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理科)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4题,共120分)

1、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C. 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 ,

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信息传递往往双向进行

B. 金钱豹尿液所故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C. 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

D. 鸟类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3、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1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4、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1

A. 1.875倍   B. 0.575倍   C. 1.273倍   D. 1.375倍

5、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 分別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G、H、I 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 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B. 图中 A=D.B=E,C=F

C.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D. 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6、

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査(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A. 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C.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D. 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若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7、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小和种群数见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 沙丘、火灾后的森林进行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8、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题中其他生物不构成寄生关系

B. 疟原虫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 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

9、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1

A.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10、

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1

A.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 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位

C. 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忡下的增长规律

D. 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11、

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图,图中的1=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上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2

A. 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2008〜2010 年,1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D.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12、

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某实验:将胚芽艄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 1 ;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別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的生长结果,如图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1

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 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

13、

图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据图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1

A. 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A、D侧

B. 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原理相同

C. 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反映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

D.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

1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缺乏氧气会形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植物激素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C.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D. 生长素非极性运输一般发生在成熟组织韧皮部

15、

分别对二倍体番茄幼叶、三倍体无子西瓜幼叶进行组织培养,将形成的多株植物随机等量分组,编号为A、B、C、D,进行不同的处理。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组是

组号开花前处理 开花期处理   开花后处理   预期结果

A. 不套袋   不涂抹生长素溶液   不套袋   无子蕃茄

B. 去雄、套袋   涂抹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  继续套袋一段时间后取下   有子蕃茄

C. 不套袋   授以二倍体的花粉   不套袋   无子西瓜

D. 套袋 不授以花粉     继续套袋一段时间   无子西瓜

16、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萘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17、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C.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18、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眼泪中含有溶酶菌,其参与的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抗原在人体内只有通过抗体才能被消灭

C. 浆细胞分裂并产生抗休

D. 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T细胞大量死亡

19、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

B.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吋,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对他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往上依次呈黄绿色、蓝绿色、黄色、 橙黄色

D.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慨念模型

20、

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昏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不需要完善的是

A. 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

B. 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 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酸性生理盐水

D. 出现昏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21、

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位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22、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祌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C. 神经细胞兴布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D.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23、

如表为某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可能发生的是

1

A. 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 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

C.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D.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

24、

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2、O2、血红蛋白、H+   B. 呼吸氧化酶、氨基酸、激素、糖原

C. 葡萄糖、抗体、HPO42-   D. 血浆蛋白、Ca2+、突触小泡

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25、

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请据图回答:

1

(1)图乙中A表示_____,B表示______。

(2)假设某时期野狗全部绝灭,此时狮子的食物有1/5来自羚羊,2/5来自斑马,其它来自食蛇动物,则狮子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草___kg。

(3)图丙中,若从c、e、g、h、j、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_____。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的功能。

26、

下图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藓植物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

(1)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2)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______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__。

27、

为探究2,4-D浓液浓度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某同学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3是迎春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由图1分析可知,为了满足单一变量原则,对5号试管中的2, 4-D溶液的操作还应_____,从图2可确定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_____mol/L之间,图2、图3的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的是图 _________。

(2)为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某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A、B两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作对照.B组切去尖端;两组胚芽鞘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请你对该同学的实验思路作出评价。如果可行,叙述实验结果;如果不可行,请选择胚芽鞘、云母片、琼脂块等为材料,叙述或图解表示改进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研究发现“大脑中GPS”是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细胞。某小组为探究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关系,利用水迷宫对大鼠进行重复训练,然后让它们寻找水下隐蔽平台,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1

(1)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__________。

(2)乙酰胆碱是海马区祌经元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_____(填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

(3)短期记忆主要与   _____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4)阿尔茨海默氏症也称老年性痴呆症,可能与海马区忡经元病变布关.经DNA序列分析表明,患者祌经元突触末端蛋白质的第711位的缬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有的则是第670位和第671位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和亮氨酸,由此可知该病与 ______遗传物质的(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有关。

29、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1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胃中。

(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实验结果用曲线表示,随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__。

