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B. 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2、

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3、

1637年,在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一书中留下了如下记载:“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 殖民扩张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黑奴贸易

4、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由此推测欧洲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①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5、

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 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 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 “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6、

《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明代的这一政策旨在

A. 增加农民收入

B. 维护社会民主制度

C. 抑制商业发展

D.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7、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8、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

1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9、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 使得手工业缺乏人身自由

C. 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二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深了。

材料三世界贸易总额

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材料二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是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上述材料,概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的原因。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1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翠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夕卜,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北京四中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B. 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说明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推广,水力已不是主要能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污染了环境,故BD项错误。

2、

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可知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故①正确;从材料“美洲进口的烟叶”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故②正确;从材料“西班牙的商人们……买到了中国的丝绸”“美洲进口”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③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3、

1637年,在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一书中留下了如下记载:“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 殖民扩张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黑奴贸易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时间1673年以及“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即可判断为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黄金的大量输入西欧,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故排除ACD,选B。

4、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由此推测欧洲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①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②传播天主教

③掠夺金银财富

④推动商品输出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可以看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和传播天主教,故①②正确; ③④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故B正确。

5、

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 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 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 “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舍本逐末,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B项中“科第”,C项中“贾而好儒”的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6、

《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明代的这一政策旨在

A. 增加农民收入

B. 维护社会民主制度

C. 抑制商业发展

D.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是指 “重农抑商”政策,主旨不是增加农民收入,而是为了维护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故排除A,D正确;抑商的最初目的也是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符,而不是刻意维护等级制度,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7、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飞钱”的出现,主要是有利于商品的交流。虽然它本身不能用来交易,但是使人们不 需再长途携带钱币,缓和了钱币的不足,又由于它本身不用来交易,因而并没有增加政府货币的供应 量,故选 A。BCD三项均是体现了飞钱出现后产生的影响。

8、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

1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粉彩和珐琅彩属于清朝时期,故D正确。魏晋时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A错误。隋唐时期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B错误。宋代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C错误。

9、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邦,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 使得手工业缺乏人身自由

C. 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 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苏州纺织业分京苏两派,各有成规,而且都是世代相传,不互相交流,这就说明了技术垄断的存在,这种垄断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二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深了。

材料三世界贸易总额

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

【考点】
【答案】

(1)变化: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形成,或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 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可知变化有: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等。

(2)依据材料“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和“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格信息可知特点有: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国际分工加强。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主要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材料二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是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上述材料,概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的原因。

(3)你认为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考点】
【答案】

(1)不同途径:前者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后者通过商业贸易。

(2)英国优势:先进的政治制度;发达的工商业;海盗精神;优越的地理位置。

(3)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

启示: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

【解析】

(1)从材料一“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归纳。

(2)结合所学从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答为:英国优势:先进的政治制度;发达的工商业;海盗精神;优越的地理位置。

(3)条件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启示依据材料二“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归纳。

1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翠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夕卜,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考点】
【答案】

特点: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

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说明: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每点,任答两点。经济角度必答,未答只能得

【解析】

(1)考查的是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点,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回答;分析原因应注意英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及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作用。

(2)马嘎尔尼访华的表层原因是要清政府与英国通商,实际是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清政府拒绝的理由可从经济和政治两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