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大特点是

A. 建立了与封建王朝对峙的政权

B. 担负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C.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实属空前

D.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2、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3、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A.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 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 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 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二、(共2题,共10分)

4、

反对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救亡图存是整个中国近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

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大特点是

A. 建立了与封建王朝对峙的政权

B. 担负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C.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实属空前

D.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具有旧式农民运动的新特点”,即太平天国运动除了同旧式农民战争一样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之外,还担负起反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革命任务,故选B;A不能反映其时代特征,排除;C只是表象,排除;《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落后性和空想性,排除D。

2、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明朝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故B正确;A项太笼统,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排除;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A.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 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 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 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提及“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商朝旧部所在地,可见此时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商族残余势力,答案为A。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防范诸侯坐大,B项表述有误,排除。材料强调的区域是加强对商族旧部的管理,不是为了文化传播,C项错误。从材料反映的区域来看,集中于东部地区,不在四周,D错误。

二、(共2题,共10分)

4、

反对侵略,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救亡图存是整个中国近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

【考点】
【答案】

(1)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2)政治: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4)理解: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解析】

(1)起因:根据材料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概况出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后果:从材料一“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总结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2)从材料一“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问题,材料二则是讲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因此根据所学从政治军事上分析,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即可。政治: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4)理解: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主要叙述最早,主要从开始的时间,还有全面抗战的开始。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

【考点】
【答案】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变化:中央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进步性: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变化:从材料“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说明西周制度的变化表现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名分确定)。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出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原因:根据材料二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表现。

(3)变化:依据材料“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经济重心南移以及选官制度变化的角度进行回答。进步性:结合所学回答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