(3)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该激素经血液运至 _____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___________。

30、

血浆渗透压在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态上十分重要,受多种因素共间作用,保持其稳定性。

(1)在身体水分的进出方面,主要的“入口”是由“口渴”这一动机引发的主动饮水,渴觉中枢在   ______。在人体排尿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______。(填“单向性”或“双向性”)

(2)研究这调节系统的科研工作者将体重相同的健康成年人分两组,令他们进行长跑, 直到体重减少1 kg之后,令第I组的人摄取1 L纯水,令第Ⅱ组摄取1 L0.5%食盐水,并在摄取纯水和食盐水后的15 min和3 h两个时间段询问统计口渴情况(统计期间不再吸入水)。

①长跑运动中大量排汗主要是为了保持________的相对稳定。饮水15 min后,两组人的渴觉变化一致,都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②饮水3小时后,第____ (填“Ⅰ”或“Ⅱ”)组的人的渴觉和15 min时变化不大,为什么?_____________。

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理科)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24题,共120分)

1、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直接价值

B.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C. 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 ,

【考点】
【答案】

D

【解析】

①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要大于它的直接价值,错误;

B、将其他受灾地区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错误;

C、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错误;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正确。

故选D。

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信息传递往往双向进行

B. 金钱豹尿液所故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C. 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

D. 鸟类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对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①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的,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②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③声音、颜色、形状、磁力、温度、湿度、光、重力等信息为物理信息。

④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正确;

B、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正确;

C、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正确;

D、鸟类的鸣叫声属于通过物理过程传播的物理信息,错误。

故选D。

3、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1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由题表可知,同化的能量=摄食量一类便量=1.05×1010一3.50×109=7×109,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田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为7×109一4.55×109=2.45×109,占其同化量的比例为2.45×109÷7×109×100%=35%;类便量不属于同化量;田鼠的天敌为田鼠的下一营养级,最多可以获得田鼠同化能量的20%,即7×109×20%=1.4×109;田鼠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至少为7×109÷20%=3.5×1010。

A、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同化的能量=摄食量一类便量=1.05×1010一3.50×109=7×109,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田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为7×109一4.55×109=2.45×109,占其同化量的比例为2.45×109÷7×109×100%=35%,正确;

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正确;

C、田鼠的天敌为田鼠的下一营养级,最多可以获得田鼠同化能量的20%,即7×109×20%=1.4×109,正确;

D、在这条食物链中,田鼠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至少为7×109÷20%=3.5×1010,但田鼠种群只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的一部分,其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要远大于3.5×1010 J/(hm2•a),错误。

故选D。

4、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1

A. 1.875倍   B. 0.575倍   C. 1.273倍   D. 1.375倍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甲→丙,甲→乙→丙;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0.5x÷10%+0.5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2: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3y÷10%+1/3y÷10%÷10%=40y,因为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就是1.375倍。

故选D。

5、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 分別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G、H、I 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 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B. 图中 A=D.B=E,C=F

C.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D. 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的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A、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错误;

B、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同化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A>D,B>E,C>F,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100%,错误;

D、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K所示的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中,包括免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正确。

6、

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査(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A. 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C.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D. 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若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

A、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因此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因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正确;

C、通过统计样方内植物的物种数和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错误;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7、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小和种群数见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 沙丘、火灾后的森林进行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一般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衡量这一特征的为物种的丰富度,正确;

B、在垂直方向上,由于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大部分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错误;

C、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丰富度通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错误;

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森林,错误。

故选A。

8、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题中其他生物不构成寄生关系

B. 疟原虫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 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包括: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A、B:根据题中信息可判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与蚊蝇也是寄生关系,故A项和B项均错误;C、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正确;

D、孑孓被杂食性鱼类捕食,故二者存在捕食关系,杂食性鱼类和孑孓又均可以藻类为食,故二者还存在竞争关系,故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错误。

故选C。

9、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1

A.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设计符合对照原则,C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10、

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1

A.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 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位

C. 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忡下的增长规律

D. 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

A、图1的a点斜率最大,图3的e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间隔最大,都表示增长速率最大,对应图2的c点,正确;

