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2题,共110分)

1、

书法家欧阳中石说:“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其实,人的面孔有多大的区别呢?眼睛、鼻子、嘴……的部位已经非常固定,然而人的妍媸差别竟如天渊,有的实在难看,有的能够倾国倾城。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书法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B. 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

C. 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

D. 欣赏书法作品之前应先了解作者

2、

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 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B.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 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D. 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C.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5、

《人的解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文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理性时代”是指

A. 神学禁锢人们思想的时代

B.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C. 民主和科学的光明时代

D. 没有宗教的无神论时代

6、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 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 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D. 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7、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8、

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誉。对该作品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A. 倡导社会契约

B. 主张民主政治

C. 反对宗教信仰

D. 肯定人的价值

9、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 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 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 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10、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A. 强调等级

B. 关注理性

C. 重视智慧

D. 注重修养

11、

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但丁

12、

(题文)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

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

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

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13、

黄晓军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中写道:“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这反映出

A. 明末清初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他们彻底否定传统儒学的地位

C. 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 他们对未来社会有一个完整的构想

14、

学者高汉城在《中国文化历程述略》中指出:“明清王朝的嬗递……促使部分胸怀‘亡国之思’的文化人,对‘古今之变’、‘天地之理’作一番重新思考。”他们提出的主张

A. 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否定了封建制度

C. 描绘了资本主义国家蓝图

D. 强化了农本商末观念

1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黄宗羲主张在边境地区方镇,“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征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场宁谧者,许以嗣世”。其主张意在

A. 实行分裂割据

B. 限制君主权力

C. 彻底否定封建制度

D. 实行民主政治制度

17、

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理意已得。”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是

A. 理是世界本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理

D. 吾心即是真理

18、

冯天瑜教授认为:“唐代的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并行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这种“三教并行”政策

A. 导致唐朝统治思想混乱

B. 导致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

D. 使道教取代了儒学

19、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道教徒也有主张调和的)。”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汉武帝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明末清初

20、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21、

“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

A. 荀子

B. 韩非子

C. 董仲舒

D. 王阳明

22、

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二、(共3题,共15分)

23、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一位文学家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

(4)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24、

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中意大利、德国、法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意大利的)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它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历史学家贵查第尼在1529年写道:“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了……尽管如此,我在己任教皇教廷中的位置,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缘故,我早已像爱自己一样爱马丁·路德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为什么130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德国人把这一孔泉眼给堵上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人则发现了去印度的航线。……从此,尼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东西贸易的必经之路。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并最终导致教会的分裂。……对于意大利来说,教会分裂意味着财源的枯竭。

——(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造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的原因及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2题,共110分)

1、

书法家欧阳中石说:“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其实,人的面孔有多大的区别呢?眼睛、鼻子、嘴……的部位已经非常固定,然而人的妍媸差别竟如天渊,有的实在难看,有的能够倾国倾城。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书法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B. 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

C. 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

D. 欣赏书法作品之前应先了解作者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说明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字如其人和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故CD项排除。

2、

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尚未有纸质书,故①错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的确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②正确;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而不是楷书,故③错误;《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而不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④错误;因此符合史实的只有1个,所以答案选A。

3、

“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 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B.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 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D. 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强调实用技术而轻视理论提升,故A项正确,B项错误;而中国古代由于受到“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在整个社会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故CD项错误。

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C.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拥有特殊政治地位”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天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发展,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5、

《人的解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文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力图把人类生活世俗化,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理性时代”是指

A. 神学禁锢人们思想的时代

B.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C. 民主和科学的光明时代

D. 没有宗教的无神论时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时代”是指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所述与“世俗化”相背离,排除;材料所述的“时代”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统治时代,但不是革命时代,故B项错误;“世俗化”、“非宗教”不等于没有宗教的存在,故D项错误。

6、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 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 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D. 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1369-1444”“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强调的是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是16世纪,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帝”存在,说明神学没有丧失,故B项错误;17、18世纪人类进入理性时代,故C项错误。

7、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李贽的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依然是属于封建士大夫的范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只是要剔除宋明理学当中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东西,并未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故选C。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都是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都宣扬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因此ABD均正确。

8、

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誉。对该作品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A. 倡导社会契约

B. 主张民主政治

C. 反对宗教信仰

D. 肯定人的价值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被称为“人曲”,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打开人们的心灵之窗,促进了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AB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排除;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矛头直指天主教会,故C项排除。

9、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 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 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 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哲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说明其研究领域宽广;在各个研究领域里分别涉及到了“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等,可以看出他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客观实际,故选B。

10、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A. 强调等级

B. 关注理性

C. 重视智慧

D. 注重修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孟子主张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见识等伦理规范,可见苏格拉底和孟子都注重提升人的修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差别和对理性的关注,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智慧的重视,故C项错误。

11、

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但丁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人的感觉是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忽略道德,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既要智慧也要道德,体现了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梭伦主持古代雅典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制的基础,与题干意思不合,故C项错误;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跨世纪的诗人”,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2、

