔又在亲自站岗,因为另一只鸡又被偷走了。

天黑不久,我们听见一声枪响,维克森把带着的东西往地上一扔,撒腿就溜掉了。

维克森已经被人用枪赶跑了三次,难道还会跑来喂它的孩子,救它的孩子吗?

它会来吗?

到了第五天晚上,在小家伙颤声地哀叫了一声之后,木头堆上便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这回在旁边观察它们的只有我一个人。

它像个影子似的跑来,待了一会儿,又无声无息地走掉了。梯普呢,一口咬住了它扔下的一样食物,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可是,就在它吞咽的时候,一阵剧痛刺透了它的全身,痛得它禁不住失声大叫起来。接着,小家伙又挣扎了一会儿,就躺在地上永远不动了。

维克森的母爱是强烈的。它非常清楚毒药的功力,也懂得毒饵的性能。可是,这次它扔给小家伙吃的是毒饵,结果小梯普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很难解释了。

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又在林子里做了一次搜捕。雪地告诉我们,维克森已经不再在这个松林里游荡了。我们只知道它离开了此地,到底上哪儿去了,谁也没有发现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14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狐狸洞穴被毁,只有小梯普幸存;狐狸妈妈维克森伤心欲绝,设法营救梯普;又诱杀猎狗,报仇雪恨;最后看营救无望,毒杀梯普。

B.文中对狐狸遭遇的描写,让人对小狐狸梯普和妈妈维克森的命运深表同情。作者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对叔叔和柏迪猎杀狐狸的种种行径的厌恶和斥责。

C.这篇小说充满悲剧意蕴,令人肃穆深思。文中狐狸妈妈强烈的母爱,与人性有共通之处,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进而反思该如何与动物平等共享自然。

D.维克森不小心喂了小狐狸含有巨大毒性的食物,致使小狐狸当场死亡,这给她带来致命打击,所以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她。

E.小说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狐狸利用铁路诱杀猎狗的过程,然后正面描写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又到谷场上弄死一只鸡的场景。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狐狸妈妈维克森的形象。(6分)

(3)作品在描写小狐狸梯普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6分)

(4)有人说,西顿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多带有悲剧英雄的气质,充满生命的尊严。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考点】
【答案】

(1)AC(A项2分,C 项3分)

(2)小说中狐狸妈妈维克森执着、机智、勇敢、自尊、有着强烈的母爱。当发现小梯普被拴在谷场上,深夜冒死营救,试图用嘴啃断铁链,以致铁链“被磨得雪亮”;伤心欲绝把孩子们浑身污泥的尸体全掘了出来,并舔得光溜溜的,然后在这些尸体旁边,悲痛地守了很久很久;机智勇敢的冒死把猎狗引到火车头前,诱杀报仇;当发现营救无望,主动用毒饵药杀小梯普。

(3)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2分)如:被拴在谷场上,“总是愁眉苦脸、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它的箱子里”,表现了弱小者的无辜与无助、惊恐与悲愤;“到了夜晚,会非常不安,悄悄地从箱子里爬出来,使劲拉扯着链条,不时用前爪抓住它,愤愤地啃咬”,为母亲的营救做铺垫;黑黑的小鼻子,颤抖的声音,急促的叫声等,还有被毒杀时的“剧痛刺透全身”,“失声大叫挣扎”等,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意蕴。(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答“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也可酌情给分)

(4)参考示例:

(一)作品中的狐狸妈妈有着悲剧英雄一般的气质,作品也充满悲悯意味。连续不断要“啃”断铁链;掘出孩子的尸体,一一舔干净,躺在孩子的尸体旁悲伤地守候;奋力诱杀猎犬,尽一切努力营救孩子。我们为这种富有人情味的执着力量所震撼。(3分)

(二)作品中的狐狸妈妈有感情、有理智,是值得被人尊敬的生灵。当努力营救已经无望,毅然亲手毒杀小狐狸,这种宁死不屈、宁死不辱的果敢与决绝,体现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令人类也不能不肃然起敬,为动物生命的尊严而感动。(3分)

(三)小说挖掘了动物生命中的可贵品质,从而为人类检视自身立起了一面镜子,呼吁人类不要自恃所谓发达的头脑和手段肆意毁灭自然、践踏虐待动物,让人类与自然都拥有和谐、安宁、平静的生活。(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对叔叔和柏迪猎杀狐狸的种种行径的厌恶和斥责”错,D项“不小心喂了小狐狸含有巨大毒性的食物”错误, “这给她带来致命打击,所以……”文中也没有这种因果关系。D项,“倒叙手法”错误,“正面描写场”景错误。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创造经典首先离不开对传统经典的弘扬和学习,离不开对经典精神的敬畏和尊崇,离不开对于经典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探究和挖掘。经典时刻在影响着作家,但是如果只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或者作家摹写的痕迹,还不足以阐明经典所应产生的意义,还不足以开掘出经典爆发性或强力影响一个新时代的巨大能量。