B、图1的b点斜率为0,图3的f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都表示增长速率为0,对应图2的d点,正确;

C、图1表示种群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图2表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3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均可以表示该种群的增长规律,且经过一段时间后,数量都趋于稳定,说明环境条件有限,正确;

D、图2中c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并未停止增长,至d点才到达环境容纳量,错误。

故选D。

11、

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图,图中的1=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上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2

A. 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2008〜2010 年,1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D.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1.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物理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如教材中学生动手构建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2.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

3.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A、2010年~2015年,λ一直大于1,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比前一年多,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λ先变大后变小体现的是种群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错误;

B、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图中λ一直保持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确定环境容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正确;

C、2008年~2010年,λ保持为2,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前一年的两倍,数量一直在增加,错误;

D、高中生物中的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也包括表格、曲线、柱状图、扇形图等数学表达式),该图是数学模型,错误。

故选B。

12、

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某实验:将胚芽艄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如图 1 ;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別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的生长结果,如图2,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1

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

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

C. 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因此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

A、光照不能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只能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错误;

B、图2显示,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因此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错误;

C、图2 中将A、B琼脂块分別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后,甲乙表现的都是有琼脂块的一侧促进生长,没有体现出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错误;

D、乙弯曲的程度大于甲,胚芽鞘乙生长速度快于乙,因此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正确。

故选D。

13、

图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据图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1

A. 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A、D侧

B. 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原理相同

C. 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反映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

D.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表现在: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A、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但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有根的近地侧为抑制作用,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D侧,错误;

B、小麦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增加,能诱导淀粉酶的产生,促进了淀粉的水解。然后细胞分裂素增加,细胞的分裂加快;生长素增加,细胞的体积增大。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等多种激素的调节,但调节作用的原理不同,错误;

C、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能反映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错误;

D、麦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增加,能诱导淀粉酶的产生,促进了淀粉的水解。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正确。

故选D。

1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缺乏氧气会形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 植物激素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C.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D. 生长素非极性运输一般发生在成熟组织韧皮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A、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正确;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正确;

C、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错误;

D、生长素非极性运输一般发生在成熟组织韧皮部,正确。

故选C。

15、

分别对二倍体番茄幼叶、三倍体无子西瓜幼叶进行组织培养,将形成的多株植物随机等量分组,编号为A、B、C、D,进行不同的处理。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组是

组号开花前处理 开花期处理   开花后处理   预期结果

A. 不套袋   不涂抹生长素溶液   不套袋   无子蕃茄

B. 去雄、套袋   涂抹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  继续套袋一段时间后取下   有子蕃茄

C. 不套袋   授以二倍体的花粉   不套袋   无子西瓜

D. 套袋 不授以花粉     继续套袋一段时间   无子西瓜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无籽番茄和无籽西瓜的原理不同:.无籽番茄是在开花期没有完成授粉,不能产生种子,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籽西瓜属于三倍体,因为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因此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无法完成授粉,因此无子。

A、番茄开花前后未做套袋处理,能够完成正常的传粉,产生种子,即使不涂抹生长素溶液,种子产生的生长素也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只能获得有子番茄,错误;

B、开花前去雄、套袋,开花期再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开花后要继续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只能获得无子番茄,错误;

C、无子西瓜属于三倍体,因为同源染色体数为奇数,因此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整个过程不需要套袋,但要二倍体的花粉刺激才能形成无子西瓜,正确;

