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 三权分立

B. 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C. 允许奴隶存在

D. 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2、

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直接目的是( )

A. 阻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B. 限制国王的权力

C. 扩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D. 废除君主制

3、

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是(   )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4、

既是希腊城邦繁荣的基础,又是它没落衰亡根源的是(   )

A、民主制度 B、奴隶制度   C、贵族制度   D、君主制度

5、

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   )

A. 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 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6、

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   )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孙中山   D. 蒋介石

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8、

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   )

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东汉设尚书台  ③隋唐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参知政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9、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嘠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蕃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王亲王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嘠尔尼)前来祝(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夷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能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之计较方能于世有济者。”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起得了辉煌的成旧。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喝政府间国际组织,地界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排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着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候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应的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 三权分立

B. 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C. 允许奴隶存在

D. 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三权分立体现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故A错误。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体现了美国政治的民主性,故B正确。允许奴隶制存在是反民主的做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C错误。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的自由体现美国政治的自由性,并非民主性,故D错误。

2、

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直接目的是( )

A. 阻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B. 限制国王的权力

C. 扩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D. 废除君主制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詹姆士二世推行封建专制,议会中的反对派发动“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颁布的,故选B;AC不是直接目的,排除;英国由保留君主制的传统,排除D。

3、

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是(   )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民法大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公元前449年,罗马元老院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故选A;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从罗马法的适用对象而言的,前者适用于罗马公民,后者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故排除BC;《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完备的标志,排除D。

4、

既是希腊城邦繁荣的基础,又是它没落衰亡根源的是(   )

A、民主制度 B、奴隶制度   C、贵族制度   D、君主制度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导致了民主权利的滥用和误用,最终导致希腊城邦的衰落,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B、C、D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故正确答案选A。

5、

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   )

A. 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 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的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正确;遵义会议召开时是中共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A排除;C是遵义会议的内容,不是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的根据,应排除;遵义会议召开前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故D错误。

6、

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   )

A. 洪秀全   B. 洪仁玕   C. 孙中山   D. 蒋介石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1859年洪仁玕为挽救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编》,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故排除ACD,选B。

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故选B。

8、

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   )

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东汉设尚书台  ③隋唐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参知政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西汉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参政,形成“中朝”制度,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北宋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故尚书台不利于加强皇权,排除含②的选项,故排除ACD,选B。

9、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包括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D 符合题意,选D。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嘠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蕃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王亲王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嘠尔尼)前来祝(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夷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能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之计较方能于世有济者。”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起得了辉煌的成旧。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喝政府间国际组织,地界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排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着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候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应的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考点】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

试题分析:(1)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可从材料“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等信息进行分析。

(2)从材料“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分析变化;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和所学知识分析。

(3)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