②从当前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形来看,市场经济总在发掘着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网络文学和“肥皂剧”的快速发展与膨胀已发誓要将快餐文学进行到底。一些写实性作品只着重写实,既缺乏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又欠缺性格和风格上的多样性、深刻性与审美性。传统经典精神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写手”那里常常是被解构,而非被建构的;常常是被戏谑调侃的,而非充满敬意的。所以,传统经典在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一些读者欣赏趣味的下滑和不少创作者耐心的极端弱化。

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经典重探将给当前创作带来挑战。民族复兴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加快,一场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新的文艺复兴必将来临,这又将是一个经典涌现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

④经典重探应着重于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经典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其核心或根本的基质在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取向。经典虽是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但它日后成为经典,则是历代广大读者选择的结果。所以,经典的价值观取向应该是与广大读者的价值取向相呼应和共鸣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民族经典对于民族价值观取向的确立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经典的存在就是其文明的标识,没有经典就没有文明。重探经典就是对着文明的核心——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探。

⑤经典重探还应着重于人的建设。经典是人的创造,也显示着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度与成熟程度。同时,经典也影响人、创造人。一部经典往往会影响一代,甚至数代人的成长。因此,重探经典还应当关注经典育人、经典立人的方面。时代前进需要怎样的人,社会进步呼唤怎样的人,我们应该从经典中获取更多的启示。人应该怎样生存,是走向崇高,还是走向粗鄙;是追求精神的独立,还是陷入物欲的深渊?传统经典都曾给予过深刻的回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在经典的高峰之上,我们会看得更远、更清晰。

⑥当前文艺创作上的消费主义倾向,使文化和思想流失严重,使人的精神面貌脆弱而苍白。我们的时代显然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给文艺补充更多的钙质,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精神。而实现这一文艺使命,以蓬勃的时代精神重探经典、重释传统,将使当前文艺创作面临新的挑战。当然,这个挑战之后,将由新的经典来书写文艺存续的新的合法性。我们有理由期待着。(选自《中国作家网》 有删节)

【1】下列对于“经典”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创造文学经典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要弘扬和学习传统经典,并敬畏和尊崇经典精神,进而重新探究和挖掘经典意义和价值。

B. 当前文艺创作的情形不容乐观,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因市场经济的引导而充斥文艺作品,网络文学和“肥皂剧”就是明证。

C. 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能成为经典是历代广大读者选择的结果,这些经典的价值取向完全与读者的一致并与之产生呼应和共鸣。

D. 经典对人的影响和创造十分久远,我们重探经典时,只需站在经典的高峰上高瞻远瞩,关注经典育人、经典立人的重要作用即可。

【2】【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段先强调传统经典对创造经典的重要作用,再指出“如果只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或者作家摹写的痕迹”是不正确的做法。

B. ②段先指出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③段进而指出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经典重探虽带来挑战,但将促使经典涌现的时代到来。

C. ④段首先指出经典重探应着重于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⑤段紧承④段进一步指出我们要重探经典还应着重于人的建设。

D. ⑥段首先指出当前文艺创作上的消费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进而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以蓬勃的时代精神重探经典、重释传统。

【3】【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经典的核心或根本的基质是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取向,经典重探势必将给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挑战,所以要缓慢进行。

B. 民族经典对于民族价值观取向的确立有不可忽略的决定作用,中华民族对经典的重探就是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探。

C. 经典在能够显示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度与成熟程度的同时,还可以让我们明白时代和社会的前进需要怎样的人。

D. 因为时代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给文艺补充钙质,滋养人的心灵,强壮人的精神,所以当前文艺创作出现了消费主义倾向。

【考点】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B.“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因市场经济的引导而充斥文艺作品”错,原文为“市场经济总在发掘着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和一次性消费价值”,并无“充斥文艺作品”的意思。C.“这些作品的价值取向完全与读者的一致并与之产生呼应和共鸣”太武断,原文为“经典的价值观取向应该是与广大读者的价值取向相呼应和共鸣的”。D.“只需”一词说法片面,由原文“经典重探还应着重于人的建设”可知,重探经典还有其他方面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