D、三倍体西瓜如果不授以花粉,子房将无法发育,不能产生果实,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萘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成员,生长素是包括吲哚乙酸在内的具有和吲哚乙酸相同生理效应的化合物总称。许多科学家认为植物激素的研究的奠基者是达尔文。1880年,达尔文首先进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他发现金丝草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照光的情况下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尖端套上锡箔小帽,或将顶尖去掉,胚芽鞘就没有向光性。达尔文认为:可能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胚芽鞘的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某种物质从上部传递到下部,导致胚芽鞘向光面与背光面生长速度不均衡,使胚芽鞘向光弯曲。达尔文的研究激发了后人的一系列研究。1913年,丹麦人鲍森·詹森发现,切除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再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片凝胶,再将切下的尖端放在凝胶片上,在单侧光的情况下,凝胶以下部分仍发生弯曲。他还设计了另一个试验,在胚芽鞘背光面插入一云母片,向光性仍发生。他认为胚芽鞘尖端可能向下传递了某种物质。1918年,德国人拜耳在詹森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试验: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然后再放回原切面的一侧,在没有单侧光影响时,胚芽鞘向未放尖端一侧弯曲生长。这就证实了:顶尖产生的某种可以扩散的活性物质对胚芽鞘的生长有控制作用。1928年,荷兰人温特将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一块3%的琼脂薄片上,1小时后移去鞘尖,再将琼脂切成小块,如果将这些琼脂小块置于胚芽鞘的切面上,这个胚芽鞘的生长与完整的胚芽鞘生长一样。如果把这种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这个胚芽鞘就发生了弯曲生长的现象。如果把没有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结果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这个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所以在当时认为这种物质应属激素类。1934年,荷兰郭葛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混入琼脂,也能引起去尖胚芽鞘弯曲生长。经化验分析,这种化合物就是吲哚乙酸。不久,郭葛小组与西蒙等人在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并称之为生长素。

A、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正确;

B、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正确;

C、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正确。

故选C。

17、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C.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题文中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由于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而胰岛B细胞可以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以至于病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A、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错误;

B、由题干可知,效应T细胞能够选择性的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则胰岛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的,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正确;

D、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错误。

故选C。

18、

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眼泪中含有溶酶菌,其参与的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抗原在人体内只有通过抗体才能被消灭

C. 浆细胞分裂并产生抗休

D. 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T细胞大量死亡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A、人的眼泪中含有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错误;

B、抗原可以被吞噬细胞直接吞噬消化,在体液免疫中,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错误;

C、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浆细胞不能再分裂,错误;

D、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主要由于艾滋病病毒侵染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效率下降,正确。

故选D。

19、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

B.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吋,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对他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往上依次呈黄绿色、蓝绿色、黄色、 橙黄色

D.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慨念模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意在考查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估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如果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中标记数变小,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将偏大,正确;

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在实验得出的活性较好的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由下往上,呈现的色素带顺序是:叶绿素b(黄绿色)、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正确;

D、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正确。

故选B。

20、

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昏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不需要完善的是

A. 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

B. 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 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酸性生理盐水

D. 出现昏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此外,还应用溶剂(酸性生理盐水)作对照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但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A、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正确;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错误;

D、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正确。

故选C。

21、

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位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血糖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通过神经和血管途径调节脑垂体前﹑后叶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而且还参与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如控制水盐代谢﹑调节体温﹑摄食﹑睡眠﹑生殖、内脏活动以及情绪等。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受损,动物或人的散热机制就失控,失去在热环境中调节体温的功能;如后部同时受损伤,则产热、散热的反应都将丧失,体温将类似变温动物。损坏下丘脑可导致烦渴与多尿,说明它对水平衡的调节有关。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错误;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如可以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抑制等,正确;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正确;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的分泌,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正确。

故选A。

22、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祌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C. 神经细胞兴布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D.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维持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主动运输摄取钾离子可以保证能够有足够的钾离子外流,同时也能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不管细胞是否处于静息状态,都会发生相应离子的进出,(1)钾离子外流——相当于协助扩散(2)吸收钾离子——主动运输,此时需要消耗ATP。

A、神经元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结合产生大量ATP,正确;

B、受体蛋白是在核糖体上由氨基酸进行脱水缩合而成的,该过程需要消耗ATP,正确;

C、神经细胞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K离子运输方式:(1)钾离子外流——相当于协助扩散(2)吸收钾离子——主动运输,此时需要消耗ATP。以上两项都发生,维持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主动运输摄取钾离子可以保证能够有足够的钾离子外流,同时也能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不管细胞是否处于静息状态,都会发生相应离子的进出,正确;

