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县中学春季学期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0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6题,共80分)

1、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士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 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2、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 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B. 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

C. 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

D. 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

3、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4、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

A. 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 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5、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 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 纺织收益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 纺织业已经产生

6、

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瓷器更是古代中国的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出现青瓷  B.南北朝时出现白瓷

C.唐朝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出现青花瓷

7、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

明清时期,称天下有四大镇。指的是以瓷器为代表的景德镇,以手工业为代表的佛山镇,以版画为代表的朱仙镇,还有汉口镇。汉口镇代表的应该是

A. 商业中心

B. 棉纺织业中心

C. 丝织业中心

D. 茶叶交易中心

9、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 商业繁荣

C. 商人众多

D.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10、

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  )

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D.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A. 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12、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13、

唐代张籍《贾客乐》中写道:“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其体现的商运方式是( )。

A.陆路商运  B.海外商运

C.水路商运  D.长途贩运

14、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A. 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B. 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C. 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D. 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16、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 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7、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18、

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古书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与铜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19、

材料一(汉元帝时,贡禹表称)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经营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的传承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活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广西灵山县中学春季学期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6题,共80分)

1、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士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土地兼并的严重性

C. 生产技术的完善性   D.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概念,“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则说明中国古代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模式,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必要性。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B、C项。

2、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 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B. 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

C. 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

D. 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精耕细作的内容。

3、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从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其织造工艺高超”,可判断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只供皇室、官府使用,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自己使用,排除AD;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排除C。

4、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

A. 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 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以看到棉布的普及程度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强调了棉布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题干无法反映出A、B、C三项内容,答案为D。

5、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 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 纺织收益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 纺织业已经产生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西周时期的“妇功”能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故A项正确;父系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在西周广泛存在,故B项错误;纺织业是农业的副业,不可能和士大夫的俸禄相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纺织业已经有相当规模,而不是“产生”, 故D项错误。

6、

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瓷器更是古代中国的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出现青瓷  B.南北朝时出现白瓷

C.唐朝景德镇成为“瓷都”  D.明清时期出现青花瓷

【考点】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东汉出现青瓷,南北朝时出现白瓷,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朝出现青花瓷,故本题答案为B。

【解析】

7、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解读题干所示朝代,应该看“最晚”出现的,可知,甘薯是明代时候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可知,D项正确。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8、

明清时期,称天下有四大镇。指的是以瓷器为代表的景德镇,以手工业为代表的佛山镇,以版画为代表的朱仙镇,还有汉口镇。汉口镇代表的应该是

A. 商业中心

B. 棉纺织业中心

C. 丝织业中心

D. 茶叶交易中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汉口位于九省通衢之道,商业比较发达,A正确;B、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 商业繁荣

C. 商人众多

D.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事商业的人数增加,这客观上说明了商业的繁荣发展,故B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古代一直属于重农抑商,排除D。

10、

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  )

A.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D.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城市管理制度。唐朝在特定的位置设立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贸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A项,宋朝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现象。故A项错误。

B项,坊市分离制度只是一种市场管理制度,并不是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故B项错误。

C项,“楼阁建筑”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

D项,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坊与市严格分开,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对跨越或破坏坊市界限的人严厉处罚,说明唐长安城实行的严格坊市管理制度。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A. 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城市革命、商业革命”一般都认为在中国宋代的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此可知,答案选C。A讲的是明码标价,排除;B讲的是的草市,排除;D讲的是会馆,排除。

12、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商品交换场所的理解。宋代以前,城市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分离,按时开市、闭市,所以东汉的长安“九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

13、

唐代张籍《贾客乐》中写道:“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其体现的商运方式是( )。

A.陆路商运  B.海外商运

C.水路商运  D.长途贩运

【考点】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提到“船”载贾客,因此体现的是水路商运。

【解析】

14、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反映“日番钱”是银,“来自海舶”,并在泉漳两地都能通用。“日番钱”为何能在泉漳两州通用?这就说明了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B项正确。ACD材料不能体现。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A. 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B. 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C. 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D. 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提到,学者相继对中国市镇展开了研究……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城市商业实行坊市分开,固定交易场所是“市”,故A正确;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故B正确;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故C正确;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江南地区蓬勃兴起,不是全国,故D错误。符合题意。

16、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 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 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 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从材料中“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的改善,使大量的百姓变得贫困,使游手好闲之人变成了盗贼,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背离,排除;海禁政策不利于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排除C;海禁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性,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7、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

(3)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沿海城市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解读史料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第(1)问属于解读史料概括史料,从材料一和二可以看出由于东南沿海出现了反抗朝廷的地方势力,清朝颁布迁海主要是对付沿海抗清活动,后果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以及对中国以后影响来作答。第(2)问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回答,材料中“国计民生”“闽粤兵饷”“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等文字是解题的主要信息,可以得出台湾的归顺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

第(3)问依据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从外贸、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来概括作答,材料中“洋船行销”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民物滋丰”“居奇囤积”说明经济发达,二“刑罚罕用,衣食滋殖”说明刑法很少用,社会相对稳定。

18、

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古书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与铜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考点】
【答案】

(1)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

(2)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

(3)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解析】

(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铜钱过重,不便携带以及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以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思考回答。

19、

材料一(汉元帝时,贡禹表称)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经营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的传承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考点】
【答案】

(1)生产目的: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发展状况:规模大、人数多、开销巨大。经营特点:官办、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等。

(2)特点:父子相传(家族内传承)。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官营手工业,其目的分析依据: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其特点分析依据: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从性质、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问考查古代中国的匠户制度,依据材料中“工之子恒为工、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和“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的是父子相传的特点,其根本原因应从经济上寻找。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的特点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活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考点】
【答案】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一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

(2)进步之处: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不足之处: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代,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

(3)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以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

【解析】

(1)依据三则材料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耕作方式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进步性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回答;第二小问从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思考回答。

  (3)依据所学和材料从小农经济脆弱性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