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高中政治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端午节是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但不同民族风俗各异。如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等;四川小凉山的彝族群众在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么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祈祷禾苗生长。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是一定社会群体在民族节日期间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民族节日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2012年5月9日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3、

材料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苦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

4、

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在重大节日期间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爆竹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材料中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5、

材料一: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文化上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材料二:中国和欧盟都主张文化多样性,提倡文明对话,中欧文化关系正朝着全面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中欧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签署了中欧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互办文化年,我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欧盟文化代表团频繁互访。同时,中欧文化艺术界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中欧之间为什么要在文化上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文化多样性

6、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高中政治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端午节是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但不同民族风俗各异。如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等;四川小凉山的彝族群众在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么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祈祷禾苗生长。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是一定社会群体在民族节日期间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民族节日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④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端午节是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但不同民族风俗各异。这表明民族节日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文化具有多样性。故②③选项入选。选C。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

2012年5月9日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②选项“”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在母亲节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这说明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以及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等。故①③④选项正确入选。选C。

原因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3、

材料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苦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成为制约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扶贫先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要把争取和凝聚人心,把教育、科技文化扶贫贯穿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贯穿始终,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

【考点】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扶贫先扶精气神,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为脱贫致富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贫先扶精气神,消除贫困的文化因素,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扶精气神解决文化贫困,转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实现脱贫致富。(每点4分)

【解析】

本题以我国实施的精准扶贫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以解决贫困文化的理由。本题注重考查考生发散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要组织好答案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

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在重大节日期间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爆竹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材料中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考点】
【答案】

(1)答案一:不能取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应该得到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节日符号之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应该被禁止。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在重大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④在春节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答案二:应该取消。①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必须禁止。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民俗文化,采取一些新颖健康的庆祝方式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③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我们要摒弃这种习俗。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厉行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解析】

本题以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期间是否应该燃放烟花爆竹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解答本题考生可以同赞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也可以从不赞同的角度分析作答。如果考生赞同观点,可以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文化创新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培育文明社会风尚等角度展开;如果考生不赞同,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等角度进行展开等。

5、

材料一: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文化上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材料二:中国和欧盟都主张文化多样性,提倡文明对话,中欧文化关系正朝着全面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中欧文化交流取得丰硕成果,签署了中欧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互办文化年,我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和欧盟文化代表团频繁互访。同时,中欧文化艺术界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中欧之间为什么要在文化上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文化多样性

【考点】
【答案】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础。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中欧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上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便于取长补短,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欧之间只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⑤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中欧各国才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每点3分,共12分,答4点可得满分)

在材料一中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以我国尊重文化多样性,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中欧之间为什么要在文化上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文化多样性。解答本题首先可以从文化多样性的地位的角度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其次,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原则等角度依次展开分析说明即可。

6、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考点】
【答案】

①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应该正确对待。

②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德法兼治等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容相通,符合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是我国法治建设可资借鉴与利用的重要资源;积极发掘和改造传统法律优秀文化,可以丰富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容,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③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有与现代法律意识相违背的皇权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这些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消极和阻碍作用,要自觉摒弃。

【解析】

本题以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此类题目考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要辩证分析,即既要分析出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分析出其带来的消极的影响。故积极影响方面,可以从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可资借鉴与利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消极影响方面,可以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有与现代法律意识相违背的皇权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角度说明这些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有消极和阻碍作用,要自觉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