D、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为扩散作用,不需要消耗ATP,错误。

故选D。

23、

如表为某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可能发生的是

1

A. 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 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

C.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D.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A、血液化验的结果血钙含量偏高,血钙低时才会出现抽搐症状,错误;

B、因为静息时, 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血液中K+浓度偏低,膜内外的浓度差加大,导致K+外流增加,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错误;

C、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抑制葡萄糖运出肝细胞,错误;

D、血液化验的结果血糖过高,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动力减小,导致水分吸收减少,正确。

故选D。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1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3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4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5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6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4、

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2、O2、血红蛋白、H+   B. 呼吸氧化酶、氨基酸、激素、糖原

C. 葡萄糖、抗体、HPO42-   D. 血浆蛋白、Ca2+、突触小泡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B、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C、葡萄糖、氨基酸、HPO42-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D、Ca2+在内环境和细胞中都有,突触小泡位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25、

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请据图回答:

1

(1)图乙中A表示_____,B表示______。

(2)假设某时期野狗全部绝灭,此时狮子的食物有1/5来自羚羊,2/5来自斑马,其它来自食蛇动物,则狮子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草___kg。

(3)图丙中,若从c、e、g、h、j、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_____。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的功能。

【考点】
【答案】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65   c+e+g+h+i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图甲中包括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羚羊→狮子,②草→羚羊→野狗→狮子,③草→斑马→野狗→狮子,④草→斑马→狮子,⑤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其中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图乙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量。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还有一部分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假设某时期野狗全部绝灭,则此时图甲中包括3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羚羊→狮子,②草→斑马→狮子,③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若此时狮子的食物有1/5来自羚羊,2/5来自斑马,2/5来自食蛇动物,则狮子增加1kg,至少需要消耗草(1×1/5÷20%÷20%)+(1×2/5÷20%÷20%)+(1×2/5÷20%÷20%÷20%÷20%)=265(kg)。

(3)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指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据此分析图丙可知:该能量可表示为a=c+e+g+h+i。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26、

下图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藓植物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

(1)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2)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______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__。

【考点】
【答案】

抵抗力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生殖隔离   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解析】

因为起始阶段是苔藓阶段,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初生演替是指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初生演替在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中都有可能发生。初生演替发生在原生裸地上。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时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次生演替植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次生演替的先锋植物一般为蒲公英。

(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阶段是苔藓阶段,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4)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7、

为探究2,4-D浓液浓度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某同学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3是迎春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由图1分析可知,为了满足单一变量原则,对5号试管中的2, 4-D溶液的操作还应_____,从图2可确定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_____mol/L之间,图2、图3的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的是图 _________。

(2)为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某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A、B两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作对照.B组切去尖端;两组胚芽鞘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请你对该同学的实验思路作出评价。如果可行,叙述实验结果;如果不可行,请选择胚芽鞘、云母片、琼脂块等为材料,叙述或图解表示改进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吸走1mL   10-11-10-9   图2、图3   不可行;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A、B、C三组并且都横着放置;A组不做任何处理,B、C组分别在尖端中央、尖端以下部分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在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时,要设置含有适宜浓度的浓度梯度去处理扦插枝条,根据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找到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 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由图二可得, 2, 4-D溶液浓度在10-10 mol/L时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 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10-9 mol/L。

(1)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置蒸馏水的一组目的为对照;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对5号烧杯中的2, 4-D 溶液做吸走1mL的操作,才能保证烧杯中的溶液量相等。从图2可确定2, 4-D溶液浓度在10-10 mol/L时,生根数目最多,所以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10-11-10-9 mol/L之间;图3中,因为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其中b、c、d点都起促进作用,而a点起抑制作用。因此,图2、图3的实验结果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2)不可行,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可用云母片分别插入尖端和尖端以下部分,再设计不做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

实验步骤:

(1)取完整燕麦胚芽(若干)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B、C;

(2)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在尖端以下部分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

(3)将三组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A组背地生长;B水平生长,C组背地生长,

实验结论: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

28、

研究发现“大脑中GPS”是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细胞。某小组为探究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关系,利用水迷宫对大鼠进行重复训练,然后让它们寻找水下隐蔽平台,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1

