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3题,共115分)

1、

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 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B. 杜鲁门主义出台

C. 马歇尔计划   D. 北约成立

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着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 二月革命的发生   B. 《四月提纲》的提出

C. 七月事件的发生   D.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

4、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十月革命的胜利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 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 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 “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6、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7、

2007年12月13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我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请你和我一道向在七十年前那场杀戮中遇害的无辜的中国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是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七十年前那场杀戮”是指

A. 旅顺大屠杀   B. 南京大屠杀

C. 九一八事变   D. 潘家峪惨案

8、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其军事上的价值最突出表现在

A. 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 提高了国民党部队的实战水平

C. 迟滞了日军侵略进程   D. 收复了日军侵占的大量领土

9、

某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他可以选择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④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0、

下列三个纪念馆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

林则徐纪念馆 谢晋元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

A. 列强侵略   B. 民族抗争   C. 鸦片战争   D. 抗击日本

11、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2、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 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

B.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3、

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 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14、

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5、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禁烟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16、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两段历史的分界点应该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7、

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 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18、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拆除山海关炮台10 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 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 000元……。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用于履行此项条约内容。这里的条约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9、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明显不同是

A. 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   B. 以反帝为主要目标

C. 带有迷信色彩   D. 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20、

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 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B. 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

C.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

D. 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21、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

A.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 主张平均分配土地   D. 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22、

“以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化发展的基本体现,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文献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3、

下图是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1

A. 天赋人权   B. 君主立宪   C. 三权分立   D. 社会契约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4、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材料二: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三: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国家,其经济计划受美监督,撤消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率。为促使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与美国一致,美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就范。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材料四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3)材料四中所说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它们关系的改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五: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六: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25、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阅读以上文献,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和解释毛泽东如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6、

近现代中国外交反映了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材料四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4)材料四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请回答: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50年代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6)依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三、简答题(共1题,共5分)

27、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清廷、清政府、革命党、立宪党人和袁世凯以及他的那些北洋将领,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辛亥革命不仅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念,而且很值得中国人好好总结,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成为全人类不战的典范,为人类持久和平贡献中国人的心力和智慧。  

——马勇《革命》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北京中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3题,共115分)

1、

下列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 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   B.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C正确;多极化是趋势,没有形成,A错误;B是20世纪60-70年代;D是美国一厢情愿。

2、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B. 杜鲁门主义出台

C. 马歇尔计划   D. 北约成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第一轮冷战是1946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作为标志,B正确;A是拉开序幕;C属于经济计划;D是军事方面。

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着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 二月革命的发生   B. 《四月提纲》的提出

C. 七月事件的发生   D.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七月流血事件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工兵代表苏维埃动武,说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 结束,C正确;A是政权并存局面出现;C是提出和平夺权;D是推翻临时政府起义。

4、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十月革命的胜利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由理想到现实”属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故D正确。巴黎公社的建立,属于由理论到实践,故A排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不符合由理想到现实,故B排除。《四月提纲》的发表,属于十月革命的背景,故C排除。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 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 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 “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由注重意识形态向国家外交转变,D正确;A中广泛说法绝对;B是20世纪60年代;材料与“一边倒”外交战略相反,C错误。

6、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两条抗战路线——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整个抗日战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 1938 年 10月侵占武汉、广州后。所以,①③错误,可以排除。 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号召殊死抵抗日军的侵略。

7、

2007年12月13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我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请你和我一道向在七十年前那场杀戮中遇害的无辜的中国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是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七十年前那场杀戮”是指

A. 旅顺大屠杀   B. 南京大屠杀

C. 九一八事变   D. 潘家峪惨案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七十年前”可知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B正确;A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是1931年;D时间不符合。

8、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其军事上的价值最突出表现在

A. 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 提高了国民党部队的实战水平

C. 迟滞了日军侵略进程   D. 收复了日军侵占的大量领土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因为抗战前期既战略防遇阶段的战役虽然没有明确莫战略思想但也走上了以空间换时间的道路,客观上阻滞了日本的侵略进程,也消耗了日军力,中国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故C正确;A中有生力量不符合题意;B中提高实战水平不符合事实;D中收复土地错误。

9、

某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他可以选择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④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1927年召开于武汉的八七会议,排除③,其他均是遵义会议的特点和意义,故B正确。

