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的控制

C.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D.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3、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在民原则

4、

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里的“变化”主要指的是(  )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光荣革命的结束

C. 《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D. 《权利法案》颁布

5、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其中“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

A. 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B. 正式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C. 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黄金时期

D. 导致了社会动乱

6、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 权力重心在中书   B. 皇权逐步加强   C. 外朝受内朝牵制   D. 三省已具雏形

7、

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 )

A. 刺史制度   B. 丞相制度   C. 察举制度   D. 内阁制度

8、

在某一朝代的疆域中,扬州地区曾先后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一朝代应该是 (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9、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二、(共2题,共10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是在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托克维尔,乃至以前的柏拉图以及后来的哈耶克的观念失错误;在于此:他们高估了民主制度的“统计”功能,低估了民主所推动的“协商”过程,所以才悲观地预测民主终将导致“多数暴政”和整个社会的“平庸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又可以说美国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暴政”和“社会平庸化”,正是因为美国国父们将“托克维尔式的悲观”溶入了制宪时的考虑。他们对暴政——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众都有着充分的估计和警觉,所以才设计了一个各方“充分制衡”的复杂政治机器……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维系美国200多年来大多数时候的国泰民安。

——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角色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

——陈朝壁《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2、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的控制

C.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D.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法案遭到议会的否决,俾斯麦指使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新选举的议会被迫通过了该法令,议会在与首相的斗争中败北,说明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B;帝国议会被联邦议会解散,A排除;皇帝有批准法律的实际权力,排除C;联邦议会拥有立法权,排除D。

3、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在民原则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4、

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里的“变化”主要指的是(  )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光荣革命的结束

C. 《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D. 《权利法案》颁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制内阁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因此才有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的现象,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的结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时间不符,故BD错误。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标志着英国在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国王尚掌握行政大权,排除C。

5、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其中“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

A. 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B. 正式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C. 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黄金时期

D. 导致了社会动乱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建立了陪审法庭和四百人会议,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故选A;B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C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排除C;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动乱的风险,排除D。

6、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 权力重心在中书   B. 皇权逐步加强   C. 外朝受内朝牵制   D. 三省已具雏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说在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我国封建社会皇帝大权独揽,所以权力重心在皇帝,故A错误;题干反映汉代官制下,三公九卿权力减小,而尚书等皇帝亲信权势上升,这有利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中外朝制度下,中朝即内朝是决策机构,而外朝为执行机构,权属不同,故C错误;东汉时期出现了尚书台,开始形成办公机构,但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出现,隋朝才出现三省制,D错误。

7、

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承秦制”,但不是对秦制的“拿来主义”,而是在秦制基础上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 )

A. 刺史制度   B. 丞相制度   C. 察举制度   D. 内阁制度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西汉中后期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选A。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最高行政官,排除B;察举制度是盛行于两汉的选官制度,排除C;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排除D。

8、

在某一朝代的疆域中,扬州地区曾先后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一朝代应该是 (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首次实行行省制度,故排除ABC,选D。

9、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故选A。

二、(共2题,共10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是在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托克维尔,乃至以前的柏拉图以及后来的哈耶克的观念失错误;在于此:他们高估了民主制度的“统计”功能,低估了民主所推动的“协商”过程,所以才悲观地预测民主终将导致“多数暴政”和整个社会的“平庸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又可以说美国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暴政”和“社会平庸化”,正是因为美国国父们将“托克维尔式的悲观”溶入了制宪时的考虑。他们对暴政——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众都有着充分的估计和警觉,所以才设计了一个各方“充分制衡”的复杂政治机器……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维系美国200多年来大多数时候的国泰民安。

——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角色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考点】
【答案】

(1)变化:从君主专制时代一定程度上制约王权的议事场所,到革命的领导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因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和《权利法案》的颁布;启蒙思想的影响。

(2)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避免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提高了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调节了不同利益集团冲突。

史实说明: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国会采用两院制,两院议席分别采用等额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总统和议员采用选举制、任期制,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总统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以利于司法独立。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从不同时期归纳议会的作用。第二问,要从政治、阶级、经济和启蒙思想等方面归纳。

(2)第一小问,由材料“美国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暴政’和‘社会平庸化’”“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维系美国200多年来大多数时候的国泰民安。”可从美国1787年宪法克服直接民主制的不足,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分权制衡的优点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出来的三大原则分析说明。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

——陈朝壁《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考点】
【答案】

(1) 变化:从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到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公平正义的。

原因: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法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推动。

(2) 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重公法),以家族国家为本位;罗马法重私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③中华法系追求息讼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公开审判,追求正义。

共同历史价值: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治;对后世法制建设有深远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可见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可见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公平正义的。第二小问,由材料“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可见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由“导源于自然法”,可见受自然法影响;由材料“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可见受天主教势力的推动。

(2)第一小问,由材料“礼刑互补”“家族国家本位”可见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以家族国家为本位;由材料“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可见罗马法重私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由材料“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可见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由材料“权力服从于法律”,可见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由材料“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可见华法系追求息讼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由材料“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可见古罗马法公开审判,追求正义。第二小问,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及其共同历史价值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