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民族中学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穿越时空,假设你作为一名民主人士,参加了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次会议,在会上你拥有的权利是   ( )

A. 选举国家领导人   B.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等的制定

C. 参与制定修改宪法   D. 选举党的领导人

2、

1930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此关税法律( )

A. 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   B. 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C. 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   D. 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大

3、

《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4、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展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5、

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6、

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

A. 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 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 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 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7、

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8、

太平洋马克坦岛的一块石碑上写着:“公元1521年4月27日,菲迪南·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麾下丁众交锋,身受重创,殒于此焉……”此材料最适合于研究( )

A. 英国殖民霸业   B. 新大陆的发现   C. 黑人奴隶贸易   D. 经济全球化历程

9、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 手工业者

B. 商人

C. 农民

D. 官僚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⑴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 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⑶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民族中学高一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穿越时空,假设你作为一名民主人士,参加了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次会议,在会上你拥有的权利是   ( )

A. 选举国家领导人   B.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等的制定

C. 参与制定修改宪法   D. 选举党的领导人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参政议政,因此B项说法正确;AC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D是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能,可以排除。

2、

1930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此关税法律( )

A. 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   B. 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C. 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   D. 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史实的能力。1930年危机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已经爆发,美国颁布的关税法律实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大。故选D。

3、

《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擅自主张。这一观点在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思潮的传播和政治运动发展逐渐的改变。故选B。A项错误,明清之际是封建思想统治巩固的时期;CD项并非开始时刻。

4、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展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1851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四个选项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水力纺纱机、蒸汽织布机、蒸汽锤和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电灯泡和电话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C。

5、

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和迁移运用能力。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故D项正确。

6、

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麦迪生:《世界经济千年史》

A. 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B. 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 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 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之势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通过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为65艘,而葡萄牙的是705艘,故A项错误;17~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低于英国的增长率,故B项错误;18世纪时新航路早已开辟,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英国的海上势力发展迅速,为日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7、

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由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得知它的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选A。

8、

太平洋马克坦岛的一块石碑上写着:“公元1521年4月27日,菲迪南·麦哲伦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麾下丁众交锋,身受重创,殒于此焉……”此材料最适合于研究( )

A. 英国殖民霸业   B. 新大陆的发现   C. 黑人奴隶贸易   D. 经济全球化历程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所述麦哲伦航海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的,故A项说法错误;发现新大陆的是哥伦布,故B项说法错误;材料所述现象发生于太平洋马克坦岛,故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全球化历程的开端,故D项符合题意。

9、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 手工业者

B. 商人

C. 农民

D. 官僚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信息“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其中的“本业”即是指农业,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⑴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 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⑶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考点】
【答案】

⑴ 社会现象:洋货流行日渐成风。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货大量输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人们生活市场化;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洋货物美价廉。

⑵ 态度:时论一、二反对,时论三不反对。

出发点: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或国货优于洋货等);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

⑶ 冲击了节俭、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推动了追求喜新好异、追求享乐、喜欢物美价廉等观念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与洋人争利)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即可得出外国商品在中国影响扩大;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口岸开放,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经济变化和外国商品的特点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可知,时论一反对洋货;根据材料“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可知,时论二反对洋货;根据材料“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可知,时论三不反对洋货。第二小问“出发点”,根据材料和上一小问可知,时论一从国货优于洋货等方面分析的,时论二是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分析的,时论三是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出发分析的。

(3)由材料“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可以得出对中国传统的节俭观念形成冲击,产生了追求奢华的新的风气。外国商品的进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重商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