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耀州中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府吏见丁宁  ②渐见愁煎迫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  ②叶叶相交通D.①故遣来贵门  ②知是故人来

2、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②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③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④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⑤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⑥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A.④⑥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⑥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④①③⑥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者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切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超豪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B.在学术研究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风格受到国际科学界人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数学家。

C.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D.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E.本文通过记述了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

(2)文章说谷超豪学术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请简要说明其理由。(6分)

(3)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8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B.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__ 邀劫:邀人抢劫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D.帝以践阼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其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2)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6分)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导演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书写作业、创造精彩的过程……

请以“人生的作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陕西铜川耀州中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府吏见丁宁  ②渐见愁煎迫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C.①会不相从许  ②叶叶相交通D.①故遣来贵门  ②知是故人来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B代词,这样(A“我”/表被动C偏指一方/互相D所以/旧)

2、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②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③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④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⑤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⑥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A.④⑥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⑥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④①③⑥②⑤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者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切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超豪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B.在学术研究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风格受到国际科学界人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数学家。

C.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D.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E.本文通过记述了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

(2)文章说谷超豪学术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请简要说明其理由。(6分)

(3)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8分)

【考点】
【答案】

(1)B3分,C2分,E1分,

(2)①作为数学家却去阐明物理学关于杨——米尔斯场的存在定理。②从他微分几何转入偏为分方程,把数学应用到航天。③他跨领域涉及了空气动力学,解决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 

(3)①他开设数学基础课与许多专门课程。②他把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③他把学生推上自己开拓的新领域。 

(4)①许多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②文学和写作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③文学和写作能够增添乐趣,丰富生活,陶冶情操。④具有科学理性的人也需人文感性的滋养。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E项“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不准确。A项“从他那里”错,原文是“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D项“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错。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考点】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段意内容及上下句具体语境分析,答题区间在第4段,B项,自主性的内涵,可根据“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作答。故选A。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B.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__ 邀劫:邀人抢劫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D.帝以践阼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考点】
【答案】

【1】B

【2】A

【3】D

【4】

(1)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震聋: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国外夸耀的。(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国外夸耀,每点各一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邀劫:拦路抢劫。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其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2)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6分)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考点】
【答案】

①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②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③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这个意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长句变短句,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句子的主干,把主干句单独列为一句,然后把其它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拆解成若干短句,最后按照一定的关系重新排序即可。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导演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书写作业、创造精彩的过程……

请以“人生的作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点】
【答案】

人生的作业

周日的中午,我刚吃完饭,匆匆看了一眼外婆。她正独自坐在院里盯着花儿发呆的,又在想念着逝去的外公了。我刚准备走进院子,想到那一叠叠未完成的作业,便照应了一声:“外婆,我写作业了,有什么事儿就叫我。”随后,又折回房间继续在作业中“战天斗地”了。

正为一道数学题而纠结的时候,却听见敲门声。一看是外婆,她说道:“丫头,我出去透透气。”想到外婆快九十岁了,平时很少一个人出去,我有些不放心:“外婆,您就在院子里走走,要不然爸妈会担心的。”“不碍事,我就在小区里转转,以前和你外公一块儿能走到城南呢!”我看到外婆的眼眸里闪过一抹伤痛,又带有一丝恳求的神情,只好妥协着说:“那您别走远了。”外婆连声应着,笑着出门了。而我,又埋进了满书桌的作业里。

写完作业,伸了个懒腰,抬头看到时钟都五点了。两点,三点,四点,五点,都四个小时了,外婆还没回来吗?我拿起钥匙就忐忑不安地出门了。

在小区里焦急地走着,四处张望,眼光扫过每一张老人的脸,都不是。“哎,怎么办?要不是作业太多,也不会让外婆一个人出门。”我心中懊悔着,继续寻找。

忽然瞥到桥上有一抹熟悉的身影。我眯起眼睛使劲地扫描着,果然是外婆。有些佝偻的背,一根外公以前的拐杖支撑着有些颤微的双腿,她慢慢走近了。她那模糊的身影竟与外公有些重合,我拭去眼中的水雾,小跑上前去搀扶她。外婆看到我很惊喜,举起手里的糖葫芦,“看丫头,你最喜欢的。”看着鲜艳欲滴的红糖汁缓缓流下,我努力扬了扬有些僵硬的嘴角,接过糖葫芦就咬了一颗:“真甜!”外婆笑得开心的像个饺子。红糖化开,却觉得嘴里从未有过的酸,酸过心里,酸到鼻头,酸的只想掉眼泪。

扶着外婆,她渐渐把重量倚在我的胳臂上。我很开心能成为外婆又一根“拐杖”,紧紧地握着她有些粗糙,枯瘦却温暖的手,让我蓦然感到一股责任。要掏出面纸给外婆擦去汗渍。那一条条深深的皱纹变得更加慈祥。“丫头真好。”她悄悄握紧我的手。在她有些温润的眼里,闪烁着欣慰,信任,感动……我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转过头看着迎风舞动的杨柳……并且把身板挺得更直,更有劲儿,让外婆放心依靠。

相信照顾好外婆,就是给在天堂的外公最好的安慰吧!

从那以后,就算有再多的作业,我也会抽时间和外婆聊聊天,谈谈心。

照顾好深爱着我的家人,承担一份责任,不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容不得出错的一份作业吗?

简评:在这篇记叙文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明暗线交汇的“双线”结构,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了作业的双重意蕴:表面上指的是学习的任务,本质上却是指一种爱护家人的责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精彩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心理刻画为本文增辉不少,使本文既具有情韵,又有理趣。是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次命题作文,沿袭以往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提示语﹢命题﹢写作要求。

命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作业”是中心词,规定了写作对象和内容;“人生”是修饰语,规定了写作范围。在这里,“作业”可以阐释为:人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作业”的意义,才能确保审题立意的深度和广度,使命题具有较丰富的意味。“人生”可以解释为人的生存和生活,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可以写个体,也可以写群体。这个命题既具有明确的限制性,又具有较大自由的开放性。从表现对象方面看,就身份而言,命题可以写学生、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领导干部等;就年龄而言,可以写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就人伦而言,可以写子女、姐妹、兄弟、同学、师生、战友、同僚、同仁、主仆、父母、夫妻、祖父母等。从表现内容方面看,则更为宽泛,需要联系具体的写作对象来说,笼统地讲,就是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履行的职责,必须承担的责任,或者是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有质量,为之作出的种种努力和奋斗。就高三学生来说,《中学生守则》规定的条款应该都算作业范畴,略举几点:完成学业并争取学有所成;孝敬长辈友爱同学;遵守公德举止得体;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总之,人生的作业必须跟具体的写作对象联系起来解读,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基本取决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