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著名史学家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日建交

④中美建交

⑤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2、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A.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3、

(题文)下表摘编自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十二章

全国内战爆发以后

第四十一章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发动“大跃进”(上)

A. 发动“文化大革命”   B. 红军长征

C.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D. 筹建新中国

4、

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A. 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中国共产党创立,宣传社会主义

5、

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 张謇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6、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海禁加剧了寇患

B. 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 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

D. 应当重新评估抗倭斗争的必要性

二、(共1题,共5分)

8、

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著名史学家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日建交

④中美建交

⑤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1966—1976年十年中的科技、外交成就。①是在1964年,②是在1970年,③是在1972年,④是1979年,⑤是在1973年,⑥是1965年。①④⑥属于十年探索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故ABC三项排除,D项正确。

2、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A.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据材料“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日内瓦会议的特点,这次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B正确。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不属于日内瓦会议,故A排除。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万隆会议,故C排除。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3、

(题文)下表摘编自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十二章

全国内战爆发以后

第四十一章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发动“大跃进”(上)

A. 发动“文化大革命”   B. 红军长征

C.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D. 筹建新中国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信息,可以看出只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4、

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A. 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中国共产党创立,宣传社会主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民国七年应该是1918年,从大量使用“的”可知作者语言特点是白话文, 描写劳工大众,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影响。故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开始于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于1919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于1921年,故排除BCD。

5、

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 张謇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张謇是民

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倡导实业救国,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是革命派;孙中山主张暴

力革命推翻清王朝,领导了辛亥革命和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大革命运动;只有陈独秀符

合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即领导新文化运动,掀

起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6、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①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国主义,故③错误。德国是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而不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7、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海禁加剧了寇患

B. 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 有中国商人参与了寇患

D. 应当重新评估抗倭斗争的必要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

二、(共1题,共5分)

8、

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考点】
【答案】

(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成效:扩大了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与完善。

【解析】

(1)问题:据材料一“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可知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特点:根据所学从议会、国王、责任内阁等角度回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原因:根据材料“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可知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成效:根据材料“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可知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根据材料“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可知推动代议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