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一中高一(月)月考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在同学们提出的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

实验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1

加入可溶溶液性淀粉

2mL

2mL

2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3

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

__

1mL

加入1mol/L的NaOH溶液

1mL

__

4

置于37℃水浴中

5min

5min

5

滴入斐林试剂并沸水浴加热

2滴

2滴

A. 缺少pH为7.0的对照组

B. 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恰当

D. 操作步骤设计合理

2、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假若用稀释10倍的唾液代替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则应将其中的三支试管分别放入37 ℃左右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而不是60 ℃左右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原因是( )

A. 37 ℃热水易配制且不易降温

B. 唾液淀粉酶只能在37 ℃发挥作用

C. 淀粉酶(市售)的最适温度为50~75 ℃,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37 ℃左右

D. 无任何原因

3、

下列实验能证明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作用的最佳方案是( )

A. 在装有蛋清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然后滴加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变成紫色

B. 在装有煮熟的蛋白块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然后滴加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变成紫色

C. 在装有蛋清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然后滴加斐林试剂加热后观察是否变成砖红色

D. 在装有煮熟的蛋白块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直接观察蛋白块的大小

4、

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 酶的催化作用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平衡点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5、

下列有关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B. 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C. 脂肪酶加双缩脲试剂不会呈紫色

D. 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可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

6、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的合成场所可以是核糖体

B.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7、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C. 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

D. 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8、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9、

下列对于流动镶嵌模型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

B. 有的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C. 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D. 磷脂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10、

将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下列对细胞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吸水膨胀发生形变

B. 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液体逐渐变成深紫色

C. 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

D. 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说明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

11、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 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下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

D. 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重庆市铜梁一中高一(月)月考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学生设计了下表中的实验方法步骤。在同学们提出的下列评价中,不合理的是( )

实验步骤

项目

试管1

试管2

1

加入可溶溶液性淀粉

2mL

2mL

2

加入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

1mL

1mL

3

加入1mol/L的盐酸溶液

__

1mL

加入1mol/L的NaOH溶液

1mL

__

4

置于37℃水浴中

5min

5min

5

滴入斐林试剂并沸水浴加热

2滴

2滴

A. 缺少pH为7.0的对照组

B. 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恰当

D. 操作步骤设计合理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实验中只有酸性和碱性环境,缺少pH为7.0的对照组,A项正确;温度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都置于37℃水浴中,可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项正确;淀粉属于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的麦芽糖属于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该实验检验实验结果的试剂选择恰当,C项正确;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应该先调节pH,再加入淀粉酶,所以该实验操作步骤设计不合理,D项错误。

2、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假若用稀释10倍的唾液代替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则应将其中的三支试管分别放入37 ℃左右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而不是60 ℃左右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原因是( )

A. 37 ℃热水易配制且不易降温

B. 唾液淀粉酶只能在37 ℃发挥作用

C. 淀粉酶(市售)的最适温度为50~75 ℃,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37 ℃左右

D. 无任何原因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该取三个温度,分别是低温(冰块)、最适宜温度,高温(沸水),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为50℃~75℃,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若温度达到60℃则其活性很低,甚至失活,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故选C.

3、

下列实验能证明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作用的最佳方案是( )

A. 在装有蛋清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然后滴加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变成紫色

B. 在装有煮熟的蛋白块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然后滴加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变成紫色

C. 在装有蛋清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然后滴加斐林试剂加热后观察是否变成砖红色

D. 在装有煮熟的蛋白块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蛋白酶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直接观察蛋白块的大小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酶具有专一性,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多肽。

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加入蛋白酶的试管中蛋白质水解产生多肽,多肽中含有肽键,利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能够产生紫色,且蛋白酶本身遇到双缩脲试剂也会呈现紫色,加入蒸馏水的试管也会变成紫色,因此该方案不能证明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A错误;煮熟的蛋白块也能够被水解,但是水解后的多肽和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均能产生紫色反应,因此该方案不能证明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 B错误;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不能鉴定蛋白质是否被蛋白酶水解,C错误;两个试管中均加入了蛋白酶,蛋白酶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无法通过滴加双缩脲试剂观察是否变成紫色来判断蛋白质是否被分解,只能通过蛋白块是否变小或消失来判断蛋白酶的作用,D正确。

4、

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 酶的催化作用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平衡点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A正确;酶的催化作用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但是不会改变了反应平衡点,B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正确;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温度和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D正确.

5、

下列有关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B. 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C. 脂肪酶加双缩脲试剂不会呈紫色

D. 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可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值。当温度过高或者过酸、过碱的条件下会引起酶的失活。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是当温度适宜时,酶的活性会恢复。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体内均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属于适宜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酶需要保存在低温条件下,B正确;脂肪酶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加双缩脲试剂会呈紫色,C错误;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可导致淀粉发生水解反应,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性质保持不变,D错误。

6、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的合成场所可以是核糖体

B.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考点】
【答案】

D

【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酶失去活性,而低温条件可以使酶活性降低,而不会丧失。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根据酶的化学本质可以知道,酶大多数属于蛋白质,因此酶的合成场所可以是核糖体,A正确;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如唾液淀粉酶到了胃液中会被胃蛋白酶分解,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C正确;低温只能抑制酶的活性,但是酶的空间结构并不发生改变,D错误。

7、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C. 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

D. 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没有特异性,B错误;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C正确;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8、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外面的糖蛋白具有重要功能。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A正确;有些载体蛋白是贯穿整个细胞膜的,而不只是镶嵌在内外表面,B错误;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蛋白质的种类、数目不同其功能的复杂程度不同,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功能有差异,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C正确;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9、

下列对于流动镶嵌模型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

B. 有的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C. 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D. 磷脂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细胞膜的外侧含有糖蛋白,内侧没有,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A正确;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细胞膜上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D错误。

10、

将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下列对细胞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吸水膨胀发生形变

B. 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液体逐渐变成深紫色

C. 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

D. 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说明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所以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

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原生质层吸水膨胀,细胞壁也会发生形变,但形变较小, A错误;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液体不会变成深紫色,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 C正确;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属于全透性的,D错误。

11、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 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下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

D. 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观点,A正确;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