10、

下列三个纪念馆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

林则徐纪念馆 谢晋元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

A. 列强侵略   B. 民族抗争   C. 鸦片战争   D. 抗击日本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林则徐、谢晋元和邓世昌均是抗击外国侵略者,属于民族英雄,B正确;A属于外国入侵;C只是一个方面;D体现后两者。

11、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这首歌诞生于下列哪一时期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材料歌中“列强”“军阀”“国民革命”等信息判断只能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北伐战争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因此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主要斗争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的目标是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故选B。

12、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 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

B.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考点】
【答案】

B

【解析】

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B正确;A是新三民主义提出之前;C和D时间不符合。排除。

13、

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 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政党能够实现合作。“内部条件”是指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国际局势”是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成立,推动两党第一次合作,故B答案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14、

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③。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①②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④体现团结战斗的精神。故C正确。

15、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禁烟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个别文字“学子激扬焚佞府”“众工人,上阵露锋芒” 说明这次历史事件是学生和工人参与的,“誓与列强争抗”说明这次历史事件是反对列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是有学生掀起的五四运动,反抗列强抢占山东的事件。选择答案C。其他时间不符合。

16、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两段历史的分界点应该是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此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广泛传播,B正确;A是近代中国社会开始;C是思想启蒙作用;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17、

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 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其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入侵,A正确;三民主义提出是1905年,B错误;新文化运动时1915年,C错误;抗日是1931年之后,D错误。

18、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拆除山海关炮台10 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 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 000元……。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用于履行此项条约内容。这里的条约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中规定拆毁北京到大沽口沿岸炮台,D正确;A、B和C不涉及拆毁炮台的信息,排除。

19、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明显不同是

A. 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   B. 以反帝为主要目标

C. 带有迷信色彩   D. 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明确打击帝国主义,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不具有的特点,B正确;A不符合二者特点;C是二者共同点;D适合太平天国运动。

20、

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斗。以下战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 平壤陆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B. 黄海海战—丰岛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

C.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平壤陆战—威海卫战役

D. 丰岛海战—平壤陆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丰岛海战是引起甲午中日战争导火线,平壤战役是在朝鲜,是第一个战役;黄海海战时甲午中日海战的对决战役;威海卫战役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故D顺序正确,复合体意。

21、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

A.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 主张平均分配土地   D. 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它顺应历史的潮流,关于社会经济中心问题的主张,两者是都是反封建的,D正确;A适合后者;B不适合前者;C适合前者。

22、

“以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化发展的基本体现,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文献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干在《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依法治国”思想,B正确;A是反封建土地制度文献;C施行责任内阁制;D不是最早提出。

23、

下图是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1

A. 天赋人权   B. 君主立宪   C. 三权分立   D. 社会契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美国的国家权力分配原则是三权分立,C正确;A属于伏尔泰思想;B属于英国政体特点;D是卢梭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24、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材料二: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三: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国家,其经济计划受美监督,撤消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率。为促使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与美国一致,美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就范。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材料四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3)材料四中所说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它们关系的改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五: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六: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考点】
【答案】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2)不同:材料二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材料三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3)法、德推动欧洲走向联合,冲击了两极格局。

(4)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冷战的表现以及冷战下国际关系具体事例回答。

(2)依据材料二“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以及材料三“美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就范分析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冲击两极格局回答。

(4)依据材料五“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以及材料六“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25、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阅读以上文献,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和解释毛泽东如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考点】
【答案】

示例一: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失败,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图片文献任意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如可以从“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失败,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即可。

26、

近现代中国外交反映了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款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材料四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4)材料四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请回答: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50年代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6)依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考点】
【答案】

(1)《马关条约》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50年代: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6)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维护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利益;积极推进区域组织合作。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大大加深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是《辛丑条约》;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归纳回答。

(4)依据材料四“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以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角度回答。

(5)结合所学从新中国初期参加两个国际会议以及70年代三大外交回答即可。

(6)依据材料五“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归纳回答即可。

三、简答题(共1题,共5分)

27、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清廷、清政府、革命党、立宪党人和袁世凯以及他的那些北洋将领,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辛亥革命不仅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念,而且很值得中国人好好总结,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成为全人类不战的典范,为人类持久和平贡献中国人的心力和智慧。  

——马勇《革命》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考点】
【答案】

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和平的权力交接(辛亥革命是各种政治力量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相互妥协的革命)。

看法: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提倡民族平等;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意义从“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提倡民族平等;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可。