(题文)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

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

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

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宋代的“八德”与清末民初的“新八德”相比,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前者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后者则表示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这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故选B。

13、

黄晓军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中写道:“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这反映出

A. 明末清初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他们彻底否定传统儒学的地位

C. 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 他们对未来社会有一个完整的构想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说明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提出完整的构想,故D项错误。

14、

学者高汉城在《中国文化历程述略》中指出:“明清王朝的嬗递……促使部分胸怀‘亡国之思’的文化人,对‘古今之变’、‘天地之理’作一番重新思考。”他们提出的主张

A. 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否定了封建制度

C. 描绘了资本主义国家蓝图

D. 强化了农本商末观念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明清王朝的嬗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文化人”的思考指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不否定封建制度,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张农商皆本,故D项错误。

1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故①②③正确;④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选A。

16、

黄宗羲主张在边境地区方镇,“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征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终其世兵民辑睦、疆场宁谧者,许以嗣世”。其主张意在

A. 实行分裂割据

B. 限制君主权力

C. 彻底否定封建制度

D. 实行民主政治制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黄宗羲主张实行自主权利较大的方镇地方行政制度,并非分裂国家,而是限制君主对地方管制的绝对权力,是其批判君主专制的体现,但不是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否定”。

17、

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理意已得。”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是

A. 理是世界本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理

D. 吾心即是真理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程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这样便可得到理,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是世界本原,故A项排除;CD项是心学的观点,排除。

18、

冯天瑜教授认为:“唐代的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并行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这种“三教并行”政策

A. 导致唐朝统治思想混乱

B. 导致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

D. 使道教取代了儒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种政策使道教和佛教得到发展,甚至因此使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唐朝的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故ACD项错误。

19、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道教徒也有主张调和的)。”材料中的现象出现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汉武帝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明末清初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讲的是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之间不同程度的融合,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道教还没有产生,故AB项排除;明末清初,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排除。

20、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导致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最主要的原因”的要求,排除ABD项。

21、

“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

A. 荀子

B. 韩非子

C. 董仲舒

D. 王阳明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若五行……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反映出,君王必须既做伦理榜样,又做政治权威,才可以成为治世之君,即 “配天”,这体现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主张礼法并施,排除;B项主张严刑峻法,排除;D项主张致良知,排除。

22、

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掌握的情况。但这种主张对于限制统治者的残暴,体贴民情起了一定的阶级作用,A正确;孔子所主张的“仁”,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并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为统治阶级所认可,B错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是法家思想,C错误;“非攻”的思想主张属于墨家的主张,D错误。故应选A。

二、(共3题,共15分)

23、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一位文学家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

(4)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考点】
【答案】

(1)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或都市商业繁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活字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武器保证;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4)科技: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或文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等市民文化兴起。

【解析】

(1)根据材料“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市”限制的突破,城市的功能变化、对外贸易、货币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 “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非无舟人,只无行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4)根据所学知识从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成就,,说明材料观点即可。

24、

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中意大利、德国、法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意大利的)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它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历史学家贵查第尼在1529年写道:“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了……尽管如此,我在己任教皇教廷中的位置,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缘故,我早已像爱自己一样爱马丁·路德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为什么130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德国人把这一孔泉眼给堵上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人则发现了去印度的航线。……从此,尼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东西贸易的必经之路。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并最终导致教会的分裂。……对于意大利来说,教会分裂意味着财源的枯竭。

——(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造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的原因及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考点】
【答案】

(1)原因:

①经济前提:意大利的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源)

②阶级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③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控制城市的大商人家族赞助了艺术家和作家。

④文化环境: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⑤社会背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垄断教育和思想文化,压抑了人和人性。

(2)原因:既憎恶教会的腐败,同时又接受教会的公职和馈赠。

局限: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运动;同封建势力存在密切的联系。

(3)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导致意大利财源的枯竭及经济的衰落。

(4)理论旗帜:理性主义。

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可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可以概括出答案。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可见他们既憎恶教会的腐败,同时又接受教会的公职和馈赠;第二小问局限,从材料“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根据材料“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人则发现了去印度的航线”“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并最终导致教会的分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4)材料“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思想的主要主张即可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考点】
【答案】

(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

(2)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

(4)贡献: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到西汉教育的发展。从西周教育的特点、西汉时期教育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可以推论出西周时期是官学,即学在官府(由贵族垄断教育);由材料直接可以得到“官师合一”这一特点。第二小问变化:由“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第三小问原因:由于教育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所以其变化的原因应该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去思考。

(2)特点:由材料二中的“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亲自进行教育”和“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可以概括为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贡献:由材料中的“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可以得出其贡献。

(3)选官制度:根据材料所述“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可知这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即察举制。原因:根据材料所述的现象“当时唯一正途”可知政府的绝大多数官员是通过太学学习、地方推荐和政绩考核才能为官,而不是世袭为官了。

(4)由上述材料所提的三个时期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是讲古代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所以除了具有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文化风俗发展之外,还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