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二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 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 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 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 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

秦《琅玡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 )

A.宋明理学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封建君主专制

3、

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

A. 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4、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5、

阅读下表:

朝代

战国后期

汉朝

唐朝

元朝

清朝

粮食亩产量

247斤

281斤

334斤

338斤

367斤

表中内容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古代

A. 农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 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C. 农业的发展世界领先

D. 王朝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6、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地主经济

C. 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 封建庄园经济

7、

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自然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是

A.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二、(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和结果。

山西省忻州二中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 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 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 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 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并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来往,因此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源都是自然经济;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

秦《琅玡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 )

A.宋明理学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封建君主专制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材料中“劝劳本事,上农除末”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即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重视农业生产;而把商业作为“末业”,抑制商业发展。与该政策相反的是工商皆本,故选C。

3、

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

A. 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故答案为D项。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属于民间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在春秋末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有所发展,均晚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B、C项。

4、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连续性

D. 脆弱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由于天灾,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民为了缴税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田地和房子等。这种现象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答案为D项。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B项;小农经济没有连续性的特点,排除C项。

5、

阅读下表:

朝代

战国后期

汉朝

唐朝

元朝

清朝

粮食亩产量

247斤

281斤

334斤

338斤

367斤

表中内容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古代

A. 农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 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C. 农业的发展世界领先

D. 王朝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粮食亩产量有所提高但变化不大,说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粮食产量有所提高,而不是徘徊不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和态度,排除D项。

6、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 地主经济

C. 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 封建庄园经济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封建社会下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结构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模式,排除B、C、D项。

7、

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自然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是

A.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的是通过放火烧山获得更多的土地,这一方式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自然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状况,C、D项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状况,没有不利于自然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均排除。

二、(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和结果。

【考点】
【答案】

(1)土地制度:井田制。

(2)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

影响: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3)措施: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原因和结果: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井田制。

(2)从材料中的“除井田,民得买卖”可以看出,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确立来回答。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一方面适应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带来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动荡等问题来回答。

(3)从材料中的“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土地兼并。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联系所学可知,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其原因和结果应当联系所学,从土地私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