(1)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__________。

(2)乙酰胆碱是海马区祌经元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_____(填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

(3)短期记忆主要与   _____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4)阿尔茨海默氏症也称老年性痴呆症,可能与海马区忡经元病变布关.经DNA序列分析表明,患者祌经元突触末端蛋白质的第711位的缬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有的则是第670位和第671位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和亮氨酸,由此可知该病与 ______遗传物质的(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有关。

【考点】
【答案】

错误次数和到达平台所需时间   胞吐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基因突变  

【解析】

题文中实验组给大鼠注射鹅膏蕈氨酸,鹅膏蕈氨酸是一种神经毒素,可与突触后膜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从而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死亡或者缺失。对照组应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利用水迷宫对大鼠进行重复训练,然后让它们寻找水下隐蔽平台,从而探究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关系。

突触:神经元之间由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成的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相接触而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传递是电信号→学信号→电信号。

突变:DNA分子中发碱对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叫基因突变。

(1)由题干和图表信息可推知,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错误次数和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平台水域所用的时间。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3)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4)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原因是由于控制该蛋白质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29、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1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胃中。

(1)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实验结果用曲线表示,随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__。

(3)①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该激素经血液运至 _____发挥作用。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生理盐水灌胃   1   下丘脑   垂体   Ⅰ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Ⅰ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解析】

一般人每日食物中都会摄取一定量碘化合物,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循环,迅速为甲状腺摄取浓缩并最终生成甲状腺素。当甲状腺素浓度较高时,会促进患者能量代谢增快,人体耗氧量大幅度增加,产热量增多,散热量加速,人体所需水分也随之增多,患者因此常感觉口干舌燥。由于寒冷或过度紧张,就会导致神经传导刺激下丘脑,下丘脑则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使甲状腺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1)丁组应灌入与甲状腺激素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

(2)甲组切除甲状腺,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耗氧量降低;乙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会对机体有一定的刺激,耗氧量稍有增加;丙组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耗氧量增加;丁组灌生理盐水,对耗氧量无影响。

1

(3)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该激素经垂体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用放射性的131I可以检测到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被标记)的多少。

30、

血浆渗透压在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态上十分重要,受多种因素共间作用,保持其稳定性。

(1)在身体水分的进出方面,主要的“入口”是由“口渴”这一动机引发的主动饮水,渴觉中枢在   ______。在人体排尿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______。(填“单向性”或“双向性”)

(2)研究这调节系统的科研工作者将体重相同的健康成年人分两组,令他们进行长跑, 直到体重减少1 kg之后,令第I组的人摄取1 L纯水,令第Ⅱ组摄取1 L0.5%食盐水,并在摄取纯水和食盐水后的15 min和3 h两个时间段询问统计口渴情况(统计期间不再吸入水)。

①长跑运动中大量排汗主要是为了保持________的相对稳定。饮水15 min后,两组人的渴觉变化一致,都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②饮水3小时后,第____ (填“Ⅰ”或“Ⅱ”)组的人的渴觉和15 min时变化不大,为什么?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大脑皮层   单向性   体温(温度)   下降   Ⅱ   因为第Ⅱ组不仅补充了水,还补充了无机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了平衡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体渗透压的调节涉及水盐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的高级中枢可以对脊髓等低级中枢起到调节作用。

(1)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人体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从兴奋部位传导至未兴奋部位。离体条件下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 ①运动时大量出汗主要是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出汗后大量脱水和脱盐,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补充了纯水或者一定浓度的食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都会缓减口渴。

②饮水3小时后,只补充纯水,只能暂时缓减口渴,因大量饮纯水后又冲淡了血液中盐的浓度,机体为了保持和恢复原有浓度,就要把喝进来的水分再排出去,于是继续出汗,随着汗液的排出,盐又进一步丢失,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人会越喝纯水越渴。而Ⅱ组饮用的是食盐水,不仅补充了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还及时补充了流失的盐分,这样才能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而真正的解决口渴,恢复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